三山五园全景图说【八旗兵营篇】

做最好看的北京视觉历史平台

京西“外三营”,是整个大清帝国军队序列中最精锐、最特殊的存在,他们不仅参与了帝国的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还担负着戍守京西、保卫皇家宫苑的职责。他们是整个帝国军队的缩影,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清王朝的盛衰系为一体、相辅相依。

本文继续以《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为线索,经过多方史料的查询、梳理以及其它丰富的图片、照片的汇总,讲述了我国封建帝制时期最后这支铁血军团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

 

【引用插图目录】

 1、《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2、《乾隆八旬万寿庆典道路布置详图》

 3、《京西营盘阵型图》

 4、《乾隆皇帝大阅图》

 5、《健锐营演武图》

 6、《营房地盘丈尺画样》

 7、《兵技指掌图说》

 8、  乾隆朝战争系列铜版画

 9、  戴维▪甘博拍摄照片 1917年

 10、赫达▪莫里逊拍摄照片 1933年

【自绘插图目录】

 1、  八旗军各旗类别示意图

 2、  京西八旗营区分布全图

 3、  北京内城八旗分布示意图

 4、  圆明园护卫营八旗分布示意图

 5、  香山健锐营八旗分布示意图

 6、  八旗军旗示意图

 

概   述

清朝的军队系统实行的是“八旗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独有的“兵民合一”的社会军事形态。凡满洲成员皆隶属“八旗”之下,所有青壮年平时为民、战时皆兵,因此具有极高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最终成为满清一统天下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八旗分为:正黄旗、厢黄旗、正白旗、厢白旗、正红旗、厢红旗、正蓝旗、厢蓝旗,所有各旗均有一名统帅,即“旗主”。其中前三者统帅一般由皇帝担任,俗称“上三旗;余下五旗的“旗主”由亲王担任,称“下五旗”。

▲八旗军各旗示意

【你好北平设计绘制】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将北京内城的汉人全部迁至外城,内城则安排八旗官兵及家属分区居住,由此形成了北京城全新的人口结构,同时也形成了戍卫京师的重要军事保障。
雍正年间,随着京城西郊皇家园林的陆续兴建,尤其是圆明园地位逐步抬升,使其已成为“五园之首”,并与紫禁城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第二政治中心”,于是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提上日程,第一支“护卫军”就此组建形成,名为“圆明园护卫营”
乾隆年间,又陆续组建了“香山健锐营”“外火器营”。由此,大清帝国在京师西郊的主要军事架构全部组建完毕,史称“外三营”
在我们这幅《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中,详细描绘了“外三营”大大小小二十余处营区,它们星罗棋布的分散在三山之中,五园之旁,成为镇守京西、戍卫行苑的重要军事力量。
为了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分布状况,我们在原图中以不同的颜色加以标注,设计如下:

▲八旗营区分布全图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今天我们就以此图为线索,继续穿越云烟过往,回顾一下这些大清帝国军队的前世今生。

 

一、圆明园护卫营
1-1

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的圆明园,起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开始大规模扩展,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等,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由此,原来的一处王爷私家花园,正式衍变成了紫禁城外的第二个“皇宫”护卫安全系数随之大幅提升,几名太监几条狗是不成了,必须安排“正规军”加以戍卫,于是1724年(雍正二年)“圆明园八旗护卫营”正式成立。

这是“外三营”中最先成立的部队,常备兵勇6000人左右,皆由京城内的八旗精锐官兵组成,设“掌印总统大臣“1人(相当于军长),下设营总,护军参领等官员若干。
“圆明园护卫营”全部驻扎于圆明园周边,分布排列规律与京师内城八旗的分布规律相一致,即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驻扎。
按照五行理论,北方为水、东边为木、西方为金、南方为火。而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如此相生相克、各居其位。
正如《八旗通志》中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
下图为京师内城八旗分布:

▲清代北京内城八旗区域示意图
【你好北平设计绘制】

阴阳五行学说本是汉家文化的根基所在,满清八旗军队以此作为布局原则,充分体现了满清统治者对博大精深的汉家文化的兼收并蓄,不断学习、不断融入,这便是满清立国三百年的重要前提之一

由“五行的相生相克”布局还衍生出了“左翼、右翼”的排列法则。如上图,面南背北,中轴线以东为“左翼”,以西为“右翼”。“左翼四旗”即包括厢黄、正白、厢白、正蓝;“右翼四旗”即包括正黄、正红、厢红、厢蓝。
这种左右翼与八旗的对应关系是永远固定的,今后当我们再看“清宫戏”,每逢提起“左右翼”,便可知对应哪几个旗营。
在整个清王朝,八旗军营每逢“环形围合”便以“五行”为基准布局;每逢“一字展开”便以“左右翼”为准则排列,各旗将官皆深谙此规,凡行军布阵、驻防安营、操演大阅,行围狩猎、乃至旗地坐落等,均照此执行、概莫能外。
至于“圆明园护卫营”的排列自然也是如此。我们在众多的文史资料中,找到了下属各旗所在的地点,逐一比对,绘图如下:

清代圆明园护卫营八旗分布示意图

【你好北平设计绘制

图中加入今天主要的干道及

名称,以便了解位置关系

如图所示:

正黄旗位于圆明园北侧,即今天北五环外,圆明园西路以西,农大西校区附近。厢黄旗位于圆明园西路以东,“树村”以西区域。

正白旗在树村东南、北京体育大学西侧。厢白旗位于圆明园东侧,分为南北两营,北营较大,位于今中关村北大街北部西侧;南营较小,位于今清华附中区域。

正蓝旗位于清华大学以南,今成府路东段即为正蓝旗营房南墙位置。厢蓝旗距离较远,位于今天四环内的蓝靛厂以西区域。

正红旗位于今天安河桥的西北区域,西临京密引水渠,北靠龙背村。厢红旗位于玉泉山东北,北五环功德寺桥北侧区域。

综合以上,虽然名为“圆明园护卫营”,但从最终的布局来看,除了香山上的“静宜园”,其余“四园”皆在“护卫营”的掌控之内。其中“厢红旗”与“厢蓝旗”更是远离了圆明园,而布设在了“静明园”与“清漪园”的旁侧,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1-2

 

“圆明园护卫营”每处营区皆为“封闭式”结构,四周建有“营墙”,中间有“营门”,区内建有营房,并按照军职高低分配住房,多者十三间,少者三两间。“参领”级别的军官可住有东西房的四合院,普通八旗兵为成排的瓦房,如下图:

▲圆明园护卫营正蓝旗营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圆明园护卫营厢白旗营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圆明园护卫营正黄旗与厢黄旗营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经统计,“圆明园护卫营”共有士兵营房11808间,护军参领营房520间,内务府包衣营房96间,总计12000余间,居住官兵6000余人,家属近2万人,共同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军政民生系统。

“圆明园护卫营”还有一项职责,即负责皇帝自出北京城到圆明园沿途的安全警戒。皇帝每次起驾圆明园之前,均会先挑选一名“前锋统领”率领部分护卫军“打前站”,内容包括加固沿途桥梁、平整沿途道路、清退闲杂人群、安排兵勇全程巡视守卫等等。

 
1-3

 

说到这里,我们想着重介绍一个名词:堆拨(或堆铺、堆房),这在目前很多关于“三山五园”的资料中很少提及,但在几百年前,它却是戍卫皇宫行苑非常重要的一项设施。

“堆拨”是满语“驻兵之所”的意思,是清朝设立于皇宫周边的一种小房子,形似窑洞,里面可供巡逻士兵休息并存放一些兵器器械等杂物,它的设立可以保证皇宫24小时都有人巡逻值守,并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其实,我们在今天的故宫中可能见过它。在“东筒子夹道”的红墙上有好几组这样的痕迹,这是“堆拨”清理后,特意保留了券门的青砖,让后人可以看到“堆拨”门券洞的外观形状。如下图:

▲故宫红墙上的“堆拨”遗迹

下图是清理前的样子,进深约一米,外观确实很象“窑洞”。

▲故宫内清理之前的“堆拨”

同样的防卫设施也被移植到了西郊的“三山五园”,在一些文章中我们发现了相关的记录:
...圆明园周围设堆拨20个,有护军200人;畅春园设堆拨19个,有护军190人;静宜园设堆拨51个,有护军510人守卫,清漪园设堆拨6个,有护军60人......(引自赵书《圆明园八旗营房述略》1994年)

此外,“堆拨”不光是用于皇宫行苑日常的守卫,它还经常在一些重大庆典时被临时搭建使用,作为庆典期间的警戒哨所。

在我们的图库中收集有一套内务府绘乾隆八旬万寿庆典京城街道点景道路布置详图(乾隆57年古本),这是一套很少见的关于万寿庆典的“施工方案图纸”,它描绘了从高梁桥到圆明园沿途所有的施工方案及设施布置,从中我们可见在庆典沿途每相隔一段距离便设置“堆拨”一处,即用砖石砌筑的小房子,如下图:

▲庆典沿途的“堆拨”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道路布置详图》局部

▲庆典沿途的“堆拨”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道路布置详图》局部
据史料记载,从高梁桥到圆明园共设置“堆拨”12处,故称“京西十二堆”,其中第一座“堆拨”(即“头堆”),位于高梁桥以西二里位置,今天还保留地名“头堆村”、“头堆社区”。

▲京城外第一座“堆拨”,即“头堆”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道路布置详图》局部
上图即《乾隆八旬万寿庆典道路布置详图》中,“头堆”的位置。

 

1-4

由于圆明园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于是在“圆明园护卫营”下属又设“内务府三旗护军营”辅佐,俗称“包衣营”,主要掌管圆明园各宫门门禁,类似于今天的“保安”。

在“全图”中我们也见到了它的身影:

▲圆明园护“包衣营”营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由此,整个京城西郊皇家宫苑的“戍卫安防系统”全部构建完毕,自外而内共分三层,总结如下:

最外层为驻扎的军营,距离宫苑一至两公里范围,常设“圆明园护卫军”驻守;

 紧邻宫苑外墙设“堆拨”多处,由“圆明园护卫军”以小队为单位,轮换巡逻警戒;

 所有宫苑出入口建立“门禁”,由“包衣营”监守,所有人员凭证件出入。

如此严密的全天候安防系统,足以让几代帝王后妃们高枕无忧,渡过了100余年岁月静好的美妙时光。

今天很多清代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包衣”这个词,它是满语“家奴、仆人”的意思,这个身份在清代为“世袭”,并有官方户籍备案,没有主人的恩允是不能改变的。清代有几个名人皆出身“包衣”。

雍正的得力干将年羹尧(汉族),原来就是雍正府上的包衣,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考取了康熙朝的“进士”,后来官至“四川巡抚”(四川省长),“抚远大将军”(军区司令)等职。其妹年氏也成了雍正的“敦肃皇贵妃”(“甄嬛传”中的华妃),这是大清王朝首位汉族血统出身的贵妃、皇贵妃。
此外,清代大文豪曹雪芹,其祖上也是“包衣”出身。祖父曹寅在康熙朝作了“江宁织造”,家财万贯、显赫一时。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曹寅家...雍正朝时曹家获罪,家产抄没,从此衰败,但由此也造就了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他以自家历史为背景,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1-5

如前所述,“圆明园护卫营”由“八旗”兵组成,这是清朝特有的军事制度,所有兵勇皆为家族传承,由国家每月发给饷银,但不允许务工、务农、经商。

起初几代管理还比较严格,每日有严格的训练科目,内容包括步射、骑射、鸟枪、步猎及军政考验。

在我们的图库中存有一套《兵技指掌图说》,这是一套清代训练单兵作战技能的套图,相当于那时的培训教材。

▲《兵技指掌图说》之“马箭练法”
图中绘有标准的示范动作
并撰写了详细的动作要领

有意思的是有些技术动作还同时配发一张“裸身”示意图,这样可更清晰直观地讲述每一身体部位的动作要领,如下:

▲《兵技指掌图说》之“马箭练法”

(裸身示意)

再来一组:

▲《兵技指掌图说》之“鸟枪练法”

▲《兵技指掌图说》之“鸟枪练法”

(裸身示意)

除了“单兵训练”,还会有“阵法”科目的演习操练。下图为在“样式雷”图档中发现的《京西营盘阵型图》,没想到赫赫有名的“皇家建筑师”还关注着八旗兵的日常训练......
▲样式雷绘《京西营盘阵型图》

从“阵型图”可见,以“行”为单位,每行8名士兵,中间六名士兵手持相同的兵器,两端的士兵头插军旗,作为首尾的引导;每行士兵使用兵器并不相同,从上至下依次为:弩弓、身背单刀、长矛、雁翎刀、云摩鞭、长矛、枪加棒、手拿单刀。

整幅图中虽然绘画、字体不敢恭维,但仍可感受到当年八旗将士的威武雄姿。

 

1-6

然而到了清代中晚期,“世袭”制度下的八旗兵管理制度日益松懈,骄奢懒惰之风日盛,除了平时的巡逻、站岗等执勤工作外,几乎没有任何的正规训练。久而久之,原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变成了养尊处优、游手好闲、军纪废弛的散兵游勇。

当1860年英法联军侵犯北京,“三山五园”处于最危急时刻,数千名久疏战阵的“圆明园护卫军”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便被一击即溃,几代“护卫军”戍守了150年的皇家宫殿行苑被侵略者纵火焚烧、洗劫一空......

▲圆明园遗址

戴维▪甘博(美)摄于1917年

▲圆明园遗址

戴维▪甘博(美)摄于1917年

▲圆明园遗址

戴维▪甘博(美)摄于1917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三山五园”再遭兵燹,“圆明园护卫军”形同虚设、望尘奔溃......
1912年,满清王朝终结,帝国的军队也随之瓦解,从军官到士兵从此断绝了“铁杆的高粱”,只能变卖家产,四散外逃谋生,曾经风光无限的“皇家禁卫军”就此烟消云散。

休息一下

雍正爷有话要说

.......

二、香山健锐营
2-1

“全图”中“健锐营”共有营区10处,常备军官兵勇3000人左右,均分布于今天的西山至香山区域,由南至北、一字展开,布局原则即按之前所说的“左翼、右翼”阵型排列。

▲清代香山健锐营八旗分布示意图
【你好北平设计绘制】

如上图所示,以“静宜园”为中心,“左翼”为北侧,布设5个营区,其中厢黄旗为两个营区;“右翼”为南侧,布设5个营区,其中正红旗为两个营区。

“健锐营”的营区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营区内大多建有一座“碉楼”,它是专门供“健锐营”兵勇训练所用。
《日下旧闻考》记载:“健锐营官兵营房在静宜园之左右翼,共三千五百三十二楹,碉楼六十八所.....”

▲健锐营厢红旗营区
内设碉楼一座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健锐营正红旗营区
内设碉楼四座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2-2

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军远征“大小金川”,当地土司武装以“碉楼”据守,致使清兵损失惨重。于是乾隆下令在京郊香山一带设立营区、高筑“碉楼”,专门训练“云梯兵”,演练各种攻取碉楼的战术战法,“健锐云梯营”由此诞生。

乾隆皇帝在晚年时自诩“十全老人”,以颂扬自己一生中的“十全武功”,即自己当政时打的“十场战争”。按《十全记》所言:“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这其中,“平定金川”的两场战役是“十全”当中最为艰苦、代价最为巨大的。

▲平定金川系列铜版画(局部)

图中可见碉楼密布、易守难攻

▲平定金川系列铜版画(局部)

▲平定金川系列铜版画(局部)
两大金川战役前后共耗时29年(1747-1776),投入总兵力60万,耗银7000万两,最终将这个偏居川西一隅的弹丸之地,却是进入西藏的“咽喉要塞”平定收复,不仅稳定了整个帝国西南边陲,同时也成就了乾隆皇帝“十全老人”的名号。

▲丹巴碉楼

今天的西藏丹巴(金川区域)尚存“碉楼”500余座,仍有藏羌族人在其中居住生活,这里也被誉为“千碉之国”.......

 

2-3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战役结束,得胜归来的“健锐营”,被继续安置在北京西郊,从此一直保留下来。

1776年,对于当时的大清帝国可能只是“平定金川”战役结束的时间,然而巧合的是对于全世界也是发生“质变”的一年。

这一年,英国人瓦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进而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使英国称霸世界,成为世界现代史第一任“霸主”......

也是1776年,在遥远的北美大陆,一个叫“美利坚”的国家悄然诞生,17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它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二任“霸主”,直至今天......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却浑然不知,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自傲地“俯瞰”着世界。17年后(1793年),著名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带着600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来到北京,谋求开放通商,遭到乾隆拒绝;64年后(1840年),通商的商船变成了战舰,古老帝国的国门终被大炮轰开......

风雨飘摇、劫难重生、被晚清重臣李鸿章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近代史敬就此拉开序幕。

健锐营的日常训练除了架梯蹬楼外,还有火枪射击、马术骑射、格斗摔跤等,因此每一个健锐营的士兵都是身怀绝技、骁勇善战、“单兵作战能力”超强.....

此后,健锐营南征北战、屡获战功,在数次战役中都扮演着“特种兵”的角色,很多最为艰巨的任务均由他们完成,被清王朝视为最精锐的“王牌部队”。

▲健锐营厢黄北营区
内设碉楼四座,呈一字布局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健锐营正白旗与厢白旗营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上图中的“健锐营正白旗”营区,位于今天的“北京植物园”内,文学巨匠曹雪芹曾在此居住,目前建有“曹雪芹纪念馆”。纪念馆附近有“碉楼”一座,没准就是图中的这座。
▲北京植物园内的碉楼
 

2-4

乾隆帝对于健锐营颇为欣赏与倚重,经常亲临营区视察检阅,曾赋诗赞曰:

八旗子弟兵 健锐此居营
聚处无他诱 勤操自致精

▲《乾隆皇帝大阅图》

郎世宁绘 绢本设色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健锐营演武图》,描绘的即是健锐营在“演武场”接受检阅时的场景。

▲《健锐营演武图》
《日下旧闻考》记载:“......皇上阅兵演武厅一座,后有看城及东西朝房,放马黄城......”
上图的这所“演武场”在《三山五园地理全图》中也能看到,我们在其中加入了主要建筑的名称,如下图:
▲健锐营演武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这座“演武场”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6年),由多座建筑组成,从北向南依次为团城、演武厅、西城楼门、放马黄城、实胜寺碑亭等。
其中团城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体呈椭圆形,东西长50米、南北40米、城高11米,城墙上有南北两座城楼,城门上端嵌有玉石门额,分别雕刻着“威宣壁垒”和“志喻金汤”,均为乾隆御笔手书。
▲远望团城
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
摄于1933-1946
 

2-5

我们知道,"八旗"是清代“兵民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因此除了营区之外,还会有很多其它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学校、工厂、衙门等等。在图中我们也看到了它们的身影。

▲健锐营衙门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日下旧闻考》记载: “健锐营衙门在静宜园东南,围墙四角有碉楼四座,共房二十二楹......” 

▲健锐营高等小学堂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上图中的“健锐营高等小学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专供健锐营八旗子女学习满语及骑射的官办学堂。整座学堂是三进院落、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共有房九十九间。民国时期改为“西郊公立第三高等小学校”,目前是“香山小学”。

▲健锐营工厂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以上我们看到的这些营区建筑,随着时代的更迭大多已经消失,只有少部分还留存至今。

 

2-6

在健锐营编制之下还有两支比较特殊的部队:“船营”和“小营”。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效仿汉武帝利用“昆明池”训练水师,于是在昆明湖边建造了“船营”,也叫“健锐营八旗水师”,最多时有大小船只32艘。但后来因昆明湖水位较浅,承载力不足,因此逐年裁撤,至道光六年时只余2艘战船,水手48人,“健锐营水师”名存实亡。

▲健锐营“船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如上图可见,“船营”四周没有围墙与营门,代之以河流环绕,一东一西两座石桥,连接着“船营”与外界的往来.......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金川”战役结束,清军陆续带回200余名战俘,他们其中多为藏人。于是乾隆下令在香山健锐营旁设立“小营”供藏人居住。

▲健锐营“小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由上图可见,“小营”旁建有“塔楼”一座,下部为单体门楼,上部为“覆钵式”喇嘛塔,这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此处营建,其安抚民心的用意也是不言自明。

 

2-7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奉命出征,参与到保卫京师的战役中,无奈实力悬殊,伤亡甚重,最终惨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健锐营奉命驻守地安门,与日军展开激战,虽然又是惨败,但为慈禧与光绪帝出逃争取了时间。这也是健锐营最后一次执行任务,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完成了这“落幕之战”,续写了最后的荣光。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帝国的军队由民国政府接收改编,但是这一条款最终没有落实,大部分健锐营官兵及家属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以变卖家财房产谋生......
这支大清帝国最为英勇善战的军队,自乾隆朝建立,前后共存续了260年,最终伴随着清王朝一起覆灭消失。

休息一下

乾隆爷有话要说

.......

 

、外火器营
3-1

“火器营”,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使用火枪、火炮等火器的军队,是整个大清帝国战斗序列中独立于众多“冷兵器”部队之外的一支“特种部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将原来分置于北京内城八旗中的火器营兵全部抽调集中,统一迁至京郊西山新建的营区之内,组成“外火器营”,这样既便于统一管理,又让部队有了大片区域进行操练,同时也降低了原来在内城制造演习火器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全图”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巨大而封闭的“外火器营”营区,这与其它营区的分散居住有着较大不同。
整个营区依长河而建,形似一条巨船,四周以长达四公里的营墙围合,东南西北各设营门一座,如下图:
▲“外火器营”营区详图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样式雷图档中,有一套记录京西八旗兵营的营建图纸,其中便包括外火器营的《营房地盘丈尺画样》,上面准确地描绘了营区各处的细节及相应的尺寸。

▲外火器营《营房地盘丈尺画样》

样式雷绘

营区建有营房上千套,供火器营官兵及家属万余人居住。营区西侧还建有“教练场”,是平日操练演习的场所,如下图:

▲“外火器营”教练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在这里,“外火器营”士兵进行着各项培训与操练,当然其中大多以火器的使用为主。在《兵技指掌图说》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的插图:

▲《兵技指掌图说》之“抬枪练法”

▲《兵技指掌图说》之

“五百斤铜炮练法”

▲《兵技指掌图说》之

“三十斤铜炮练法”

 

 

3-2
“外火器营”在整个大清帝国军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掌握着当时帝国最先进、杀伤力最大的火器,因此在清朝中前期的历次战争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乾隆朝集集埔之战铜版画(局部)

火器营官兵正在使用火炮火枪参与战斗

▲乾隆朝“平定苗疆得胜图”铜版画(局部)

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国力日衰以及政策上的目光短浅,清政府并没有重视火器的进一步研发与扩充,以致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火器营的“旧式”火器几乎不堪一击,最终的惨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外火器营”在全盛时期营盘内住有官兵及随军家眷近15000人,而清政府对八旗官兵施行“恩养政策”,每月都会发给一定数目的“饷银”,这让整个“外火器营”变成了一个拥有巨大消费购买力的群体,再加上近旁不远的“圆明园护卫营”的厢蓝旗营区......于是,日积月累在火器营南侧的“蓝靛厂”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规模巨大的商业集散中心,吸引了众多周边乃至河北、山东、山西的商贩云集至此,......
清代的《天咫偶闻》一书记载:“麦庄桥又西为广仁宫,地名蓝靛厂。火器营驻此街衢富庶,不下一大县。”
与“圆明园护卫营”及“健锐营”的结局一样,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外火器营”最终也逐渐散落消逝。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火器营旧址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北部成为空军指挥学院的院址,南部已经衍化成多个居民小区。
 

结   语

 

至此,《三山五园地理全图》中“外三营”部分讲述完毕,其间还有许多历史的细节片段,篇幅所限,不再细说。
“外三营”的八旗军,是整个大清帝国军队的缩影,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清王朝的盛衰系为一体、相辅相依。当国运昌盛时,他们纵横驰骋、所向披靡、雷霆万钧;当国运衰败、王朝倾颓时,他们英勇不复,荣光不再,虽前赴后继但也只能沦为外敌入侵的炮灰、王朝覆灭的陪葬。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覆灭,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为曾经的帝国疆土与荣誉的捍卫者、作为皇家“秘密花园”的守护者,“外三营”最终消亡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展览展讯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三山五园全景图说【河湖水系篇】

2020-12-24 8:47:10

展览展讯

“净相·无相”赵玉龙个展

2020-12-29 14:48:0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