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看的北京视觉历史平台
如果说元明两朝缔造了北京中心的”城市“,那么清朝对北京发展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营建了西郊的“三山五园”。
1、《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
2、《三山五园》(段柄仁)
3、《建筑世家样式雷》(张宝章)
4、《圆明园》(张超)
5、《清史三百年》(戴逸)
【引用插图目录】
1、《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2、《圆明园原貌平面图》
3、《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4、《1894年北京城及近郊区县地图》
5、《北平市城郊地图》(1947年)
一、旱河体系
二、河湖水系
三、结语
附录一、修正补充
1、关于“堆拨房”的补充
2、关于“镶”之修正
3、关于“圆明园护军营”修正
附录二、高清插图下载

北京西部山区的河湖水网,自古以来就是这片土地的生存命脉,它滋养着青山、灌溉着农田、养育着世代居住于此的“北京人”。

全图以上为西,下为东
左为南,右为北

要不是这幅“全图”,我想我不会去关注“旱河”这个词汇,而待我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才知道对于整个京西水域它又是如此的至关重要。
自古以来,人类在享受着水的滋润与哺育的同时,也要承受着她的肆虐与狂飙。中国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咱就不说了,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咱也不聊了,就看看咱们画中这片京西山区的几处小泉眼、几条小河沟,在历史上也曾兴风作浪、为害一方。
在《华北东北近500年旱涝史料》中,就有如下记载:
“光绪十一年六月以后节次大雨,又兼山水盛涨,浸溢民堤,直隶地方洼田被淹......"
由此上溯,清朝几代都有类似的水患记载。因此,治理京西水患也成了有清一代几任帝王的光荣使命。尤其在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进行了几次大型的水利工程。
其中,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启动了多项水利工程,一举奠定了西郊水系的全新格局,而同治、光绪基本都在“乾隆格局”的基础上加以增补、修缮,使其继续延用多年,直至民国。
乾隆朝水利工程包括:
其中第三项便是“开挖旱河”。所谓“旱河”,就是“有雨则丰,无雨则涸”的水道,或者说就是分布在山间由人工开凿的一些“泄水沟渠”。
中国的治水工程源远流长,几千年前的“夏禹”便是以“治水”名垂千古,尤其他采用的“疏而不堵”更成为后人津津乐道并奉行千年的治水方针。而“疏”的形式就是“开挖水道”,将泛滥的洪水进行有序的疏导,规范其走向,“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乾隆帝采取的方法也是如此,以一整套“泄水沟渠”体系,将山洪导入更大的河流之中。
▲京西“旱河”水系分布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由图可见,这条“干道”就象一条“分界线”,西侧为连绵起伏、海拔较高的山峦,“三山五园”中的香山与静宜园便位于此;而东侧就是海拔较低的山丘以及大面积的低洼平原,分布着其余的“二山四园”......
1-2
于是,乾隆帝启动了这项“旱河”工程,意欲彻底根治水患。
整个工程以“四王府-龙王庙”区域为中心,向南北双向分别开挖两条大型河道,流向南者为“南旱河”,流向东北者为“北旱河”,如下图:

“北旱河”向东北至青龙桥、肖家河,最后流向“清河”;“南旱河”向东南至玉渊潭,最后折向“通惠河”。
两条“南北旱河”首尾相连,组成了一条既宽且深、纵贯京西南北几十公里的“旱河干道”。每逢汛期,山洪暴涨,这条“旱河干道”就象一条“护城河”,拦截住山洪东进的去路,从而守卫住“低洼地带”中大片的行宫苑囿、稻田村舍。
▲京西“旱河”水系分布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这条“干道”与西部山脉顺山而下的“支流”共同组建了一套完备的“旱河体系”。它的建立,使整个京西山区泄洪有路、涝水能排、枯水能补,从而彻底平定了危害几朝几代的水患之虞。
我们将"全图“继续拆分放大,看一下图中几处“旱河”支流的身影:
▲静宜园东北侧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健锐营正红旗旁的旱河与小桥


▲龙王庙旁的旱河桥
这是图中可见最长的一座旱河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如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行了几项水利工程,其中一项便是针对旱河的修缮以及拓展,不仅将原来的河道内常年堆积的沙石淤泥进行了清理,还对河道局部进行拓宽加固。此外还将香山北麓卧佛寺附近原有的水道改为了旱河,有效增强了当地的泄洪排水能力。
关于这项工程有《香山至玉泉山泄水沟修理册》留存,“沙石河桶一段,西边斜往南向归旱河分流河桶,原瘀滞不通,斜长63丈,拟开挖,均宽八丈…”
工程结束后,相关的验收情况被编制成《卧佛寺至旱河工程册》,册中不仅记录了工程各个阶段的验收情况,还列举了相应的结算清单:白灰三万九千一百斤,合银七百零三两八钱;豆渣石十六丈,合银四十八两;石匠一百三十工,合银二十三两四钱;瓦匠一千七百四十八工,合银二百六十九两一钱九分二厘;抬运夫、挑水泥夫、刨夫、浆夫共五千四百九十二工,合银六百五十九两零四分……
1-4
在诸多的旱河支流中,有一条体量最大、也最为有名,它蔚然天成,后稍经整修便担负起了“泄水”重任。它位于香山北麓的山谷当中,河边树木繁茂、怪石林立、山花烂漫、鸟鸣声声,宛若世外桃源。明代这里曾遍植樱桃树,故名“樱桃沟”。
对了,这就是今天“北京植物园”当中那条静谧清幽,让无数游人流连忘返的“樱桃沟”。一代文豪曹雪芹当年常在此驻足盘桓,受沟边灵石启发,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下图即是“全图”中“樱桃沟”的区域:

在光绪年间进行的几项水利工程中,其中便有樱桃沟的疏通工程,有工程档案《樱桃沟疏通水道底册》留存至今,“樱桃沟内拟改开水道,切刨山坡……添修山石护脚泊岸,凿打抬运阻滞山石,清理河桶等工......”
到工程竣工时,又编制了《西山卧佛寺樱桃沟修理水道做法册》,记录了整个工程的验收情况,以及相应的工程结算费用,总花费白银:一千五百六十九两四钱六分二厘......
1-5
“有图未必有真相”,于是我们来到香山实地探访考察了一下:
▲香山公园内的无名石桥
在香山公园内,我们发现了多座这样的无名石制古桥,桥墩为石块砌筑,桥面护栏有云纹雕花,整体外观与“全图”所绘的“旱河石桥”颇为相似(如上图)。
▲香山内泄水沟渠
桥下即为“泄水沟渠”,宽约6米,沟内干涸,草木丛生。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西郊的山泉多已干涸枯萎,水位线降低,即便多雨汛期也水量极少,因此这些“泄水沟渠”也渐渐荒废,甚至已被填埋成路。

在香山公园东门出口,我们发现了这道小墙,墙内为一条宽达十米的“沟渠”,小墙将其拦腰截断,墙外则填平整修为停车场。
当我们打开今天的北京地图,在“西五环”的东侧可见一条南北向的大路,路名即为“旱河路”,它北起“香泉桥”,南至“田村路”,这条轨迹不知是否就是当年“旱河干道”的行进路线......
通过以上对“旱河”的研究与抒理,让我更觉得这幅《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绝不是一幅简单的“盛世舆图”,它对于图中所有景物至少是“旱河”这个体系,包括所有位置、轨迹、节点、拐点等信息基本与史料全部相符合。
二、河湖水系

当然,京西水系中最为引人注目、闻名于世的还是那些蜿蜒荡漾、纵横交错的万顷碧波,它们与连绵的青山一起,成为历代帝王建园修宫的依托。

时势造就英雄、也造就大师。
▲圆明园西北区域
▲圆明园长春园区域
说起这些“造园大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样式雷”家族,自第二代雷金玉参与营建“畅春园”开始,到第七代雷廷昌主持修建“颐和园”,二百多年“样式雷”家族与“三山五园”的缔造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历史我们日后再撰文详谈。




▲圆明园“天然画卷”景区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局部
以上几处图景,皆为圆明园中经典的“理水”作品,有了“水”的参与,京西的这些皇家园林变得更加妙趣灵动、美轮美奂.......
2-3
在这幅“全图”当中,有一条河流非常特殊,它并不位于西郊区域,却被作者“生拉”进来,描绘于整幅画面的最左侧......这就是北起昆明湖,南下西直门的“长河”,又称“玉河”。
▲昆明湖-长河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三山五园与北京城
改自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插图
除了解决京城的“饮用”和“漕运”,长河还是帝王往来京城与西郊的“航运通道”。

尤其到了“慈禧的时代”,这条长河更是被频繁的利用起来。据说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其中多次均是乘船前往,因此长河也被称为“慈禧水道”。

▲碧波长河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上图下方即是“西直门城楼”,长河由此而出,一路西行。河道两岸,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数座行宫庙宇依次排列,倚虹堂、真觉寺、万寿寺、泉宗庙......前呼后拥的伫立在河边。
我们将地图中“西直门至颐和园”的部分裁切放大,如下图:
▲长河行程轨迹
2-4

高梁桥侧倚虹堂 小驻传餐趁早凉
白壁题诗今复昔 赤心祈岁雨和旸

▲倚虹堂旧照
上图是为数不多的一张关于“倚虹堂”的老照片,从中可见画家所绘与照片相差无几。此外,从照片中还可以看到长河两岸确实杨柳依依、芳草萋萋、风景如画。
2-5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北平市城郊地图》局部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在这幅“全图”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这种对于细节的精准描绘,这表明作者在画面中既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写意”,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界画”的刻画入微,以及西洋画法中高度还原的“写实”,因此整幅作品对于后人研究“三山五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就在写作本文时,意外地收集到一张高清版《圆明园原貌平面图》,图中清晰地绘制了“圆明三园”的布局全貌。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了关于“堆拨房”(警戒哨所)的描绘,这正是我们在“三山五园全景图说”第二集中讲述的内容之一,当时还苦于无图可上,今天的发现正好弥补上期的缺憾,现分享如下:

▲圆明园外墙堆拨房
看了此图才知道,圆明园的堆拨房为“独立式”建筑,这与紫禁城“嵌入式”的堆拨房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全貌:面阔三间,硬山屋顶,灰瓦白墙,侧立旗杆、高悬红旗。

▲圆明园与长春园交界处堆拨房

▲圆明园正门及两侧外墙处堆拨房

在《三山五园全景图说》第二集中,我们讲述了“外三营”的历史发展与衍变,其中“圆明园护卫营”的名称在多本书籍资料中并不统一,有称“圆明园护卫营”,有称“圆明园护军营”,最近请教相关军史专家判定,以“圆明园护军营”更为恰当。
联系微信:arti-viv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