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全景图说【河湖水系篇】

做最好看的北京视觉历史平台

如果说元明两朝缔造了北京中心的”城市“,那么清朝对北京发展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营建了西郊的“三山五园”。

本期,我们继续讲述《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中”河湖水系“部分。其中关于“旱河”部分尚属全新的内容,之前没有任何文章完整系统地论述过,为此我们还去香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文史馆的老师进行探讨。
本文末尾,我们还对之前两集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并提供了所有主要插图的下载链接,权当最后的完美收官。

 

【参考书目】

 1、《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

 2、《三山五园》(段柄仁)

 3、《建筑世家样式雷》(张宝章)

 4、《圆明园》(张超)

 5、《清史三百年》(戴逸)

【引用插图目录】

 1、《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2、《圆明园原貌平面图》

 3、《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4、《1894年北京城及近郊区县地图》

 5、《北平市城郊地图》(1947年)

【本文目录】

一、旱河体系

二、河湖水系

三、结语

附录一、修正补充

   1、关于“堆拨房”的补充

   2、关于“镶”之修正

   3、关于“圆明园护军营”修正

附录二、高清插图下载

 
 
概  述

北京西部山区的河湖水网,自古以来就是这片土地的生存命脉,它滋养着青山、灌溉着农田、养育着世代居住于此的“北京人”。

元定都北京以后,这片水系又成为整个北京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并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今天。
▲京西水系全图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全图以上为西,下为东

左为南,右为北

我们将《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以下简称“全图”)稍作加工,突出了图中的“河流湖泊”部分,其中“蓝色”代表常年存在的水域,“黄色”代表“旱河”部分,两者共同组成了北京城西部山区的“河网水系”。
而我们的文章也以图中这两种颜色的“水”作为架构,顺序展开.....

 

、旱河体系
1-1

要不是这幅“全图”,我想我不会去关注“旱河”这个词汇,而待我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才知道对于整个京西水域它又是如此的至关重要。

目前关于“旱河”的文章史料非常少,我也是查阅了几十本书籍才看到几处只言片语。于是结合这幅“全图”,将所有资料梳理串联,层层剖析,一部完整“旱河体系”呈现眼前......

自古以来,人类在享受着水的滋润与哺育的同时,也要承受着她的肆虐与狂飙。中国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咱就不说了,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咱也不聊了,就看看咱们画中这片京西山区的几处小泉眼、几条小河沟,在历史上也曾兴风作浪、为害一方。

《华北东北近500年旱涝史料》中,就有如下记载:

“光绪十一年六月以后节次大雨,又兼山水盛涨,浸溢民堤,直隶地方洼田被淹......"

"光绪十二年,顺直各属本年被水灾区既广且重......"

由此上溯,清朝几代都有类似的水患记载。因此,治理京西水患也成了有清一代几任帝王的光荣使命。尤其在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进行了几次大型的水利工程。

其中,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启动了多项水利工程,一举奠定了西郊水系的全新格局,而同治、光绪基本都在“乾隆格局”的基础上加以增补、修缮,使其继续延用多年,直至民国。

乾隆朝水利工程包括:

● 挖掘扩展瓮山泊;
● 疏浚长河和万泉河;
● 开掘和疏通南旱河与北旱河;
● 扩展玉渊潭修建引水石槽;
● 扩大稻田并解决其灌溉问题。

其中第三项便是“开挖旱河”。所谓“旱河”,就是“有雨则丰,无雨则涸”的水道,或者说就是分布在山间由人工开凿的一些“泄水沟渠”。

依据体量及用途,我们将“旱河”又分为“支流”与“干流”,“支流”是自山而下的“小泄水沟”,它将暴涨的山洪收集起来,并规范其轨迹和方向,直接导入山下的“干流”,即”大泄水沟”。

中国的治水工程源远流长,几千年前的“夏禹”便是以“治水”名垂千古,尤其他采用的“疏而不堵”更成为后人津津乐道并奉行千年的治水方针。而“疏”的形式就是“开挖水道”,将泛滥的洪水进行有序的疏导,规范其走向,“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乾隆帝采取的方法也是如此,以一整套“泄水沟渠”体系,将山洪导入更大的河流之中。

在《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中,作者在比较准确的位置绘出了多条“旱河”的身影,它们蜿蜒回转、顺山而下,汇聚到山下一条南北向的“干道”之中。

▲京西“旱河”水系分布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由图可见,这条“干道”就象一条“分界线”,西侧为连绵起伏、海拔较高的山峦,“三山五园”中的香山与静宜园便位于此;而东侧就是海拔较低的山丘以及大面积的低洼平原,分布着其余的“二山四园”......

请记住:旱河=泄水沟渠

 

1-2

这条“旱河干道”修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那年夏天,暴雨连降,山洪泛滥,京西大片田地被淹。

于是,乾隆帝启动了这项“旱河”工程,意欲彻底根治水患。

整个工程以“四王府-龙王庙”区域为中心,向南北双向分别开挖两条大型河道,流向南者为“南旱河”,流向东北者为“北旱河”,如下图:

▲旱河走向示意图
改自《三山五园地理全图》

“北旱河”向东北至青龙桥、肖家河,最后流向“清河”;“南旱河”向东南至玉渊潭,最后折向“通惠河”。

两条“南北旱河”首尾相连,组成了一条既宽且深、纵贯京西南北几十公里的“旱河干道”。每逢汛期,山洪暴涨,这条“旱河干道”就象一条“护城河”,拦截住山洪东进的去路,从而守卫住“低洼地带”中大片的行宫苑囿、稻田村舍

▲京西“旱河”水系分布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这条“干道”与西部山脉顺山而下的“支流”共同组建了一套完备的“旱河体系”。它的建立,使整个京西山区泄洪有路、涝水能排、枯水能补,从而彻底平定了危害几朝几代的水患之虞。

我们将"全图“继续拆分放大,看一下图中几处“旱河”支流的身影:

▲静宜园东北侧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河道之上,我们还能看到凌空架设的小桥,仿佛在告诉我们每当雨水充沛时,这里也是碧波荡漾、流水潺潺。

▲健锐营正红旗旁的旱河与小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健锐营教练场旁的旱河与小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龙王庙旁的旱河桥

这是图中可见最长的一座旱河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小屯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1-3
到了同治、光绪两朝,陆续开始对使用多年的“旱河体系”进行整修,其中对于光绪朝时的工程情况,史料记载较多。

如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行了几项水利工程,其中一项便是针对旱河的修缮以及拓展,不仅将原来的河道内常年堆积的沙石淤泥进行了清理,还对河道局部进行拓宽加固。此外还将香山北麓卧佛寺附近原有的水道改为了旱河,有效增强了当地的泄洪排水能力。

关于这项工程有《香山至玉泉山泄水沟修理册》留存,“沙石河桶一段,西边斜往南向归旱河分流河桶,原瘀滞不通,斜长63丈,拟开挖,均宽八丈…”

工程结束后,相关的验收情况被编制成《卧佛寺至旱河工程册》,册中不仅记录了工程各个阶段的验收情况,还列举了相应的结算清单:白灰三万九千一百斤,合银七百零三两八钱;豆渣石十六丈,合银四十八两;石匠一百三十工,合银二十三两四钱;瓦匠一千七百四十八工,合银二百六十九两一钱九分二厘;抬运夫、挑水泥夫、刨夫、浆夫共五千四百九十二工,合银六百五十九两零四分……

1-4

在诸多的旱河支流中,有一条体量最大、也最为有名,它蔚然天成,后稍经整修便担负起了“泄水”重任。它位于香山北麓的山谷当中,河边树木繁茂、怪石林立、山花烂漫、鸟鸣声声,宛若世外桃源。明代这里曾遍植樱桃树,故名“樱桃沟”

对了,这就是今天“北京植物园”当中那条静谧清幽,让无数游人流连忘返的“樱桃沟”。一代文豪曹雪芹当年常在此驻足盘桓,受沟边灵石启发,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下图即是“全图”中“樱桃沟”的区域:

▲“樱桃沟”区域详图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在光绪年间进行的几项水利工程中,其中便有樱桃沟的疏通工程,有工程档案《樱桃沟疏通水道底册》留存至今,“樱桃沟内拟改开水道,切刨山坡……添修山石护脚泊岸,凿打抬运阻滞山石,清理河桶等工......”

到工程竣工时,又编制了《西山卧佛寺樱桃沟修理水道做法册》,记录了整个工程的验收情况,以及相应的工程结算费用,总花费白银:一千五百六十九两四钱六分二厘......

 

1-5

 

“有图未必有真相”,于是我们来到香山实地探访考察了一下

▲香山公园内的无名石桥

在香山公园内,我们发现了多座这样的无名石制古桥,桥墩为石块砌筑,桥面护栏有云纹雕花,整体外观与“全图”所绘的“旱河石桥”颇为相似(如上图)。

▲石桥护栏
年代久远,石制护栏局部已经开裂,目前以铁箍固定。

▲香山内泄水沟渠

桥下即为“泄水沟渠”,宽约6米,沟内干涸,草木丛生。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西郊的山泉多已干涸枯萎,水位线降低,即便多雨汛期也水量极少,因此这些“泄水沟渠”也渐渐荒废,甚至已被填埋成路。

东门外停车场

在香山公园东门出口,我们发现了这道小墙,墙内为一条宽达十米的“沟渠”,小墙将其拦腰截断,墙外则填平整修为停车场。

当我们打开今天的北京地图,在“西五环”的东侧可见一条南北向的大路,路名即为“旱河路”,它北起“香泉桥”,南至“田村路”,这条轨迹不知是否就是当年“旱河干道”的行进路线......

通过以上对“旱河”的研究与抒理,让我更觉得这幅《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绝不是一幅简单的“盛世舆图”,它对于图中所有景物至少是“旱河”这个体系,包括所有位置、轨迹、节点、拐点等信息基本与史料全部相符合。

 

二、河湖水系

2-1

 

当然,京西水系中最为引人注目、闻名于世的还是那些蜿蜒荡漾、纵横交错的万顷碧波,它们与连绵的青山一起,成为历代帝王建园修宫的依托。

如果说元代只是把“京西水系”当作宫廷日常生活用水及漕运济补的源头,那么清代的帝王则将这片水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从基本的生活所需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的营造。
京西“旱河”水系分布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2-2

时势造就英雄、也造就大师。

清代帝王们对于山水园林的偏爱为那个时代的园林匠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而京西的青山秀水也为他们提供了最为宽广宏大的舞台,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清王朝“三山五园”的设计者与建造者们也就成了中国最后一代的“造园大师”。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其中“理水”又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情画意。
一个功力深厚的园林设计师会将水塑造成各种形态,泉、池、瀑、潭、溪、涧、湖,然后再借水造景、依水造园。这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会首先将木材做成柱、梁、檩、枋、斗拱等各种构件,然后再拼接组合成精美的建筑作品。

圆明园西北区域

《圆明园原貌平面图》局部

圆明园长春园区域

《圆明园原貌平面图》局部
此外,“理水”还需兼顾众多其它层面的因素,尤其在“三山五园”这个区域,既要考虑生态植被、又要兼顾农田灌溉,既要考虑引流蓄水、又要兼顾疏导防洪,既要考虑航道水运、又要兼顾园林的设计与造景,当然最重要的阴阳五行、风水,更是设计师们需要着重考量的因素......
在这幅《三山五园地理全图》中,画家以生动曼妙的笔法再现了园林大师们的匠心之作。一条条河流在他们的塑造下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它们时而成湖,在殿宇游廊的环抱中缠绵温婉、安若明镜;时而成河,俏皮地一路欢歌、一路奔涌,在各个园林苑囿间曲回穿插、逶迤婉转......
可以说,运用得当,水是娇美的“仙子”,处理不佳,它就成了肆虐的“魔鬼”。

说起这些“造园大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样式雷”家族,自第二代雷金玉参与营建“畅春园”开始,到第七代雷廷昌主持修建“颐和园”,二百多年“样式雷”家族与“三山五园”的缔造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历史我们日后再撰文详谈。

清乾隆九年(1744年),宫廷画师唐岱等人绘制了一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如下:
▲圆明园“方壶胜境”景区
《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
▲圆明园“曲院风荷”景区
《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
▲圆明园“多稼如云”景区
《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

▲圆明园“万方安和”景区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局部

▲圆明园“天然画卷”景区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局部

以上几处图景,皆为圆明园中经典的“理水”作品,有了“水”的参与,京西的这些皇家园林变得更加妙趣灵动、美轮美奂.......

 

2-3

在这幅“全图”当中,有一条河流非常特殊,它并不位于西郊区域,却被作者“生拉”进来,描绘于整幅画面的最左侧......这就是北起昆明湖,南下西直门的“长河”,又称“玉河”。

▲昆明湖-长河

改自《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长河全长15公里,是元明清三朝的御用水道,也是连接北京都市城垣与西郊的山川宫苑的一条纽带。

▲三山五园与北京城

改自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插图

京城内的护城河、御苑内湖、漕运水道均是以西郊水系为源头,而长河就是将西郊之水输送进京的通路,因此可以说这条长河是维系帝国首都八百年的最基本保障。

除了解决京城的“饮用”和“漕运”,长河还是帝王往来京城与西郊的“航运通道”。

▲西直门与长河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尤其到了“慈禧的时代”,这条长河更是被频繁的利用起来。据说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其中多次均是乘船前往,因此长河也被称为“慈禧水道”。

我们将“全图”竖向裁切,得图如下:

▲碧波长河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上图下方即是“西直门城楼”,长河由此而出,一路西行。河道两岸,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数座行宫庙宇依次排列,倚虹堂、真觉寺、万寿寺、泉宗庙......前呼后拥的伫立在河边。

每当慈禧太后率领着皇家船队泛舟河上,粼粼的碧波、拂面的微风、沁人的花香、如画的风景,定会让老佛爷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今日长河风光
在我们的“北平图库”中有一套日本人绘制的《北京城及近郊区县地图》,地图上标注的绘制时间是“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那一年。

我们将地图中“西直门至颐和园”的部分裁切放大,如下图:

▲《北京城及近郊区县地图》局部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河”的轨迹,自右下角“西直门城楼”,一直到左上方“昆明湖”之间,沿途宝通寺、五塔寺、万寿寺、外火器营、蓝靛厂均历历在目......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长河”全线的轨迹与位置,我们以今天的地图为背景,设计了一张“示意图”,如下:

▲长河行程轨迹

 

2-4

西直门外的“高梁桥”是北京城最为知名的几座古桥之一,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是“长河”出西直门后的第一座桥,老北京家喻户晓的传说“高亮赶水”便发生于此,它将京城水系的渊源变得更加妙趣横生。
▲高梁桥与倚虹堂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高梁桥西的长河北岸便是“倚虹堂”(如上图),它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为其母“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而建,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行宫,同时也是整条长河航道的“登船码头”。每当帝王后妃从紫禁城前往西郊,均会先抵达倚虹堂,稍事休息后再登船起航.......
乾隆帝曾在此作诗云:

高梁桥侧倚虹堂  小驻传餐趁早凉

白壁题诗今复昔  赤心祈岁雨和旸

继续放大画面(上图),我们会发现倚虹堂一个特有的细节,如下图:
▲倚虹堂临水墙基与台阶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在临水的一侧均为“汉白玉石”的基座,如此的设计既可有效防止河水冲刷对墙体外立面的侵蚀损毁;又可防止积年累月之后,由于河边土质松软、承载力降低,导致建筑结构发生“沉降”,另外还有一个直接探入水中的汉白玉台阶。所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殊设计,均表明了倚虹堂所具有的“皇家码头”的特殊身份。

▲倚虹堂旧照

上图是为数不多的一张关于“倚虹堂”的老照片,从中可见画家所绘与照片相差无几。此外,从照片中还可以看到长河两岸确实杨柳依依、芳草萋萋、风景如画。

 

2-5

在长河之上,横跨着几座小桥,我们将画面进一步切分放大,又发现了一处有意思的细节,如下图:
▲长河小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这两座小桥,画家以白色描绘“桥墩”,以棕色描绘“桥面”,颜色的区分让我们不由猜想其中的用意,即桥墩为石制的,桥面为木制。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木制的桥面应该是可以拆卸的。以目前画面中桥面的高度,皇家船队估计无法通过,因此当时的设计师便在河面上设计了“可拆卸桥面”的小桥。
平时长河两岸的车辆行人可正常通过,每当船队通行,桥面即被提前拆下,高大的皇家船队便可鱼贯而过。平时我们常说的“过河拆桥”,在这里变成了“拆桥过河”.......
随着我们的目光在画面中继续上移,我们看到了一座已经拆下桥面的小桥,这更证实了我们的猜想。
▲拆下桥面的小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在1947年版的《北平市城郊地图》中,我们在同样的位置,即“五塔寺”的西侧长河上发现了一座小桥,旁边标注“白石桥”,如下图:

▲长河上的白石桥

《北平市城郊地图》局部

因此,可推定我们之前讲述的那座桥就是“白石桥”,这也是今天这片区域叫“白石桥”的来历。

▲长河上的白石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在这幅“全图”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这种对于细节的精准描绘,这表明作者在画面中既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写意”,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界画”的刻画入微,以及西洋画法中高度还原的“写实”,因此整幅作品对于后人研究“三山五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三、结   语
至此,《三山五园全景图说》三部曲已全部讲述完毕,而关于“三山五园”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我们择其一二也絮叨了近三万字,其中必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同道批评指正。
日后,我们还会继续写一些关于“三山五园”内容的文章,例如“三山五园与样式雷”、“三山五园水利工程的衍化”等等,敬请关注......

 

附录一  修正补充
1
我们的文章通常是基于丰富的图片,“以图阅史”是我们的特色。写文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游走于各大网络图库,收集与北京相关的图片、老相片、舆图等等,每遇美图必下载之,中饱私囊以为后快。

就在写作本文时,意外地收集到一张高清版《圆明园原貌平面图》,图中清晰地绘制了“圆明三园”的布局全貌。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了关于“堆拨房”(警戒哨所)的描绘,这正是我们在“三山五园全景图说”第二集中讲述的内容之一,当时还苦于无图可上,今天的发现正好弥补上期的缺憾,现分享如下:

圆明园外墙堆拨房

《圆明园原貌平面图》局部

看了此图才知道,圆明园的堆拨房为“独立式”建筑,这与紫禁城“嵌入式”的堆拨房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全貌:面阔三间,硬山屋顶,灰瓦白墙,侧立旗杆、高悬红旗。

圆明园与长春园交界处堆拨房

《圆明园原貌平面图》局部
圆明园与长春园之间的这条巷道,是我们游览时经常会路过的,没想到百余年前这里会有“堆拨房”置于其中.......

圆明园正门及两侧外墙处堆拨房

《圆明园原貌平面图》局部
我们将整个“平面图”清点了一遍,图中共绘有“堆拨房”93所,均环布于“圆明三园”外墙周边。如此密布的哨所,可见当年圆明园的规格之高、地位之重要。
2
上两期发布之后,有读者反映文章中关于八旗的“厢白旗、厢黄旗”等词语应该使用“镶”字。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思索很久,最后以“与《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保持一致”为理由,在文章中全部使用了“厢”字,这样可防止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迷惑混乱。
其实就这个字的用法可以参考它最原始的本义出处。公元1601年,满清先祖努尔哈赤将属下军队分为“四旗”,称: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5年,努尔哈赤又增设四旗,以在原有“四旗”上镶边加以区分,其中黄、白、蓝旗帜均镶红边,红色旗帜镶上白边,称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原有不镶边的四旗,则称为“整黄旗、整白旗、整蓝旗、整红旗”,其中“整”字常写为“正”。
由此可知,这个字的常规用法应写为“镶”,但当表达一些地名时则会习惯地写为“厢”,例如在我们一直讲述的这幅清人所绘《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中,所有标注的营区名称中均使用了“厢”字。此外,在我们目前所使用纸板地图以及手机中的电子地图中,使用的也是这个“厢”字。
3

《三山五园全景图说》第二集中,我们讲述了“外三营”的历史发展与衍变,其中“圆明园护卫营”的名称在多本书籍资料中并不统一,有称“圆明园护卫营”,有称“圆明园护军营”,最近请教相关军史专家判定,以“圆明园护军营”更为恰当。

 

附录二  高清插图一览  
《三山五园全景图说》三部曲中引用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在我们“北平图库”中均有高清版本,我们将通过“百度网盘”分享出来,广大文史工作者与爱好者同我们联系后可自行下载。

联系微信:arti-vivi

● BP-dt-101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1幅,55M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6WN2IwE6cAu7fhncoWLOkw

● BP-jz-101《圆明园建筑设计铜版画》
  20幅,511M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MzSvGPOzSyOi3FlgTRxmug 
● BP-jz-102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40幅,3.12G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FBaBpBGyfhw8sB1b_okFMQ 
● BP-js-101《乾隆战争铜版画》
  64幅,802M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TV7V68_ub2G0BzU3d9WKzg

● BP-js-102《兵技指掌图说
 15幅,52M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QhFYCEXbzhvjk_1ow-lnGQ

● BP-dt-1021947年北平城郊地图
  1幅,42M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eRkX9NzFGNPvPIZqhqDefA

● BP-rx-101《乾隆皇帝大阅图
  1幅,10M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lCtbaY1ujU0vB-DqYRVNYw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展览展讯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三山五园全景图说(山水园林篇)

2020-12-24 8:44:15

媒体关注展览展讯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三山五园全景图说【八旗兵营篇】

2020-12-24 8:51: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