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全景图说(山水园林篇)

 

如果说元明两朝缔造了北京中心的”城市“,那么清朝对北京发展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营建了西郊的“三山五园”。

本期开始,我们将为大家讲述一幅由清代宫廷画家绘制的《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全方位展示晚清“三山五园”盛况的全景舆图。
全文分为两部分,本期为”山水园林“,下期为”水系兵营“,敬请关注。

本文使用插图五十余张,其中《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原图大小55兆,其余插图皆由原图拆分而来几百K至几兆不等,分为“景观建筑”、“军事兵营”、“河湖水系”三个系列。如广大文史研究者与爱好者需要,可与我们联系,微信:arti-vivi

一、概 述

1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至历代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下到官宦富豪兴建的私家花园,都在追求着自然界的山峦湖泊与人工营建的亭台楼阁之间的和谐统一、交相呼应。

而清朝的帝王们在京城西郊打造的“三山五园”,则将中国园林营建的理念与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峰。

究其原因,首先源于这支来自“白山黑水”游牧民族的血脉本性。相比于京城内的禁锢森严大内深宫,清朝的帝王们更喜欢纵情于青山秀水、郊野田园。

其次,北京西郊一带峰峦叠嶂、连绵起伏、河湖罗布、曲折多姿,为营建园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于是,自康熙开始,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的精心营造与扩建,终于在北京西郊的山野中打造了中国历史上无论体量规模、设计理念、工艺水准都堪称空前绝后的皇家园林集群。

而这些皇家园林绝不只是帝王们游山玩水、享受娱乐的场所,它同时需要满足皇帝临朝理政、批阅奏章、商讨国事等一系列办公的需求,此外供帝王后妃休息、娱乐、用餐、礼佛、祭祀等宫舍殿宇也一应俱全,可以说它拥有紫禁城所具备的一切日常职能。

因此,清代在京城西郊打造的“三山五园”,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座”没有城垣的都城“,是与紫禁城等量齐观、并驾齐驱的“政治副中心”(如同今日之通州)。每逢夏季暑热时节,帝王就会移驾西郊,与山水为邻,与清风相伴。

于是一东一西、一冬一夏,属于清帝国的“两都制”政治格局就此形成。正如西方人在百余年前开始就称“颐和园”为“The Summer Palace”,称“紫禁城”为“The Winter Palace”........

 

2

 

即便是世居北京的当地人,也很难说清何谓“三山”、何谓“五园”...

“三山”指玉泉山、万寿山、香山

“五园”畅春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
“外三营”清代在京城西郊设立的“圆明园护卫营”、“香山健锐营”、“蓝靛厂外火器营”,它们与“三山五园”形成并存拱卫之势。相对于京城内的“八旗”,史称“外三营”。

目前还有“三山五园”组成的其它版本,但从这幅图的名称及画面来看,所谓“三山五园”在清代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含义和指向。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作者 常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绘制
  纸本彩绘,图纵96厘米,横169厘米
  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这幅《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绘于1897年,正是重修“清漪园(颐和园)”之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前,这是一个短暂的“和平安逸”时期。图中所描绘的景观虽然无法与全盛时期相提并论,很多园林、宫殿也已被毁无存,但全图所呈现的“山川胜景”依然足以让我们为之惊叹动容。

此图是清代宫廷画师根据当年真实而完备的营建资料、数据、图纸绘制而成,很多细节均为高度还原,因此全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水系、旗营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

 

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倡导的“计里画方”的形式,这种方法以大量的真实数据为依托,所有“图上物”皆以“点、线、符号”标识,画面呈“二维”的平面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山水画”形式,图中的山、水、建筑皆呈“三维立体”效果,更加形象、更具观赏性,但对数据的要求较低,科学性与准确性较差。
▲“三山五园”主要景观建筑分布
根据图中的景观朝向,
我们可知画面方向:
上为西,下为东,
左为南,右为北。
“真觉寺”即今天的“五塔寺”,
“觉生寺”即今天的“大钟寺”。

本图采用的就是第二种“山水画法”,全图形象逼真地绘制了京城西郊几乎所有的山峦、河流、园林、宫殿、庙宇、村落等,既秉承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又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当时“三山五园”的壮阔与绚丽。

“全图”中各种“图中物”的朝向及相对位置大体准确,基本满足了“舆图”的功能,但横纵尺寸、平面面积、相对距离、制图比例等,则在作者“主观意愿”的驱使下被有意地进行了“放大”与“压缩”

此图绘制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此时颐和园刚刚整修完毕,成为慈禧老佛爷“颐养天年”的行苑离宫。因此,虽然名为“三山五园”图,但实际上颐和园才是重点,才是画面所要表达呈现的主角。

纵观全图,作者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分法”进行构图,将颐和园整个园区置于全图的中心,而颐和园中最恢弘的焦点建筑“佛香阁”恰好位于右上“交叉点”的位置,这也是目前摄影领域最常采用的“九宫格”的构图方法。

▲“三分法”构图示意

而其它园区面积则被相应的“压缩”,尤其面积更大的圆明园(颐和园占地面积约为4300亩,圆明园占地面积约为5200亩),即便是“近大远小”,但其在画面中也仅占据了颐和园的1/8左右。

除了“空间面积”,某些“距离”也被作者进行了“压缩”处理,如此图左下角出现了几十里以外的“西直门”、以及“真觉寺(五塔寺)”和“觉生寺(大钟寺)”,它们的出现一方面是作为“三山五园”相对位置的参照,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整条“长河”水系在图中有一个完整的呈现。

综上,这种“放大”与“缩小”的选择性处理,体现了作者深谙此图的用意与初衷,就是要充分体现颐和园的恢弘与秀美,由于慈禧“老佛爷”的居住,颐和园已经成了整个大清帝国权力的中心,而那些被毁弃、被荒废的园林只能在图中沦为“配角”。

插一句,这种“放大”与“缩小”绘图手法,在很多的宫廷画作中都出现过,如下图。

▲明宣宗行乐图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入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上面两幅作品中,皇帝的形象都被作者有意的“放大”,以突出“天子”的尊严与威仪。

由此可见,在“政治需求”面前,“学术”与“艺术”都是次要的,这是历朝历代“宫廷画师”必须掌握的生存之道,只有将“艺术”与“政治”完美的融合与平衡,才能更好的为帝王服务。

 

二、分解详图

在这幅《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图中,很多著名的景观建筑都位列其中,虽然很多已经在战乱中被焚烧损毁(如圆明园、畅春园),但在图中依然以光鲜的姿态被描绘出来,作者深知现实的沧桑荒芜是不能体现在这幅“盛世舆图”当中的,帝国的殇痛是永远不可触碰的“禁区”。
为了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当年“三山五园”的样貌与景观,我们将此图按区域拆分放大,呈现如下:
 

【畅春园】

“ 康熙的最爱 ”
畅春园,建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是清代帝王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离宫”,它开启了兴建京西“三山五园”的序幕。
请注意,“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相当于“家”;而“行宫”是指供皇帝出行的暂时居住休息的场所,相当于皇家专属的“旅店”,二者在建筑式样、礼制等级、涵盖功能上均有较大差别。
▲畅春园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畅春园建成后便成了康熙皇帝的最爱,从1687年第一次驻跸,此后36年,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在此“避喧听政”,直至1722年病逝于园内寝宫。
也就是清代康熙朝著名的“九子夺嫡”的最终结局就发生在“畅春园”,最终四子胤禛胜出,在此继承大统,年号“雍正”。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详细地演绎了这段历史,但其中“十三爷”去西山调集“健锐营”兵马的桥段纯属虚构,“健锐营”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才成立。
道光年间,畅春园已趋破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时将其一并烧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畅春园再次遭到洗劫。至民国时期,畅春园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山门残存。
目前,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大资源中学校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

【玉泉山-静明园】

“ 清泉与宝塔 ”

 

玉泉山,金代开始兴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

▲玉泉山与静明园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玉泉山的泉水历来闻名,金元时期即为“燕京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清乾隆时改称“玉泉趵突”,并赐为“天下第一泉”。
此外,玉泉山的塔也是享誉京师,由南向北依次伫立着华藏塔、玉峰塔、妙高塔,它们已经成为玉泉山标志性的建筑。
▲“天下第一泉”与华藏塔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玉峰塔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妙高塔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如今,静明园为中央某机关使用,并没有对外开放,只是当我们漫步在颐和园中时,向西可远望清秀的玉泉山以及巍然伫立的玉峰宝塔。

 

【圆明园】
“ 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眀园”,“圆眀”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圆明园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乾隆时期,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东侧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道光帝时,虽国库空虚,但仍对“圆明三园”进行了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南门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圆明园万方安和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圆明园蓬岛瑶台等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纵火焚烧并洗劫了圆明园。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又遭匪盗劫掠,圆明园最终化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是清室几代帝王花费营建而成的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其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香山-静宜园】

 

“香山”名称的起源有两种。其一,据说早年间香山上曾栽种有大面积的杏花,每年花期一到,这里便花香浓郁,故而得名。其二来自《香山永安寺记》记载:“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书中讲到山中有一块形似“香炉”的巨石,故将此山命名为“香山”。

▲香山-静宜园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自唐代开始,香山便建有吉安、香山二寺。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合为“香山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明朝再建,称“永安禅寺”。清康熙年间,将香山寺扩建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继续扩建,并更名为“静宜园”。

我们将上图继续分解放大,

展示如下:

▲静宜园东门及昭庙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图中标注“静宜园”的位置就是目前“香山公园”东门的位置,游人由此检票进入。

“静宜园”一墙之隔就是“昭庙”。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六世班禅进京参加乾隆帝七十大寿庆典,乾隆下令在香山修建“宗镜大昭之庙”,作为班禅夏季的驻锡地(冬季驻锡地在北京西黄寺)。

▲永安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香山永安寺的前身是“香山寺”,始建于唐代,经辽、金、元、明、清不断修缮扩建,至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后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香炉峰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香炉峰,香山的最高点,也是“香山”名称的由来。

▲碧云寺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碧云寺,始建于元,当时称“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监于经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修缮扩建,碧云庵又被称为“于公寺”。明天启三年(1623年),大宦官魏忠贤继续扩建,并改称“碧云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仿照西直门外“真觉寺(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样式建造了一座佛塔,同时在寺内增建了行宫、罗汉堂、水泉院等。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4月2日其灵柩移往香山碧云寺停灵,直至1929年春迁至南京中山陵。今天的碧云寺内还设有“中山纪念堂”。

清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静宜园两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焚掠,原有的建筑物除“见心斋”和“昭庙”外,都已荡然无存,一代名园瓦砾遍山,几近荒废 。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京,直接进驻香山,并在此指挥了解放全中国,同时筹建了中央人民政府。1956年,香山公园作为人民公园向公众开放游览。
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修缮工程启动,翠微亭、玉乳泉等陆续修复完成。2002年7月,作为“静宜园二十八景”首景的“勤政殿”主殿及南北配殿完成修复,对游客开放。
 

【万寿山-颐和园】

"最后的辉煌"

 

万寿山,原名“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瓮山泊”。1153年,金帝完颜亮曾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水利学家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明朝几代皇帝都在此修建园林行宫。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
▲万寿山-颐和园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1750年,清乾隆帝以杭州西湖景区为摹本,开始大规模营建园林殿宇,取名“清漪园”,并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湖水更名为“昆明湖”,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我们将上图继续分解放大,

展示如下: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这里即是今天的“颐和园东宫门”区域,东门外可见牌楼、影壁各一座,影壁前还有一条小河,形呈“弓背”,河上有汉白玉石桥两座,整体似乎在模拟故宫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与“金水桥”。

进入“东宫门”便是“仁寿殿”建筑群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此临朝理政,接见外国使节。清末许多影响中国的重大措施政令,均在此筹划颁布。光绪帝也曾在这里召见康有为,密谋“维新变法”。可以说,仁寿殿就是清末在紫禁城外的中国“政治中心”。

与“仁寿殿”一墙之隔便是“德和园”,这里是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戏台”,它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

▲文昌阁-知春亭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图中的“文昌阁”,之前主楼结构为三层,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本次光绪重建后减为两层,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文昌阁旁边即“知春亭”,但不知何故,作者在画中标注为“智春亭”。
▲万寿山-佛香阁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佛香阁,是颐和园最经典的主体建筑,它北靠智慧海、南临昆明湖,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对称地向两翼展开,顺山而下。

佛香阁在1860年也被英法联军烧毁,目前呈现的是光绪重修后的样子。

▲万寿山-十七孔桥

《三山五园地理全图》局部
当年乾隆帝兴建“清漪园”时,在昆明湖畔放置的这尊“镇水铜牛”确实灵验,昆明湖一直未有水患降临,然而它却没有阻挡住“人祸”的发生,1860年与1900年两次的外敌入侵,带给这座皇家园林难以挽回的重创与劫难。

1911年,清帝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4年5月,颐和园正式对外售票,成为民众可游玩观赏的公园。

1949年后,颐和园经过数次整修终于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成为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其 它

 

除了以上“三山五园”,“全图”中还有绘有多处寺庙、景观、建筑、村落,举例如下:
▲西直门与内城西北角楼

▲真觉寺(五塔寺)

▲大慧寺(大佛寺)

▲觉生寺(大钟寺)

▲蓝靛厂

▲万寿寺与延庆寺

▲普觉寺(卧佛寺)

▲法海寺
经我们统计,《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除“三山五园”外,共绘有寺庙43处,其它建筑及村落34处,列名录如下,仅供参考: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

图中物名录

以下名录不包含“三山五园”及园内各建筑景观;不包含各八旗兵营等军事设施。

一、西直门外-长河区域:

寺庙16处:

真觉寺 极乐寺 天仙庙 玄圣观 广通寺 寿安寺 慈献寺 大慧寺 寿福禅林 觉生寺 关帝庙 药王庙 观音阁 延庆寺 万寿寺 泉宗庙 

● 其它建筑或村落5处:

西直门城楼及箭楼 内城西北角楼 倚虹堂 万泉庄 巴清村 灯笼库

二、西山-香山区域:

● 寺庙19处:

关帝庙 宝相寺 宝谛寺 梵香寺 山神庙 宝胜寺 昭庙 法海寺 地藏庵 洪光寺 永安寺 碧云寺 华岩寺 五华寺 广慧观 普觉寺 宝藏寺 天仙庙 塔庙

● 其它建筑或村落25处:

西顶 南坞村 小屯 北坞 中坞村 闵庄 香岩 后窑 门头村 礼王坟 圆昭 方昭 行宫 松堂 小营 南辛村 杰王府 过街塔 北辛村 公主坟 玉皇顶 四王府 道公府 娘娘府 景皇陵

三、玉泉山-万寿山区域:

● 寺庙8处:

妙云寺 龙王庙 遗光寺 正觉寺 公德寺 恩佑寺 恩慕寺 清梵寺

● 其它建筑或村落4处:
青龙桥 松树畦 六郎庄 西花园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如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依然屹立,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如镜的昆明湖水碧波荡漾,仿佛映照着历史的微澜;玉泉山上的宝塔在夕阳的余晖中依然熠熠生辉,默默注视着古都的风云变幻、斗转星移。

这都是“三山五园”最后的遗存,它提醒着今天的我们,“三山五园”曾经拥有的无尚荣耀与光芒,它不仅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盛世辉煌,也经历了它的屈辱与衰亡。”三山五园“是一个时代的印迹,也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同时它更是中国建筑与园林发展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下期,我们将继续讲述这幅《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中的“河湖水系”与“八旗兵营”部分,敬请关注......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

开启三山五园新旅程,颐和园之西堤耕织图

2020-12-24 8:28:46

媒体关注展览展讯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三山五园全景图说【河湖水系篇】

2020-12-24 8:47: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