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林风眠(1900-1991) | 尺寸 | 69×66.5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947年作 |
估价 |
HKD 2,500,000-3,50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8-11-24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8年秋季拍卖会 |
文献 1999年《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林风眠》加拿大亚太国际艺术 台北 台湾 (图版,第105页) 2007年《体艳》太活艺术中心 台北 台湾(图版,第53页) |
|||
款识:林风眠 (左下)艺术家钤印一枚 | |||
说明 |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亚洲 重要私人收藏 「我的仕女画最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我喜欢唐宋的,尤其是宋瓷,受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颜色影响,我用这种东西的一种灵感、技术放在画里。」 ——林风眠 不同于50年代以后的古典仕女,林风眠40 年代的仕女作品以随意不拘的笔法、风格写意的形式、大笔重复晕染的色彩与墨色布局,再以快速利落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体为一大特色。林风眠曾就这样的风格与学生潘其鎏在信中讨论道:「你偶然见到敦煌石窟的壁画,那是东方最好的艺术品,许多欧洲大画家理想中所追求而没有得到的东西。高更,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我追求这样的东西好久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画起来真不容易,两线之间的平涂,中间色的度数,几乎是人手不能画出来的。画人体时,我就梦想这种东西。」从这番创作心得可知,他认为对线条美感的掌握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可贵的精随,也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创作方向。此幅《紫藤花与黑衣仕女》(拍品编号48)完美地呈现出林风眠熟练自由的笔触和源自传统艺术的淡雅色彩,表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温柔优雅与空灵气质。在他笔下,虽然洋溢着西方印象派式的清新自然,但他将那种对物象质感的描绘转移为对情态和气质的经营,捕捉了一种东方特有的含蓄美感,这是林风眠笔下所创造的融古今中外的女性美。 线条是林风眠作品的灵魂所在,他以一种轻快、活泼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他曾说:「我是比较画中国的线条……用毛笔来画就不一样了,这东西要练得久……一条线下来,比较流利地,有点像西洋画稿子、速写,而我是用毛笔来画的。」林风眠非常欣赏梁楷的减笔画,由《李白行吟图》来看,复杂的勾勒只在五官,衣袍与脚部的线条则已简练至极,使整幅画表现出十足的流动性。透过研究梁楷的减笔画,他提出物象单纯化的看法,认为减笔是把繁复的自然简略而单纯的表现出来,与西方的速写具有类似的性质。此外,他也从民间艺术如瓷绘、敦煌壁画中汲取那种流动如生的表现,其中敦煌飞天灵动鲜活的形象曾给予他创作时无穷的启发。 林风眠不仅在线条上企图融会传统,在色彩与构图上亦极力尝试。他经常将水彩同墨一起使用,使作品带有一种东方的色感,特别是利用生宣发散的效果赋予色彩自然的变化,显得艳而不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而林风眠的仕女常有三类构图,一是斜躺的对角式;二是中间曲线型;三是如盘坐的金字塔型,皆以中近距离取景,以对象为焦点置于画面的中心。此幅《紫藤花与黑衣仕女》属于典型的曲线型构图,针对这种如莫迪瑞安尼式的姿态,他曾说明:「魏晋六朝以至唐代,在绘画中的线,多系曲线的表现。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衣饰皆用曲线的描写,生动的体态,确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反映出无论是线条、色彩与姿态皆是他意图使中国绘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元素。 40年代是林风眠由油画转而探索传统技法的关键时刻,在其作品却已达到了完全的中西融合,甚至「中」和「西」的区隔在他的作品中已然消失,以真正的中西融合立足于20世纪,正如苏立文曾如此评价他:「当林风眠的创作转向中国毛笔和水粉画时,他不仅凭其将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为迅疾和更具自发性,而且与中国文人画家的理想更接近了,但他的语言特色完全是当代的。」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