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郝量(B.1983) | 尺寸 | 230×147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2011年作 |
估价 |
HKD 1,800,000-2,60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8-11-24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8年秋季拍卖会 |
文献 2011年《窠影记 — 郝量个展》寒舍空间 台北 台湾 (图版,第93-95,97页) 2012年「新倾向 — 郝量:水墨幻象」《艺术界》二月号 安徽 中国 (图版,第48页) 2013年《工.在当代 — 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 中国 (图版,第137- 138页) |
|||
签名:量制 (左下) | |||
说明 |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展览 2011年「窠影记 — 郝量个展」寒舍空间 台北 台湾 2013年「工.在当代 — 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乍看之下,郝量的画作的风格是非常传统的中国绘画。 《猎人与地狱变》(拍品编号36)是以工笔胶彩之法,在绢本上绘制的传统中国画。然而,随着观者渐进画面,画中细节开始变得明晰,作品当代性也跃然而出:大雪纷飞的寒林中,三个面带面纱的古装的人物相互对视,雪地上一个长着翅膀的骷髅正缓缓升起,左侧马匹上挂着一只野兔,而马的眼睛直视骷髅。当中三个人物各有不同:左侧的人物身带弓箭筒,手持薄纱面看最右侧的人物;中间人物造型最为诡异,面部为骷髅造型,似乎与右面的人物交谈;右面人物衣着华丽,手搭红袍,并持箭向下。寒林古树、骷髅鬼魅、欲言又止、轮回转世等等错综复杂的信息和情感迎面扑来,令观者恍惚于尘世与仙界。艺术家在《猎人与地狱变》中,以虚实并存和亦幻亦真的概念,透过传统艺术媒介的表达方式,完成一场卓越而精妙的穿越时空探索之旅。透过这幅作品,郝量展现了传统中国画技巧在当代语境中仍切题而具有意义,同时也探索着生与死的主题。 生于1983年的郝量是当今在国际艺术界最被关注的新生代中国艺术家之一。郝量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他的祖父是一位资深电影导演,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系硕士学位。他的作品中,常以沿着历史之流,捡拾起古人精粹而另辟变异古人之法,将其对生、死、神、形、实有、虚无甚至是艺术、科学等二元辩证问题的思考,深化为丰富的艺术语言,将传统艺术形式带入了摩登的新纪元。近年他的作品展于诸多国际性展览:美国纽约高古轩画廊「肖像与奇观」个展(2018);第57届的威尼斯双年展(2017);美国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溪山无尽—中国山水传统」(馆藏,2017);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馆藏,2017);荷兰博尼范登美术馆「郝量:灵光」(馆藏,2016);北京尤伦斯美术馆「郝量:潇湘八景」个展(2016);法国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2016)等等。 骷髅的题材是郝量作品中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生与死都是以幻想的寂灭来呈现的。最为出名的是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穿戴着半透明衣冠的大骷髅,悬摆操弄着一个小骷髅木偶,来逗引孩童。又例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在《鬼趣图》中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而在郝量的《猎人与地狱变》中,中间那个身着长袍,面带纱巾的骷髅人物,似乎正在与身旁两个像是人类的伙伴们互动着。这些作品都在探讨阴阳两界中那一剎那的虚幻与枯荣的交会,以死观生,以虚观实,以枯观荣,以寂观喧,以及荒诞主题和来生景况的神往。郝量对于怪奇图样充满兴趣,并丰富了想象空间;艺术家详加描绘了作品中央的骷髅人物、和他脚下长羽翅的骸骨,以此吸引观者直至目眩神驰。 《猎人与地狱变》为中国水墨画中独特的虚实及透明质感,做了精彩的诠释;它让观者能一次目析不同层迭的质素,让欣赏角度悬于这种模棱两可中。当我们在细细端详作品时,会历经瞬间的震惊和惊奇:画中每个角色的骸骨居然在衣袍下若隐若现;而那一具以骷髅为头的人物,还有鬼魅般的双眼和面部神情。郝量首先为作品制作了一幅精细的素描,细绘了每个角色的骸骨细节;接着,他以多重的「胶」、「水」、「色」层层铺染,从而成就了这幅幽冥叙事。作品以透明的层层上色技巧为主,我们愈加细看,可欣赏到更多的记叙痕迹。 由于郝量对历史十分神往,他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汇入不同时期的中西艺术的观点。除了历史上不同的骸骨和魔鬼角色诠释,《猎人与地狱变》的人物造型来源可多方引据:例如佛教中的圣者人物罗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罗汉经常是被置于窠石和树木等自然之中。三名人物外袍线条流畅优雅,呼应了唐代佛教人物画大师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风格;从地上缓缓升起的那具骸骨,其羽翅有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天使,有如达文西的《圣母领报》中的经典形象。就连藏身于三名角色的后面的那匹马,也可参看唐代画马名家韩干的处理风格,如他绘于第8世纪的《照夜白图》中,马儿的宽阔眼型和立体喷张的鼻孔。 郝量作画时使用了传统的矿物颜料,使用前他先放置于中式碗钵中,碾磨备用,而并不使用鲜艳的现代颜色,如压克力和水粉等。郝量所使用的深暗柔缓颜色,让人联想到中国宋代的绘画的风格,以及清幽雅逸的淡彩色泽。然而,在郝量的作品中,仍不乏一种细致幽微的饱和色彩,以及对光源的敏感度:这两种特质援引自文艺复兴的明暗对照处理,也来自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示光的实践。在《猎人与地狱变》中,画面中最明亮的地方,位于作品底部那名长有羽翅之骸骨的周围,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也从而让此处成为作品的焦点。那对羽翅以渐层的红蓝颜料仔细铺陈,为作品平添一种墨彩无法单独达成的维度。 观者未免会好奇,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谁,为什么他们选在寒冬的夜晚于一座隐密的森林聚会呢?艺术家确实有提供一些线索,但是最终仍选择让观者自己决定。他曾说:「比如传统绘画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是被模糊化的,这就不会与再现对等起来,这可让绘画中的情节仪式化。」而他所捕捉的那一刻,或许不是什么真实的瞬间,而是一种象征性的关系;也许,那三名人物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三面向,或者是他面对死亡那一刻的灵魂状态。就这方面而言,《猎人与地狱变》一作与李嵩的绘品颇为相似,因为两者均提供了谜一般的场景给观者,而没有确定的答案。 《猎人与地狱变》是一幅生命浸透性和亦幻亦真的课题创作。生与死之间的分际由于虚实的重迭而被模糊化了。在这里,生与死的呈现是一样的,正如我们所有人均是骨肉形神,如同郝量作品中那些可见的合成片段,幽邃空然。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