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用新媒体新科技,为艺术作品打开更多窗口

“只要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很陌生。”一直以来,喻红以人类本质为主体,透过画笔,关注特定社会及整个世界的变迁与存在。

艺术家喻红

 

1月6日,作为林冠艺术基金会“虚拟现实艺术(VR)”系列展览的谢幕之作,喻红的虚拟现实作品《她曾经来过》与观众见面了。VR 逐步蔓延至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对世界变化无比敏锐且反应迅速的艺术圈。林冠艺术基金会这一系列展览正是这股风潮下的一次集中呈现,展览序言中说:“虚拟现实艺术作品难以进行客观描述,而只能在直接体验中得以理解。因此,虚拟现实在真正意义上向艺术家与观者双向开启了全新的世界。”作为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喻红在创作中一直注目于生老病死、恐惧与焦虑、迷茫与不安等人类共性,这一次在她的VR 作品《她曾经来过》中,又会呈现什么呢?

《她曾经来过》草稿,2017,纸上丙烯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在展览开幕前一周,前去拜访了喻红。当天正值圣诞前夕,天气虽然阴冷,798 艺术区却并不冷清,穿过797 中街,我们来到喻红位于园区角落的新工作室。说是新工作室,其实就在原工作室隔壁,因为拆迁翻新等原因,陪伴喻红和刘小东13 年的老工作室被拆除了,幸好只是搬到隔壁,免去重新适应的麻烦。轻轻按响门铃,深灰色铁门背后传来一阵高跟鞋踩地的轻快脚步声,前来开门的正是喻红本人,带着温暖的笑容,一如既往的优雅、精致。新工作室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也明亮宽敞,室内一角放置一套宽大木质桌椅,安坐下来后,喻红沏了茶,开始面对我们的问题。

 

《她曾经来过》,2017,虚拟现实艺术,

©喻红和科拉当代,艺术家和科拉当代提供

 

没有记忆,时间将无从谈起。《她曾经来过》从个人和时空两条线索出发,以不同年代的个人瞬间呈现“女性”的婴儿、儿童、中年、老年四个场景,有趣的是,喻红将人生的始终设置为与历史相逆的状态,跨越了时空去追溯生命。“‘她曾经来过’意即她已经离开,但是她留下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会有印记,都会在我们的记忆和生活当中留下来。最初的构思比现在要复杂得多,一共设计了十个场景,不局限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在时空场景这条线索上没有设定特定的地域,有欧洲、南美,还有印度、中国,但年龄这条线索是明确的。我喜欢原来的构思,同时有两条不同的路径,观众将看到不同的东西,那会很有意思。”

 

《她曾经来过》,2017,虚拟现实艺术,

©喻红和科拉当代,艺术家和科拉当代提供

 

因为制作周期等各种原因,最后方案被压缩成四个场景,全长不到8 分钟的影像横跨人生、纵跨历史。

戴上VR 眼镜,我们进入了喻红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先是一片黑暗,很快有了文字和声音的提示——“看这里来开始”,第一个场景出现在了眼前。这是间产房,母亲在用尽全身气力后,一个小小的婴儿呱呱坠地。护士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抱起,走到称量器前将婴儿放了上去,母亲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孩子,得知孩子的体重后,精疲力竭的她终于安心地闭上眼昏睡过去。

 

《她曾经来过》,2017,虚拟现实艺术,

©喻红和科拉当代,艺术家和科拉当代提供

四周暗了下来也静了下来,第二幕场景被“叩叩叩”的一阵敲门声带出,朦胧中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急促响起:“喻红,快出来看游行!喻红,快出来看游行!”随着一个钥匙孔的出现,四周变得清晰起来。这是一个女孩的房间,小茶几、沙发椅、洁白的大床、上下铺,书桌离窗边很近,墙上挂着一幅小女孩的画像。女孩听到外面的呼喊跑到了门边,透过刚才的锁孔往外窥视,却出不去。她转身走到窗边,推开了窗户,爬上窗台靠坐窗边,无聊地吹起了肥皂泡。窗外绿树成荫,红旗飘扬,歌颂新中国的歌声通过广播喇叭仿佛能传到每一个角落。

 

《她曾经来过》,2017,虚拟现实艺术,

©喻红和科拉当代,艺术家和科拉当代提供

昏暗中,另一个场景出现了,这是间完全封闭的幽暗房间,非常标准的明式布局:房间中央是一张中式架子床,一盏油灯幽幽地在桌案前闪烁。“吱呀”一声,一个中年女人悄然推门而入,她迈着小碎步非常缓慢地挪到了床边坐下,接着她脱下绣花鞋露出缠着裹脚布的小脚,开始一层层地解下裹脚布……这一幕有着说不出的压抑,喻红想要呈现的女性的状态被观者真实地接收,也许,这种代入感也正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创作的优势。

 

《她曾经来过》,2017,虚拟现实艺术,

©喻红和科拉当代,艺术家和科拉当代提供

 

场景再次转换,一道光束将观者带到了远古红山时期。荒野中有三个金字塔状的帐篷式建筑,中间最大的建筑门帘掀起,观者得以进入其中。天光从帐篷顶部透下来,一位年迈的女祭司正在做法事,众多信徒跪拜四周。女祭司缓缓起身开始了某种仪式,也许是在祈祷,也许是在祈福,也许是在为全族人的命运进行占卜。之后,“看这里开始”的提示再次响起,观者仿佛坠入一个时光隧道,尽头的光亮处出现一只好奇的眼睛,它在窥探,就像我正在做的那样。影像又回到了最初的场景,仿佛轮回。

“虽然这是一个纯女性的题材,历史跨度也很大,但其实还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即作为女性这样一个社会角色,她们在不同时期的一种生存状态。” 谈及《她曾经来过》与以往作品的关联之时,喻红这样说道,“艺术都是人创作出来的,最核心的其实是人本身。传统绘画也好、新媒体新科技也好,不管用什么样的创作形式,最核心的还是人的思考和创造,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我认为这是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存在的最基本的一个内容。”

在整个观看过程中,虽然深受作品氛围和内容的感染,但始终有某种不知从何而来的违和感,思考了多日后,终于明白——自始至终我只是个旁观者和窥视者,而在虚拟现实的很多运用中,参与者往往会成为其中的某个角色,参与互动。

对于喻红来说,这次与VR技术的合作是一种机缘,强烈的好奇心在遇到这种能够塑造虚拟三维空间的技术时,她兴奋得跃跃欲试。作品最终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惊喜,但仍留有遗憾,喻红整体的构思与对场景人物的设想因认知、技术及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没能完整地实现。此外,传统架上绘画无论从创作者还是观看者的角度来说,都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关系,这与虚拟现实技术将主体融入客体并成为客体中的一部分有很大的区别,如喻红自己所说:“从架上绘画到虚拟现实创作也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的。” 她认为越来越多新媒介的出现为艺术家打开了更多的窗口,但“媒介不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关键还是要通过你作品的想法、构思,再利用媒介去呈现出一个好的东西”。

 

《玩呼啦圈的男子》,1992,布面油画,127×96cm

由长征空间提供

 

《看》, 2006,丝绸、纺织颜料,400×110cm×8

由长征空间提供

 

《巡视》,2017,布面丙烯,150×140cm

由长征空间提供

接下来,长征空间将于2018 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上推出喻红的个展。除VR 作品《她曾经来过》将亮相于“策展角落”单元(Kabinett Sector)之外,本次展览还将展出喻红自90 年代起“新生代时期”的作品《玩呼啦圈的男子》,往年历次重要个展“目击成长”(2002;2007)、“金色天景”(2010)、“黄金界”(2011)、“忧云”(2013)、“平行世界”(2015)及“游园惊梦”(2016)等中的作品,以及近期的大型创作《新世纪》。围绕着以绘画为主的创作,艺术家在丝绸、玻璃、锡纸等平面材料上的探索将被悉数呈现。

 

《新世纪》,2017,布面丙烯,250×900cm

由长征空间提供

 

《蚊帐》,2013,布面丙烯,190×330cm

由长征空间提供

 

《开门见山》, 2015,布面丙烯,180×200cm

由长征空间提供

《日常生活-我在聚会》,2003,

The painting: 177.4×151.8cm

with frame: 181cm×6cm×156cm[L×W×H]

由长征空间提供

 

与喻红个展相呼应的是,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单元(FilmSector)将放映由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冬春之后——喻红篇》(2009),影片讲述了艺术家生活中的另一种现实,让人不由得想起25年前王小帅导演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冬春之后——喻红篇》承接着《冬春的日子》中以喻红为原型塑造的年轻艺术家,在多年后已为人妻、人母,奔走于事业、家庭、学校、社会中。“生活就是如此简单平静,有些人不愿承认这最真实的一面,而我欣赏的则是洗尽铅华,处世不惊。”在影片中,喻红如是说。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艺术教育

艺术盘点丨抽象艺术家代表及其作品解读

2018-4-1 9:33:27

艺术与生活艺术教育

令人会心一笑的街头艺术!

2018-4-1 9:37: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