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费俊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授,
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设计师。
新媒体艺术刚起步时,
目前,他的个展“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
正在武汉合美术馆展出,
11件“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作品参与性很强,
观众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画画,
还可以和千里之外的水对话,

2022年央视春晚《土地的歌》节目现场
2022年央视春晚播出后,
他参与多媒体创制的作品《土地的歌》,
还登上了热搜。
虎年开春,
我们和这位央美教授聊了聊他的创作。
编辑 王筱芸 责编 邓凯蕾

2022年的央视春晚,节目《土地的歌》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
原生态歌舞表演融合多媒体舞台设计,依次展现了大巴山、黄河、大兴安岭、闽东茶田、洱海的民族风情,大气磅礴又浪漫诗意。节目相关话题“非遗原生态音乐有多惊艳”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受邀主持这一舞台多媒体创制的,正是费俊及其团队“某集体 ART+TECH”。

《云游江山》,沉浸影像
某集体 ART+TECH,2021
大年初一,他们联合凤凰数字科技的作品《云游江山》又登上北京电视台的春晚,通过数字科技为节目《山河无恙在我胸》打造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费俊
费俊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设计师。多重身份下,他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设计领域,他获得过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在艺术领域,他从新媒体艺术刚起步之时就投身其中,站在时代前沿探索与科技结合的当代艺术,他的艺术作品曾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3.0,动态灯光装置
费俊与某集体 ART+TECH合作作品,2021
目前,费俊个展“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正在武汉合美术馆展出,呈现了他近些年利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多媒介方式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展览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成果展示,同时也是一个强调观众参与性的展览。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预见:有趣的世界》互联网参与式艺术项目,2021
在费俊看来:“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公众’的艺术,不仅仅是让观众去观看,还需要让人们参与到艺术创作的核心工作中。有时候,我更像是一个平台的搭建者和开发者,平台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这才是艺术与科技结合所能带来的最具想象力的部分。”


《预见:有趣的世界》互联网参与式艺术项目,2021
参与者创建世界影像静帧截图

我是费俊,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任教。
1992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真正接触到新媒体艺术,是2001年我参加了一批来自海外的艺术家在国内开办的新媒体艺术高级研修班,当时的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平常用的电脑、软件等一些用于辅助设计的工具,是可以做艺术创作的。

2003到2005年,我去往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学习电子综合艺术,这是一个专门面向新媒体艺术的研究生专业。
当时“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才刚出现,很少有大众知道这是什么,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先锋艺术家在做这方面的实践,可以说是前途未卜。专门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也很少。我所在的学校当时每年在全球只招4-5个人,我可能是这个专业里第二个来自中国的学生。
其实在读研以前,我从事着平面设计类工作,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家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转行”新媒体艺术,他们问我,靠这个怎么养活自己?我回答不了。从事艺术,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低性价比、高风险的“投资”了,我却需要再做一次任性的选择。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飞鸟集》,互动影像装置,2021年
其实家人的担心不无道理,新媒体艺术很难像传统艺术一样进入艺术市场,但另一方面,它也为我的实践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今天,我在做独立的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利用这些技能去做设计工作。
最初大家会把艺术和设计割裂开来。艺术家普遍被认为是一个问题观察者,艺术是面向观众以创建美学和新认知为目标的学问;而设计师是问题解决者,设计是面向用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并为生活和商业提供服务的学问。
正因为同时拥有艺术家和设计师这两个身份,让我不禁产生思考,艺术为什么不能够更深度地介入到社会问题中来?为什么只能停留在提供思考和知识生产的层面?
今天艺术和设计的学科边界已经日益模糊,一些前沿的当代艺术实践不仅是面向观众的,也可能是面向用户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实用功能成为介入社会议题的解决问题;而当代设计实践也不仅是面向用户的,也可以是面向观众的,设计作品不仅提供解决方案,还能生产新的认知。我认为以深度介入社会议题为目标的艺术实践需要借助艺术与设计的融合来提升艺术的社会价值。

费俊与李心路合作作品,2013
2013年,我与艺术家李心路合作,创作了一件回应环境危机的作品《智能生态氧泡》,在这次展览中也有展出。
作品创作的契机是因为那几年北京的雾霾非常严重,在自然面前,艺术家似乎很难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改变。于是我们决定迈出一步,不单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更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去面对这一环境问题,尝试通过创建可持续的能量转换系统以及价值循环系统来为空气雾霾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智能生态氧泡》既是一个雾霾避难所,也是一个健身减霾装置,这个占地约50 平方的半圆形穹顶式空间中,包含了人力发电空气净化、绿植生态空气净化以及空气质量监测可视三个系统。装置中有改造升级过的社区健身自行车,当人们在上面锻炼的时候,动力会产生电力,进而驱动空气净化装置,实现空气净化。同时氧泡中的绿植会持续制造新鲜空气,空气质量监测可视系统将实时展示氧泡内外的空气质量和PM2.5值。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费俊与李心路合作作品,2013
有一次我在展览现场遇到了一位正在氧泡内健身的大妈,她像是氧泡的主人一样,邀请我们和她一起锻炼。这时有两位学美术史的同学进来,他们很困惑,表示看不懂。大妈反问道:“这有什么看不懂的,我在这里锻炼,骑得越快空气净化的就越快,你们在这里享受到的新鲜空气,都是我锻炼换来的。”
用传统的艺术价值和固有经验,很难界定《智能生态氧泡》究竟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一件设计产品。它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而这种功能性是很多艺术家刻意在回避的,我选择了放下这种顾虑,让当代艺术实践真正走入到社会现场,去直面问题,产生直接有效的价值,或许这也是当代艺术实践路径的一种拓展。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移植:有趣的世界》,iPad MR 应用程序,2021
很多人称我展出的这类作品为“互动艺术作品”。其实这个标签并不重要,我追求的不是互动性,而是参与性。大多互动艺术作品只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但依然是一种观者与作者之间的经典关系。
我更感兴趣的是,能否让观者也成为作者,参与到创作的核心部分。
比如《有趣的世界》装置一中,我更像是这个作品平台的搭建者和开发者。平台提供了300多种三维模型作为基本元素,让每个人都能通过互联网进入这个平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有趣的世界”,同时展览现场的观众还可以通过iPad在这些世界实时地漫游、探索和发现。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互动影像装置,2019
这不是简单的互动和触发。没有他人的参与,作品是不成立的。作品提供的平台工具降低了公众进行艺术创作的门槛,使得他们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联合创建者。
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应该只是把作品放在网上让更多人看见它,以获取更多观看者,而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其它新兴科技的赋能,让更多人成为创作者,这才是这个时代的艺术最有可为的领域。我希望从“艺术家”的身份回归到一个“自然人”的身份,这种下沉或者说是降维的姿态,让自己能够更加直接的体验公众的生存经验,并能更加深入的参与公众的文化生产。

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应该只是把作品放在网上让更多人看见它,而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人更多人成为创作者,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具当代性的一面。我希望从“艺术家”的身份回归到一个基本的“人”。
长久以来,艺术都是一种精英文化,但今天,互联网等科技使得文化生产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到了文化生产的内核,早已不仅仅是文化的观众或消费者。如今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强调公众参与,能和公众发生深度关系的公众艺术,而不只是将作品摆在公共空间了的公共艺术。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费俊与朱迪思·道尔合作作品,2013
在我的个展中,当现场观众经过《姿态云_姿态墙》这件作品时,体感装置会捕捉下观众的姿态,实时绘制出一幅幅动态的姿态画像。我给这件作品起了一个昵称——“身体KTV”。就像KTV让很多人拥有了一个歌唱的舞台一样,这件作品也激活了观众在公共空间用身体进行表达的欲望与行为。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情绪几何》3.0,互动装置
《情绪几何》3.0也让观众利用自己的身体参与到了作品的生成中,它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按照三种情绪气质类型进行分类并结合参与者的情绪状态而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几何图形,一套自动粉笔机械装置会将这些图形用粉笔绘制在装置的黑板上。
我在这次个展的展览现场设定了一个特殊环节,幸运的观众不仅可以在黑板上看到属于自己的情绪图形被绘制出来,还有可能通过现场打印机获得一张附有我签名的独一无二的数字版画。
很多艺术作品都存在于艺术的神圣光环之中,通过晦涩、复杂的观念来显示创作者的智力高超,这样的作品容易让观众产生膜拜感和距离感。我不希望和观众玩艺术智力游戏,这次展览恰恰是有意识地在鼓励观众去玩、去参与、去探索。
我并不担心作品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不被理解,人们只有低门槛的进入到每件作品的语境,才有可能感知到其中的精神性。在一个展览的体验过程中,如果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创作者的伟大,而是发掘了自我能量的潜质,在我看来,这样的欣赏更有价值。

它最初是我在武汉一个人工湖畔创作的一件交互装置。人们可以通过作品中一个传声筒模样的装置来和水对话,当观众通过传声筒对水倾述的时候,它会通过“声纹”来判断你是忧伤、平静、快乐还是愤怒的,同时,水会基于你的情绪给到一个反向的回应。如果你的情绪是忧伤的,水恰恰会用一种非常雀跃的、欢腾的方式来回应你;相反,如果你是愤怒的,水则会用一种非常平静的,充满禅意的动态涟漪来回应你。

《水曰》(现场版),互动装置,2021
我在个展现场设立了这件作品的远程版本。在合美术馆空间中,观众可以与湖水远程对话,并从屏幕中实时看到水面的回应。
《水曰》是我的“万物有灵”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它像灵媒一样,让传声筒这端的人类和另外一端的自然,拥有了一种充满灵性的能量交流。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展览现场
《水曰》(远程版),互动装置,2021
大自然的灵性原本就存在,人们想要诉说的欲望原本也是存在的,但二者无法直接进行对话,《水曰》这件作品试图寻找能够打通能量的界面,就像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门,让两个原本不相关的能量产生联系,形成一种超级链接。
人类的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巫师成为人与自然、宇宙和神之间的灵媒和传译者。某种意义上,我在做的事,也有点像是“新媒体时代的巫师”,运用新兴科技与当代艺术融合来创建一种“当代灵媒”,重新把人和自然、人和宇宙链接在一起,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感。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
地点
武汉合美术馆
图片及素材来自合美术馆、某集体 ART+TECH及艺术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