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恨死上班了对吗,但你知道艺术家上班时的样子吗?

法国艺术家Claire Basler的工作室

逐渐繁忙的交通让城市又苏醒了过来,人们各自准备着上班的心情。当我们留恋于假期的慵懒时,艺术家们早就悄然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甚至在他们的工作室里,从没有什么休止符。曾经的“工作狂”大师们,他们神圣的工作室又长什么样呢?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 叔本华

 

 

 

=========

 那些工作的房间 

 

对于艺术家来说,工作室当然是最重要的地方,他们在这些房间里度过了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实际上,我们也许认识大师们的作品,但较少了解他们各自工作室的模样。艺术家的性格决定着工作室的样子,工作室的气质又反过来影响着艺术家。

 

后人还原的达·芬奇工作室

 

达·芬奇说过:“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应该是占地空间小的,因为小空间才会让精神集中,而大场地则会让人分神。”这是个很有趣的观点,但也不适用于所有人,后来的艺术家们似乎并未奉行这条箴言。

 

毕加索在工作室

 

毕加索在法国的工作室有着古典的装饰风格,既可以做家又是社交场所,在众多艺术家工作室之中堪比“宫殿”。

 

艺术家欧姬芙钟爱的墨西哥“幽灵农场”,既可以室内创作又可以室外写生。内部以白色为基调,干净整洁,一反众人认知中对于艺术家大多脏乱的误解。

 

艺术家欧姬芙的工作室

 

在工作室里,艺术家个个都是工作狂。他们并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甚至越是大家都在休假的时候,越是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好时机。

 

马蒂斯哪怕卧在床上,也没能阻止他想要创作的欲望。这样一种对艺术的极度热情和永不停歇的思考,着实引人反思和敬佩。

 

马蒂斯在工作室作画

 

马蒂斯在21岁时的一次意外,令他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着我。”

 

马蒂斯在创作,1950年

 

1908年,马蒂斯在他的《画家札记》中说:“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

 

德·库宁在创作

 

艺术家德·库宁是新行动画派的代表之一,他拥有很宽敞的创作空间。工作室几乎是一个完全通透的空间,单面是从上到下的落地窗户。几张简单的桌子随意地置于空间中,上面摆满了所要使用的颜料和工具,地板和墙面上铺满了他正在创作的多件作品。想必,对于这样一位富有激情的抽象艺术家,毫无刻意装饰的大空间最合适不过了。

 

德·库宁在工作室创作

 

抽象艺术的出现是一个信号,表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的感觉存在。德·库宁的工作室就是能够把他所有对艺术的感觉和笔触肆意挥洒的最佳空间。

 

德·库宁艺术的独创性,在他于上世纪40年代的抽象作品中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他的笔触迅疾、粗重、猛烈,充分地表达了其躁动不宁的情绪。经过风格上不断的实验和渐变过程,德·库宁终于在50年代成为了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

 

德·库宁在工作室创作

 

艺术家波洛克仿佛在某种层面上遵循了达·芬奇对于工作室的看法。他的作品尺幅很大,但工作室的整体空间并没有非常宽敞。他的工具和颜料异常密集,都围绕在伸手就容易拿到的地方。整体木质结构的空间配上正常大小的窗户,显得格外神秘。这与达·芬奇所认为的“小空间才会让精神集中,而大场地则会让人分神”的观点不谋而合。

 

波洛克在工作室创作

 

波洛克的艺术精髓实际上也仅存于他工作室的空间之中,凝聚在他每一个行动之上,并不在其作品的画面里。他与德·库宁一起代表着新行动画派所拥有的巨大力量,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绘画概念,为后人进一步探索绘画艺术找到了新的出发点。

 

罗斯科在工作室

 

艺术家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他的工作室有一种强烈的安静感和沉淀感,他后期的画作沉寂而发人深省。同样,他本人也常常静坐在椅子上,在自己的画前陷入沉思。

 

“我可以在100个地方展出我的画,可是我一点钱也赚不到。我可以演讲,可是他们不付演讲费用。有人写我,我的作品在各地展出,但一年连1300元都赚不到。”可见,罗斯科死后赢得的巨大声誉和财富,与生前的困苦、焦虑和挣扎构成了强烈反差。

 

罗斯科在工作室

 

上世纪50年代,罗斯科的声望逐渐上升,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8年,他在普罗温斯镇拥有了一间工作室。但那时,他的抑郁症迸发,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贯注方能画出那些显得平稳安静的巨幅作品。

 

对他来说,作画过程类似宗教祭典。他对作画过程严守秘密,作品完成前决不示人。他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5点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点。他在剧院舞台那样强烈的灯光下作画,展览时却把灯光安排得较暗,从而使他那些强烈的大色块从环境中凸显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震撼。

 

 

1955年,罗斯科在工作室对拜访者不无愤慨地倾诉:“我年轻时艺术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艺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今天情况不同了,这是个累赘、蠢动、消费的年代,至于哪种情况对世界更好,我恐怕没资格评论。但我知道许多人身不由己地过着这种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静的空间,让我们扎根、成长。我们得抱着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

 

考尔德的工作室 ©Damian Elwes

 

艺术家考尔德以动态雕塑作品闻名,他的工作室有着令人神往的落地大玻璃窗,窗外就是大片的植物和树木。他也就是在这里研究着"动态构成"的意图,发现了动感与构成的完美结合点。考尔德以手动、风动、机动、直接悬吊等各种样式尝试了许多雕塑作品。

 

考尔德在工作室创作

 

杜尚曾说:“考尔德的艺术是树与风的升华”。凝聚了树的灵性、风的飘渺,这与他被自然所环绕的工作环境也是如出一辙。

 

那些悬挂着或者站立着的金属元素,都以简单的形状展示出不同的形态。它们会因为空气的流动或者观赏者的摆弄摇曳发出声响,就像工作室窗外风中的树叶一样。

 

考尔德在工作室创作

 

1932年,考尔德在纽约朱利恩·拉维画廊作品展览时发表谈话时说:“为什么所有的艺术都必须是静止的,雕塑的下一步是会动的。”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他整个艺术的宗旨。以后,他的艺术都是沿着这种“动中有静,静中含动”的观念在创作。

 

Claire Basler在工作室创作

 

说起植物,更有甚者将它们布满了工作的空间。艺术家Claire Basler很喜欢植物,她所偏爱的主要是静物画,而且对花卉和树木情有独钟。花园一般的工作室令人神往,植物也仿佛很喜爱这里,仅仅是水培却生长得极为茂盛。

 

Claire Basler的工作室

 

Claire Basler绘画出人类与大自然的根本关系。她的作品中隐含着生命的周期,并透过植物在四季中的变化,展示生命的极端脆弱和惊人的抵御能力。不论是吹散的落花,还是茂密的枝丛,风吹不息的画面里传递着生气盎然的感觉。

 

Claire Basler在工作室创作

 

Claire Basler的工作室,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在现实生活中,她的真正灵感是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一棵树的力量、一朵花的柔弱、树林内遮蔽的空间以及辽阔草原的震撼,都是她灵感的来源,也是她工作室的模样。

 

=========

 那些工作中的艺术家 

 

James Nares在创作

 

每一个艺术家都把工作室当作最重要的作品来打造,那艺术家们在工作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艺术家James Nares工作时充斥着高难度动作,为了他的画面,他在工作室内吊了威亚。完成这样一幅作品需要很好的体力,实际上,许多艺术家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作品,平时都会刻意地注意健身。由此,保证自己哪怕到了老的一天,还是可以进行大尺幅的创作,其实画画真的是个体力活。

 

James Nares作品

 

如果我们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以外,多了解他们创作的状态,便能更深刻地把握作品所能传递出的更多内容。

 

Fabienne Verdier是当代欧洲罕见地以书法形式为创作的艺术家,她十分钦佩并景仰中国绘画及书法,在中国学习了数十年。她的作品在中国书法传统技艺上,开创出独树一格的绘画风格。

 

Fabienne Verdier在创作

Fabienne Verdier在创作

 

可以说,艺术家是一群无所不能的人,一切事物可以为他们所用,同时,他们也可以创造出一切适用的新玩意。艺术家Fabienne Verdier为自己专门制作了特殊的绘画工具,她常用巨大的“笔”进行创作。这样一支笔堪比一部重型机器,并不是谁都能驾驭好,看她工作的样子实在是过瘾。

 

Fabienne Verdier在创作

 

Fabienne Verdier说:“我探讨的是思考生命的起源,自发性所出现的结构、运动、转折和动形态的诞生。在画布上运动的大毛笔,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躯体。绘画的特性并非复制那些山水的表象,而是在观众心里引发一种感受,让其沉浸于一种现实风光的冥想过程。”

 

Fabienne Verdier在创作

 

还有一些有趣的创作方式,来源于艺术家自身的一种自然而然。基思·哈林是一个典型的纽约街头艺术家,堪称涂鸦艺术之父。他的艺术创作不仅在街头或某个空间的墙面上出现,也有很多一部分诞生于他的工作室中。

 

基思·哈林在创作

 

其中,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非常有趣。艺术家把画纸平铺在地上,与这一角落的面积几乎相当。他在画纸的边缘最先画出一个范围,画纸的一角有一个凹。随着他不断地创作,他也不断地后退,直到完成时,基思·哈林蜷坐在最开始隔出的那个凹中,格外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利希滕斯坦在创作

 

这样边画边移动,实际上一天下来也多是腰酸背痛的。为了一幅作品,艺术家们可以“上天入地”,在所不辞。

 

利希滕斯坦的工作室和他的画作一样,明亮干净而时髦。他的工作室内有几架升降机和梯子,方便他创作大尺幅的作品。这种爬高创作的本事,许多艺术家也都具备。把时间拉回到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在绘制天顶壁画时,就是每天爬上几层楼高的台子,完成了伟大的作品。在创作面前,所有的恐高症也都能被治愈。

 

罗斯科在工作室

 

古往今来,艺术家在他们各不相同的空间里,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创造出各不相同的艺术。不论外面天气如何,不论世人在追求着什么,他们在工作室里永远不会迷失了自我。这里的时间永无休止地流淌着,在一罐罐颜料和一捆捆画笔之间,工作持续着,仿佛并没有一个开始或是一个结束。

 

波纳尔在创作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特别的恩赐,不要挥霍上天所赐予的才华。只为自己的益处去做,并算不上工作,更称不上职业。真正的工作,不仅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有益于他人和社会,最终还能赢得尊重。人生的价值在于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活出自己的使命。

 

新年伊始,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像这些艺术家们一样获得那份快乐和满足。

 

[编辑、文/张婧雅]

 

 

人已赞赏
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艺术 让死亡变得如此唯美

2019-2-10 20:54:24

媒体关注艺术市场

2018年度艺术影响人物——王易罡

2019-2-11 11:27: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