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谈到西方绘画,乔托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名字。
他生前就在佛罗伦萨取得了非常高的社会声望,今天如果你去问一个意大利人:
“乔托是谁?”
他多半会很自豪的和你说上一番。
那乔托究竟了不起在哪儿?
《哀悼基督》 乔托
✉
听队长来给你分析分析。
我一直在做的事是解读世界名画,那绘画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绘画和语音、文字,包括如今的视频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媒介,也就是携带信息的载体。
人类使用媒介的方式是:根据自己的信息,去选择最适合表达的媒介。
比如我们和人聊天,会选择语音、文字、表情包。
自我展示的时候,比如发朋友圈、发抖音,通常选择的是照片和视频。
我们把时间切换到中世纪时期,那是一个没有电,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对于当时的权力机构教会来说,他们最大的诉求是:想要给民众传播圣经里的故事,从而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
所以他们也要为「圣经故事」这个信息,寻找一个最适合表达的媒介。
《犹大之吻》 乔托
✉
当时民众受教育程度很低,识字的人就没几个,所以通过文字传播肯定行不通。
利用语言呢,神职人员需要跑到各地去一遍遍地用嘴巴讲,毕竟也还没有复读机,不光人累得半死,效率还特别低。
后来教会想到了一个完美的传播媒介,那就是绘画,不光传播效率高,还更能让人理解和相信,所谓有图有真相嘛。
从此教堂的墙壁和顶部就开始被画上各种圣经故事,教会对画家们说:
“最重要的是把圣经故事里的人物画清楚,把故事讲明白,让人一眼就能看懂。”
对于教会来说,如何快速获取更多的流量(信徒)才是他们关心的。
斯克洛维尼礼拜堂
这个时候,圣经故事就像是水,绘画则是一个杯子,教会希望通过画家们造的杯子,将水更快地传递给更多民众。
这一传就传了一千年。
在此期间,画家们成了流水线上的工匠,目标就是造一个能够装水的杯子。
于是形成了扁平、没有细节、套路式的中世纪绘画,画家们不追求技巧,不追求写实,态度上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五饼二鱼》 中世纪绘画
直到有一天,年轻画家乔托也来到了流水线上,他站在那,看着一个个装着水的杯子,思考了一个问题:
“这杯子除了装水,为什么不能再装些别的?这样不就能发挥画家的创造力了。”
乔托先是打破了原先固定的画面布局,增加了许多生活化的场景。
然后又为画面中的人物刻画上了丰富的表情,并让他们的眼神不再诡异地盯着观众,而是看向各自该看的地方。
圣经中的人物在乔托笔下第一次处于合理而又完整的空间中,同时终于有了生气。
《耶稣诞生》 乔托
乔托创造出来的不再只是装着水的杯子,上面还多了一些花,民众能看到的也不止是圣经故事,还有美、人性和智慧。
他让绘画的信息密度大大提升,画面中蕴含的信息量增加了几个级别。
正是由于乔托的觉醒,后来的画家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
某种程度上来说,乔托也是第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薄伽丘在《十日谈》里这样评价乔托:
“有些人为愉悦无知的眼睛而作画,而不是为愉悦自己的智慧,这是那些人给艺术造成的错误,乔托使得被这种错误淹没了几个世纪的艺术重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