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在清代绘画中的“弦外之音”

美术与音乐虽然是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但是它们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通感的角度看,美术与音乐正应了钱钟书先生说的“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宋 赵佶 《听琴图》轴 绢本设色

147.2cm×51.3cm 故宫博物院藏

在西方,康定斯基受到音乐的启示,将绘画发展为一种富含精神意义且独立的艺术语言。在东方,清代的人物画、历史画、文人画中出现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作品,琴棋书画的互动与共生不仅构建出中国独特的艺术美学景观,还为我们开启了“音乐图像学”的大门。

元 王振朋 《伯牙鼓琴图》卷 绢本水墨

31.4cm×92cm 故宫博物院藏

“音乐图像学”为何?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作品。

清代画家禹之鼎所作《乔元之三好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画中乔元之踞榻而坐,后面的案几上书卷堆积如山。左边三个女乐人正吹拉弹唱,而右侧他的妻子和女仆抬出一瓮新酒。

清 禹之鼎 《乔元之三好图》(局部) 纸本设色

36.5cm×107.1cm 南京博物馆藏

书籍、酒坛、女乐寓意着书、酒、音律“三好”,充分展示出主人公豪宕放纵、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彰显出乔元之的生活意趣。

《乔元之三好图》(局部)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弄胡琴图》,是清代画家王树榖所作,画中故事来自陈子昂愤而碎琴的典故,通过其孤独的境遇来针砭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状。

王树榖避开碎琴的高潮情节,而是选择陈子昂遭受冷落的一幕——青年琴师席地而坐,正弹奏胡琴,对面两人显得漠不关心,一童子挟物返身欲走,另一拥羯鼓者则掉头他顾,无动于衷。热情的演奏和冷淡的反响所造成的深刻矛盾、知音难觅的孤独和人们之间的冷漠都被烘托得触目惊心。

清 王树榖 《弄胡琴图》绢本设色

90.5cm×49.7cm 故宫博物院藏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页,是清代佚名画家所作。胤禛身着汉服,临溪而坐,专心抚琴。

通过他舒展优雅、慢拔琴弦的举止,好似可以感受到悠扬的琴声与潺潺的溪水、幽淡的月光及高古的松柏合韵成拍之美,而且仿佛可以聆听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外之音。

清 佚名 《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页 绢本设色

37.5cm×30.5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画家黄慎所作《春夜宴桃李园图》现藏泰州市博物馆。此图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诗意,画中几位文人环绕石案或坐或立,或因酒品诗,神态各异。

身后有乐人弹琴吹笙,以助雅兴。庭院中湖石玲珑剔透,古树枝丫纵横,意境清远幽深。

清 黄慎 《春夜宴桃李园图》 绢本设色

121cm×163cm 泰州市博物馆藏

清代画家任颐的《松溪吹箫图》是写诗意之画。诗意委婉清幽,略带几分伤感,画亦随之同调。此作平和简静,人物动态十分入情,女子低唱的面部表情刻画得尤其精微传神。松姿的运笔柔润婀娜,更烘托出本画诗意的深沉情境,极其耐人寻味。

清 任颐 《松溪吹箫图》 纸本设色 新加坡私人藏

这几幅清代绘画,风格各异,意趣不同,相似的是画中之乐——乐器、弹奏的场景、唱和的规模等,这些音乐的信息在画中一览无遗。

绘画与音乐的联姻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音乐图像学”。1971年,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启动了“国际音乐图像索引”工程,标志着“音乐图像学”的诞生,目的是通过文化史、肖像学、图像学的分析与比对,揭示绘画中音乐图像的含义。

艺术作品对于记录乐器的历史、结构和演奏技巧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有时是唯一能够证实那些久已失传的乐器存在的证据。虽然,即便是刻画精细的图像,某些细节也会缺失,但绘画的存在与表现,让音乐多了一些固化的踪迹,“弦外之音”多了一些可视的历史。

本文改编自《中国美术》2018年第6期

作者:刘晓陶 黄丹麾

《音乐图像学视野下的清代绘画作品》

人已赞赏
艺术市场

潘天寿 | 艺术必须有独特的风格!

2019-1-29 10:44:23

艺术市场

吴湖帆《春云晓霭图》赏析

2019-1-29 10:52:0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