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之前是诗意, 在“消耗”中我们获得了些什么?

从弗朗西斯·埃利斯追逐龙卷风的影像呈现到其行为的概念化处理,赫兹文艺对《龙卷风》和相关的绘画作品、手稿进行了整体性解读;又将艺术家着眼于消耗时间的创作过程作为线索,为理解展览“消耗”梳理了一条颇具新意的思路:诗意先行,概念紧随其后,再以作品收尾、留给观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龙卷风的中心是什么?可以把头发打个结吗?追得到“海蜃盛楼”吗?这些问题无聊更无用,但却有着魔力,吸引着Francis Alÿs给出答案。

Francis Alÿs总是看上去风尘仆仆的,即使是在自己展览的开幕式上,也像是一副刚从哪里回来的样子。他喜欢穿帆布鞋和松垮的衣服,仿佛下一秒要随时离开。

Francis Alÿs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的确,他喜欢去不同的地方。他出生在比利时,后因机缘巧合搬到了墨西哥城,这也是他之后许多作品的发生地和背景。这次来到中国,他想要再这里创作出一些作品来,他被建议去遍临俄罗斯和外蒙古的内蒙古,于是在拾级而上时,就可以看到他专门创作的小幅画作。

弗朗西斯·埃利斯,内蒙古系列,2017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此次"消耗La dépense"是Alÿs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而整个展览之中很吸引人的一段影像就是在二楼的《龙卷风》。Alÿs以影像的方式创造的作品有很多,并且都被他放在了自己的官网上(http://francisalys.com)。但出于这件作品所需要的呈现效果,比如立体的声效,在网上我们找不到《龙卷风》。

La dépense 消耗,展览现场,2018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移步二楼展厅,眼前突然一黑,置身于前后音响的包围之中,Alÿs正带着我们追赶龙卷风,他试图进入风暴的中心他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体验。在时长半小时左右的影像中,他或是气喘吁吁地追逐龙卷风,或是等待龙卷风将自己裹胁其中,或是自己拖着脚步激起扬尘制造一场小型龙卷风并成为风暴中心,在他擦拭镜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Alÿs蒙尘蒙土的模样。

弗朗西斯·埃利斯,龙卷风,2000-2010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在龙卷风的外围时,他的脚步踌躇犹豫,逐渐靠近边缘时,风暴的声音越来越嘈杂,即使是在展厅之中也可以感到一种将要被龙卷风吞噬的感觉,而越靠近风暴中心,噪声渐渐减小,甚至有些片刻的宁静。

弗朗西斯·埃利斯,龙卷风,2000-2010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Alÿs邀请我们体验风暴。有意思的是,当进入到三楼展厅时,可以看到他对于这场体验的概念化处理。他将龙卷风范围进行不同的划分,诸如在最外围被他称为“恐惧”,靠近边缘是“噪音”,而再往深处则是“冲突”。甚至他还将龙卷风描绘为双螺旋结构,画出龙卷风的俯视图。

弗朗西斯·埃利斯,诗学的崩塌,2000-2010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龙卷风》也成为了“反映当时墨西哥的政治挫折和正在发生的暴力事件”的隐喻。这些概念化的处理被Alÿs叫做“诗学的崩塌”,在概念化的处理之中,解释被垄断。然而如果关注Alÿs对于一个行为作出的种种各异的概念化本身,可以看出Alÿs要做的正不是要垄断作品的解释权,而是要将作品开放开来,作品一经解释,“诗学就崩塌了”。通过Alÿs的行为,龙卷风的寓言将如何呈现出来,这更多的是观众的参与。

Francis Alÿs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龙卷风》最后作为一件作品呈现,时常大约是半个多小时,而Alÿs本人和龙卷风进行堂吉柯德式的搏斗,为期十年,影像记录的时间也长达15小时。对于Alÿs本人来说,最后这个作品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10年,这15个小时,或者或许是摔坏的相机,刮伤的皮肤,风沙的气味,以及有关龙卷风的最最切身的体验。

弗朗西斯·埃利斯,龙卷风,2000-2010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时间消耗,消耗,La dépense,我们如何消耗时间,当代中国谈论的总是有成效的消费,Alÿs却想说无效的,非生产性的消耗。我们谈论效率,谈论结果,过程被掩盖,劳动退到效率身后隐藏起来,劳动不再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La dépense 消耗,展览现场,2018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进入展厅三楼,你的目光会瞬间被地上铺满的各色地毯所吸引,地毯上禁止说话的标识与在其之上的空间,似乎整合在一起凝固起来,让人感到压抑;在角落处,DO/UNDO被循环地,“百无聊赖”地播放着;Alÿs在展厅中放了一块面包,随着时间的消耗,面包在整个展期中会逐渐腐败...

弗朗西斯·埃利斯,面包,2018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时间的消耗在Alÿs的作品中总是或隐或现地体现着,若不是在现场看Alÿs的作品,你当然可以快进到最后,看看Alÿs推的冰有没有化掉(ParadoxofPraxisI: Sometimes 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那辆红色的车最后有没有开上山坡(El Ensayo),那罐绿色的颜料最后洒到了哪里(The Green Line),那这件作品就失去了全部“消耗”的意义。

La dépense 消耗,展览现场,2018

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提醒时间!提醒劳动!这在四楼展厅中以视觉的方式震撼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整整四大面的素描手稿提醒着我们不应仅仅关注效率,谈论结果。这是《出埃及记》的创作手稿,成品只有仅仅16s,展现了一位女士试图将自己的头发打结却最后做不到的画面。单单从成品来看,就有一种“消耗”感。

弗朗西斯·埃利斯,出埃及记,2014-2018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事实上,这16秒的成品,Alÿs维持了几年的创作,展示的仅仅是820张绘画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这样的形式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对比,就已经足以表达Alÿs所想要传递的。在旁边的展柜里,我们可以看到Alÿs构思了许多打结的方式,头发和手的样式。

La dépense 消耗,展览现场,2018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仅仅是对这个过程本身的展示,我想并没有垄断作品的解释权,《出埃及记》本身就是个寓言式作品,即使在看过这么多手稿之后,对于作品本身并不增加任何诠释,作品依然在那里,开放给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语境,每一个文化。

La dépense 消耗,展览现场,2018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比如,《出埃及记》这个标题的来源是圣经第三章和第14节的一句引言,“I am that I am”,是关于耶稣基督对摩西说有关他本身的话,Alÿs以此标记他的灵感来源。或许对于Alÿs来说,这句话没有强调自己的名字,只是谈论自我本身,呼唤对于每个人的尊重。但同样在不同的人的语境之下,这个标题与这个画面会产生怎样的关联,可以作出怎样的诠释,当然是开放的。

La dépense 消耗,展览现场,2018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到了展厅5楼,一幅幅《睡眠时间》描摹各式梦境,这里没有概念,没有结果,只有无穷无尽的诗意向你展开。用梳子梳理山坡,借助骰子漂浮,推着不愿前行的驴前进...

La dépense 消耗,展览现场,2018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睡眠占据人的一生中的大量时间,有趣的是,这些“被消耗”的睡眠时间都是Alÿs的灵感来源。仔细观察每一幅小画,角落都会被敲上日期,有的会有两三个,Alÿs会把一些片段形成为一件作品,诸如在下面这一幅中就可以看到 The Green Line 的灵感来源。

弗朗西斯·埃利斯,睡眠时间 局部,1996年至今

图片来源:赫兹文艺

这里没有概念,没有结果,只有诗意。Alÿs持续收集着这些片段,也时不时将这些片段灵感概念化形成作品。但始终是诗意在先,概念在后,最后即使在些许概念化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依然是诗意。

人已赞赏
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一位想象力很丰富的“佛系画家”:张僧繇

2018-12-8 23:16:48

艺术与生活观点评论

齐白石的作品何以“永不过时”?

2018-12-8 23:22: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