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钱中迷失的“山寨展览”

近日,草间弥生和村上隆两位艺术家在中国美术界真真切切地“被”火了一把。据了解,自2018年4月起,以“草间弥生和村上隆藏品双联展”字样命名的展览先后在深圳、广州、武汉、上海、长沙等多地举办,近日却被爆料展览“有可能是假的”。目前,两位艺术家的代理人已经通过法律途径介入此事。此类假展事件也迅速升级为当下美术圈的热点话题,对此,主办方表示,“话题越多越好,不怕争议,就怕没争议”“只要流量做到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对大多数观众来说,照片拍了,朋友圈晒了,其他也不以为然了。业内的艺术家、美术批评家对此则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此类的“山寨展览”必须严厉抵制;也有人认为应当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此类展览。

近些年来,国外名家作品来华办展,展品中出现伪作的新闻屡屡曝光,但很快又销声匿迹,无人过问。毕加索、马蒂斯、莫奈、梵高等名家的仿品展、伪作展,让主办方在赚够噱头的同时,也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一些民间文化机构尝到甜头,于是频频复制。这次草间弥生与村上隆的联展被艺术家起诉,终将事态扩大化。要知道,以前好些展览,虽然也引发争议,但毕竟展览艺术家都是已作古且在艺术史上有着历史认证的名人,还可以顶着“文创”的招牌加以操作,这次将手伸到尚还健在的知名艺术家,难免人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知识产权了。

伪作展览说到底不是学术争议问题,而是道德问题。质监部门管得了假冒伪劣商品,却说不清艺术展览假冒伪劣的性质,展览方也知道这一类文化事件难有判定标准,于是大无畏地本着“话题至上”的原则,不惧质疑,“炒作”成风,吃相如此难看,还摆明谁来批评也就是为展览增添人气的低劣作风,且所从事的行业还是阳春白雪的文化产业,这样的厚脸皮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展览本是向社会展示艺术魅力与艺术家成果的重要窗口,但中国的艺展倒成为展示怪现状的一个舞台。展览时间越来越短,开幕即闭幕,两三天撤展,然后转战网络做文章,通稿写得眉飞色舞、辉煌华丽,大家一阵转发,反而影响力更大。至于作品如何,无人过问;成交量与成交额如何,更是小道消息漫天飞,难辨真伪。而海外艺术家的展览,大概仍是延续了“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潜意识,社会影响力要大很多。

为什么我们不待见本土艺术家的展览,却对国外艺术家展览趋之若鹜?首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做的先期成本极低。从艺术家到知名艺术家,这本就是一个长期的运作过程。排开艺术家自身长时期的艺术修行,如何向社会展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特色、艺术历程、艺术魅力,也是艺术策划与展示的学问。中国的策展人与展示机构,显然缺乏对这一过程的整体思考与运作策略,无力承担起打造本土优质艺术家的能力与方法,直接选择国外已经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反而省掉了一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无需考虑艺术家的名气与否所带来的投资风险。这样省时省力的展览,自然成为业界的香饽饽。而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商业利益上的考虑。

如今许多涉外的展览,主办团体中大都有海外留学或游学经历的人员,见识了国外办展的路数,手里也握有海外资源,打通了操办国际展览的一些渠道。但是,即便是国外名家的展览,也不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展览可以轻松驾驭的。一个优质的展览,前期策划运营是相当繁杂的工作。展览主题需要确定,展览作品要在全球博物馆、美术馆借调,展场的规划需要设计师专门打理,展览流程要有精密的考量。这一系列的工作没有逾年甚至数年的时间与团队的合力精心打造,是很难成型的。一般的商业策展机构根本没有这样的运作团队与实力,也不具备让海外收藏机构参与协作的对口资质。更何况,所涉及的借展费用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更是急功近利的商业机构所不愿投入的资金。

商业展览没有办法拿出真正的硬货,却在展览过程中有着一整套偷梁换柱、暗渡陈仓的办法。展览的作品只是由头,真迹虽不得见,围绕展览运营的一系列很炫的附加活动,才是赚钱的项目。比如,展览的作品多为版画——版画可以多次印刷,真伪的判定充满争议,是此类商展最乐于运作的项目。比如亲子互动,准确利用了观众将审美教育的视点投放在下一代人的心理,组织工作人员搞一些带领孩子制作名家作品的活动,孩子玩得开心,家长乐于买单,买卖就成交了。再比如,展出的是品质好一点的高仿品,出售的是品质次一点的印刷品,观众看完展览,买几张仿品回家当装饰品,一个有意义的周末时光就打发掉了,其实观众很难意识到或许花了更多的钱买了网络上也可以购得的价钱便宜得多的仿品。诸如此类的活动一搞,展览变成了活动,概念已被偷换,现场热闹非凡、人气爆棚,牟利的目的就已经达到。至于展览的真伪、作品的品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观众其实是冲着名人的效应而来,在近距离名家光环的映照下,那些原本稀松平常的活动也镀上了金边。其中的暗箱操作、真真假假,主办方心里明了得很,真伪是一个绝对不能事先提及的话题,否则魔术就被提前泄露了底牌,丧失了所有表演的基础。至于事后再来争论,也就只是为活动增添关注度、扩大影响,为下一轮骗局增添投资的信心罢了。

然而,这样的展览,在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国人到国外看展也越来越便捷的今天,还有多少存在的空间?利用了观众的消费心理,攫取了商业利益,伪展所抵销的社会对艺术展览的公信度由谁来弥补?釜底抽薪的骗术所破坏的艺展生态环境,又让行业在未来可能面临多大的生存危机?这些却是在金钱中迷失的从业者们所不愿思考的问题。我们当然需要展览,但绝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伪作展,也绝不是将争议与话题放到首位的以博眼球为目的,为商业站台的低水准活动。艺术可以带来商业利益,却也有着艺术自身的特质,那是仅仅围绕商业、围绕经济效益所不能解决的独属于艺术的优势。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除了优秀的艺术家以外,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尊重行业规范的艺术策展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正越来越成为行业长远发展极为重要的环节。

人已赞赏
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美国艺术这样走向现代主义

2018-12-8 18:02:17

展览展讯艺术市场

董其昌大展终归故里

2018-12-8 18:07: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