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翔安,不管是庙宇、宗祠、壁砖、墙体还是家具,常可以看到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作。
与厦门其他地方时髦的“小清新”、“文艺范”不同,这些画有着另一番味道:朴素的构图,鲜艳的色彩,热情的场景,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这就是翔安文化的烫金名片——农民画。
背景
农民画有东方毕加索的美誉,是传统民间绘画的延续和发展,以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是表现地域文化、民间风格的中国绘画。
翔安农民画真正成型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浓厚政治氛围的影响。
梁金城、陈瑞琦等本土农民画创作者在广阔农村的庙宇、宗祠、壁砖、家具、墙体上进行革命宣传版画的创作,并在农闲时开始了农民画的自发性创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翔安的农民画因创作题材丰富、创作技巧娴熟、乡土气息浓郁,屡屡获奖,并在国内小有名气。
后来逐渐发展到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地区农民画“并驾齐驱”,并形成了独特的闽南绘画风格,成为中国民间绘画的一朵奇葩。
1988年,文化部命名了全国首批“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凭借风格独特的农民画,翔安名列其中。
特点
翔安农民画是水粉水彩画的变体,造型稚拙,色彩鲜艳,风格沉郁古朴。其主要特色在于它从民间剪纸、绣花、彩扎、泥塑、漆线、木雕等艺术形式中撷取造型技巧,使得作品既绚丽多彩又显得稚拙朴实,既夸张又真实,给人以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些来自泥土的芬芳不仅让人倍感乡土亲情的温馨,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翔安农民画体现农村生活,流露出质朴清新的乡土气息,其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以大红大紫的浓烈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以及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等场景。
其构图、色彩、造型、图案、纹样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成熟的体系,也使得农民画拥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