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青:心目浑然

展览时间:
2020-12-31 - 2021-04-04
开幕时间:
2021-01-09 15:00:00
展览城市:
山东 - 济宁
展览机构:
济宁市美术馆
展览地址:
山东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济宁市文化中心
策 展 人:
魏祥奇
主办单位:
济宁市美术馆
参展人员:

叶剑青

风景画和山水画

风景画和山水画属于两种观看的方法,也是二种不同的文化系统。早期欧洲绘画利用小孔成像的仪器,那是一个用来辅助绘画的装置,也是照相术的前身。欧洲大概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十三世纪,而中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发明。西方有了小孔成像也就有了之后的焦点透视画法和风景画,而中国有了另外一条发展的脉络,因此有了小孔成像却没有出现焦点透视法和照相机。

透视法蕴涵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理念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作为中世纪后期才发展出来的一套作图法,随着人的觉醒以及对于科学的热情,透视、风景画的观察方法代表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这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以个人作为一个中心点向外观看、进而模仿的过程。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古希腊的“模仿说”对于世界模仿的具体实践。人开始作为主角来感受外部世界,作为一种观看以及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就象达芬奇所说:画家是自然和人之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象镜子一般真实地映摄自然形象。

人是“万物的尺度”,而风景画是“有公度的世界”的景象。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主要的观察和思想方法又是什么样子的?

先秦之后,描述大自然的老庄思想和道教文化在之后的历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为山水画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山水画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也体现了出世和入世哲学相结合的精神。魏晋时期的文人开始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观看,是人的内在意识觉醒的开始,因为向内的观看,也就不仅是眼睛的单一看视感知,而是综合了五觉的复合主观感受。“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展示的是向内和统觉的观看。

画家通过心灵和综合感觉探寻万物的根本,突破视觉表象的表达去更接近自然,依赖一种“内部的观察”去看清事物的本质。这种向内的探寻和“统觉”的观看,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而成熟。到北宋时期,己经把向外的观看(游走的感知)和向内的观看(统觉的体验),非常自然的统一了起来,山水的外在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有序的连为一体。

画家意识到自己头顶上有天道的无限,脚下有山川大地的神秘,在丛山溪流之间,人连接起了自然世界中的几个关系。画家的观看不在小孔成像的焦点对面,画家的观看就是置身于山水之间,在旅人或者车队之中,他们在高山祟岭之间贯穿起天地自然,成为了山水世界的一个部分。

气息流变,斗转星移,眼前的一景一物和心底间的丘壑草木,已经映照一室,共置一画。笔端静默——风景之中的山水,和山水之中的风景,见过、却也陌生。(叶剑青)

  • 展览海报

  • 《桥影》 叶剑青 80x100cm 2004年 布面油彩

  • 《船影》 叶剑青 100x130cm 2015年 布面油彩

  • 《石影》 叶剑青 200x150cm 2015年 布面油彩

  • 《白月》 叶剑青 200x150cmx3 2015年 布面油彩

  • 《清凉山谷》 叶剑青 200x150cm 2015年 布面油彩

  • 《渚崖之间》 叶剑青 200x150cm 2015年 布面油彩

  • 《世界16》 叶剑青 130x170cm 2020年 布面油彩、矿物质色

  • 《世界15》 叶剑青 130x170cm 2020年 布面油彩、矿物质色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

人已赞赏
展览展讯

“盲存的主体”张晓明美术作品个展

2021-2-8 0:14:46

展览展讯

“大德不孤”朱建忠作品展

2021-2-8 0:30: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