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实体画廊?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实体画廊?  凯特·肯德尔,《The Port Was Longing》,2015。图片: ? 2018 Kate Kendall, courtesy of the artist  Julie Saul Gallery群展“DIY: Made In the Studio”的展览现场。图片:courtesy of the gallery

下降的访问量

“在今天,人们接触艺术的方式不一样了。他们不再寻找艺术家们在办展览时那些透彻而完整的说明文字,”2012年画商Wendy Brandow这样告诉《洛杉矶时报》,为了解释为何她和合伙人在经营了马戈·列文画廊(Margo Leavin Gallery)四十年之后,最终选择将其关闭,“展览一直是我们所做的事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对公众来说却不再那么重要了。”

虽然很多商业画廊并不会对访问量做正式记录,但总体而言还是呈现出长期且显而易见的下跌趋势。美国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201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美美术馆的访问量由1993年的40.8%跌落到了2012年的32.5%。

在今天,艺术经理人们表示他们已经不再将实体画廊视为销售的第一阵地。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博览会成了他们发掘新客户的头号途径,网络方式紧随其后——TEFAF的2017年度艺术市场报告中这样指出。  目前,大卫·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 Gallery)近三成的销售都是在藏家只看了推送邮件后完成的,画廊主最近这样告诉《华尔街日报》。

“‘其他选项’的日渐丰富显然是造成这局面的原因,”邮局画廊(Postmasters Gallery)的画廊主Magdalena Sawon这样说道。实体空间现在必须要与“视觉素材丰富的互联网、Instagram或朋友圈、画廊网站及多样的销售平台相竞争,艺术博览会也是一样。”

危险的是什么?

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场所能观赏并购买艺术品,但很多人仍然认为如果画廊业式微,公众也会失去很多艺术教育和社会资源。

“我经常在逛画廊的时候听到人们向我抱怨现在没有人过来看作品、提问题了。更没有人想去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顾问、藏家Thea Westreich这样说,“那只能说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乐趣:亲眼欣赏原作,特别是当画廊主们在场的时候我们能去交谈,他们会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展出这些作品、为什么这些作品适合这个项目、在艺术史中它们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画廊展览对于艺术家而言,也是一个产生新想法、推销自己、获得建设性反馈的重要途径。“画廊展览是创作和展示艺术成果最丰硕的平台,几乎没有什么当代艺术的发展不依托于实体画廊,”艺术经理人Stefania Bortolami如此说道,“重要的并不只是销售,还需要有对话和创造文化的环境。”

大画廊的情况似乎好一些。“我们的访问量还没有下跌,”大卫·卓纳画廊的一名高级合伙人Hanna Schouwink这样说。事实上,画廊有较好纪录的浏览量大约是八万名——那是切尔西空间去年举办草间弥生展览的时候。“我们的客户和普通观众都希望能走到展览中欣赏原作。但我们也注意到更多的纽约客户会选择在工作日造访,而不是像过去很多年里一样在周六下午过来,”Schouwink说。

卓纳画廊“草间弥生:生命的庆典”(Yayoi Kusama: Festival of Life)展览现场,2017。图片:? Yayoi Kusama. Courtesy of David Zwirner, New York; Ota Fine Arts,Tokyo/Singapore/Shanghai; Victoria Miro, London; YAYOI KUSAMA Inc

纽约艺术家Sean Scully注意到了近年来大画廊(uber galleries)和小机构(mom-and-pop shops)间逐渐扩大的断层,“如果你发现像报摊一样的个体商户到处都是,那么他们也很容易垮掉,艺术世界中的情况也是一样,这实在是个耻辱。”

上个月,Scully的画廊Cheim and Read在艺术圈的惊异声中宣布将结束切尔西空间21年的实体经营并转向私人服务——这一结果被Scully认为需归因于大卫·卓纳这样的画廊巨头的兴起,后者从Cheim and Read手上获得了琼·米歇尔基金会(Joan MitchellFoundation)的代理权。现在,Scully准备去在伦敦和柏林设有空间的“蓝筹”画廊Blain Southern,他还说画廊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后在纽约开设新空间(但一名画廊代表拒绝承认该扩张消息)。

接下来又是什么?

那么,底层的小画廊又能做些什么?目前的市场中有着双重约束:艺博会为已经支付高昂成本来运营的纽约画廊又增加了一些风险和支出,而很多顶级活动还需要艺术经理人们维持实体空间来保证参与。

与此同时,一些线上艺术中介也期待于筹办实体画廊——这是一种混合式的实体模式,就像亚马逊,部分人认为这可能是艺术品销售的未来。“如果一家画廊参与艺博会和库存的信息都完整的进入了一个可获取、可搜索的数据库的话,对于潜在藏家在临近艺博会或画廊中寻找自己钟意的某件作品该提供了多大的便利啊?”2017年度TEFAF报告的作者发出这样的疑问。

也有一些人预测画廊与艺博会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我认为(二者)战略上重叠的情况会越来越复杂,因此画廊展览和艺博会参与之间需要调和,只有这样的协调才可以使二者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达成科学地调整,”画廊主Ed Winkleman在自己的博客上写到。

社交账号@pearl_river_mart 在翠贝卡艺术与文化之夜上发出的一张照片。图片:via Instagram

又或者,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周期性变化的一部分,它有可能会自己完成再调整的过程。毕竟关于是否需要亲眼看原作的争论并不是21世纪才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图片或网络欣赏艺术品的方式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Westreich说,“但我相信真正的大藏家还是会坚持去实地看作品的。”

亲身观展的方式在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重新的“引诱”,即人们可以把自己家的观展体验在之后发布到网络上,这是之前不存在的现象。“欢迎加入我们今晚的#AADA切尔西画廊漫步,”佩斯/麦吉尔画廊(Pace/MacGill Gallery)在周三晚的活动前发布了这样的一条推文,其中还加入了一句,“别忘了在#instagram上分享你的游览体验。”

文丨Rachel Corbett

译丨Yutong Yu

THE END

人已赞赏
艺术与生活观点评论

是阳春白雪?还是欺世盗名?

2018-8-3 10:28:14

媒体关注观点评论

那个“欧洲剧场恶魔”又来了

2018-8-3 11:13: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