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b.1958) 0223 2008年作 绿墙:军大衣 布面油画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

pic1

拍品信息

作者 张晓刚(b.1958) 尺寸 200×300cm
作品分类 西画雕塑>油画 创作年代 2008年作
估价
RMB  3,800,000-4,500,000
成交价 ---
专场 永洺之夜 — “多元并进”现当代艺术集萃 拍卖时间
2020-12-26
拍卖公司 广东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广东保利2020上海8342艺术空间艺术精品拍卖会
出版:
1.《修正》 P50-51,佩斯北京 2009年版;
2.《建构之维 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P160-161,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年版;
3.《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 P386,Charta 2012年版
4.《张晓刚 作品、文献与研究 1981-2014》 P678-679,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6年版。
正面:张晓刚 2008
背面:张晓刚 2008 / 08 / 13 北京
说明 展览:
1.“Revision”(修正),佩斯韦尔登斯坦,纽约,2008年。
2.“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2010年。
3.“建构之维 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0年。
4.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 湖北美术馆,武汉,2018年
在中国“绿色”是区别于“红色”的另外一种革命的颜色,它朴素、自然和普遍,是中国60、70年代的流行色。当时,每一个年轻人都希望能穿上绿色的军衣、带上绿色的军帽。艺术家通过《绿墙》系列用“绿色”去重新寻找集体、个人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同时也是感性和秩序的混合体。
——冷林
张晓刚自1993年开始创作“血缘——大家庭”系列,一直延续至2008年,从2008年至2012年间,画家又开启了全新的“绿墙”系列。“血缘——大家庭”是张晓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个系列中,他将自己压抑的童年和文革时期的特殊文化境遇联系在一起,并在当下的情景中进行重建。他所创造出的脸谱化的肖像承载着一个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和创伤。在“绿墙”系列中,张晓刚继续探讨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然而与“血缘”系列有所不同的是,他通过一个特别设定的空间来表达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这个被概念化的空间兼容着共性与个性,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代表着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沉重张力。关于“绿墙”系列,张晓刚称:“绿墙的概念其实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民国时期就被大量的使用,豪华点的地方是用绿色木板装饰墙面,一般家庭可能就用颜色来划分。建国后,绿墙就越来越变成一种公共符号,从医院、学校、机关到个人家庭都是用绿墙装饰,我们所谓的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是一样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很显然对于张晓刚而言,绿墙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这个在当时的公共建筑和普通家庭中无所不见的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文化的规训和对于个性的抹杀。张晓刚在当代开放的环境内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通过这些缺乏个性的室内空间影射了文化上的封闭性和心理上的孤独感。《绿墙:军大衣》作于2008年,画中是一个典型的文革时代的家庭内景:家具摆设单调,靠着墙的沙发上放着一件军大衣,墙围的下半部分漆成了绿色,两个灯泡一高一低悬挂在房顶的线绳上,一截电线垂落到地面,右侧射进的光线在沙发上形成了一块光斑,这块光斑与“血缘“系列中的光斑如出一辙,营造出一种陈旧性与疏离感。灯泡和灯绳也是张晓刚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灯泡首次出现在2003年的《失忆与记忆21号》中,灯绳则象征着血缘关系,这是从1993年的《红色婴儿》中就开始的主题,并在“血缘”系列中延续下来。在张晓刚的印象中,他的父亲喜欢把灯绳插在电灯底座上,其画中反复出现的灯绳即为关于父亲的象征。《绿墙:军大衣》在构图上虽然简单,但是十分讲究布局细节,横置的沙发、军大衣、绿墙的分割线,与灯绳形成了完美的几何垂直角度,横竖网格将室内的一切都统一在一个无法改变的秩序内,似乎反映了社会中的条条框框的规范对人的约束,以及人在受限制的环境内的焦虑和压抑。

人已赞赏
拍卖记录

-- 0501 咀华集 纸本

2021-1-3 13:15:39

拍卖记录

-- 0595 《汉东海庙碑》等四种 纸本

2021-1-3 13:15: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