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和
1961出生于天津。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主要个展
“同尘,刘庆和”,“一年之际”,798艺术区,东京画廊;“限行”,美仑美术馆,长沙;“白话——刘庆和在香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轻拂”,年代美术馆,温州;“白话——刘庆和说”,北京画院美术馆;“向阳花”,798艺术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盛时”,成都K空间;“浮现”,苏州本色美术馆;“混沌的边缘”,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宝贝儿”,红门画廊,北京;“隔岸”,中国美术馆;“刘庆和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岸上”,东山房画廊,首尔。
温和的颠覆
——刘庆和艺术的意义
文/冀少峰
作为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刘庆和而言,他以自我真诚而又真情的视觉描述,并以一个视觉知识分子敏感而又细腻的心灵,在对激变的社会、激变的现实做出洞察性表达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特别是全球资本、文化一体化的冲击下的深刻变化,揭示出了都市化进程中人们的一种真实的处境和生存实境,特别是反映了物质主义时代人们的一种生存心理——对现实的无奈、虚妄与妄想这个中国当代文化的特定层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庆和以其独有的视觉感知方式和极具个性风貌的视觉描述,在当代艺术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迹。
懒水
纸本水墨
90×90cm
2006
刘庆和是位有着曲折从艺经历的艺术家,他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在其生命的早期历程中无疑有着苦痛的“文革”经历,他亦曾入工厂,尽享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豪情,但他又生逢其时,幸运地融入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因而他能够拥有良好而又系统的学院教育,这赋予他一种开放的文化视野和一个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也为其能够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超越与颠覆提供了可能。
剪彩(局部)
纸本水墨
150×700cm
2015
从刘庆和的视觉图像世界中不难发现,他带给阅读者的实则是一种都市化的诗学,都市化的视觉叙事和文化关怀,而在其都市化的视觉实践中,虽然不断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视觉阅读的新体验,但伴随而来的质疑与争议也如影随形般而来,漫长而又艰难的艺术探索,孤独中夹杂着失望、憧憬与期盼,刘庆和激情的讲述,惊人的速度,和带有强烈表现主义情愫的视觉叙事风格,成为他在当代艺术领域建立自我标志性叙事的发端。
刘庆和展示的是纯粹的个人世界,其视觉叙事的表现主义情境,强烈的可辨识性语符及远离现实生活的精神倾向,完全又是直觉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延伸,他用意向性表象进行着非现实和超现实般的话语实践,他又能够透过天方夜谭般的艺术虚境来象征自我在激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活实境,把非现实的景象和真实的愿望粘合在一起的精神上的想象,他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对奢华与时尚的追求及在消费主义和物质时代人们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面貌。他选择的是一种与社会和自我心灵相亲近的表达方式,他用弥漫着时代气息和中国元素及带有颠覆性的叙事品格和极富个性化的视觉描述,回归到一种对艺术的孤独体验,回归到一种心灵的意象才可能实现形式的自由,因而他唤起的也许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然而这种憧憬与期盼却只能在心的一隅,只能在梦想时的一瞬。
深深的
纸本水墨
150×220cm
2015
透过其异彩纷呈的激情讲述,不难发现刘庆和自由自在的心灵所极力排斥的现实世界。他是在大量的拟梦境中追述自己的梦幻呢?还是试图唤起阅读者对自身梦境的回忆、期待与浪漫怀想?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不断自我营造在场经验的刘庆和,一个融入了青春激情的想象和都市化生活中的刘庆和,刘庆和的视觉叙事从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焦虑,再到融入理想化的生活,体验非现实的、虚幻般的生活,这其实是刘庆和的心路轨迹。
天水
纸本水墨
300×150cm
2015
刘庆和遵循着自我内心的感受,将自我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激情想象注入画面,使画面中的直觉和非理性的成分增多,从而营构出刘庆和所特有的梦幻般的诗性空间。期间亦可清晰地洞察到都市化的社会现实及都市化进程中复杂的人性,刘庆和不动声色地触及到了繁华生活表象下的隐秘,反映了后工业文明时期大众文化兴起的视觉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刘庆和始终能够远离绘画的优美与崇高,但他的确又表露出大众文化泛滥和消费主义流行人们对当代生活的向往与幻想,只不过他把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诱惑与幻想消融在自我叙事的空间中。
熟悉刘庆和的人都知道,他虽然有着一个温和的外表,但在温和的外表下却难以抑制其旺盛的创作激情,他在诙谐幽默中暗藏着思维的机敏,玩世不恭中又透露着对自我人生规划的精谨与精细,低调含蓄不事张扬的同时,时时又流露出才华的横溢。
站住!
纸本水墨
150×500cm
2015
刘庆和虽然身在学院,面对体制,但追求原创的勇气和激情,也使他的视觉讲述弥漫着强烈的当代的情理与韵致,这也导致他的视觉叙事路径,既能摆脱学院体制的束缚,又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虚空,既能自觉抵御商业因素的侵袭,又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困扰,他以充满着浓浓情欲的青春期少女图像,带给阅读者的是一种对传统中国画的久已习惯的认知标准的震荡,实则是带给人们一种思考,是一种关乎中国画教育评价体系和认知标准的讨论,尽管对刘庆和的艺术充满着激烈的讨论质疑,甚至有强烈的反对声一片,但弥漫视觉图像中人物的情感宣泄,禅意的似有似无,东方意蕴的缠绵悱恻,离经叛道的粗放与大胆,交织幻化成一番迥异于中国传统审美情操的特殊质感,奇异怪诞的视觉图景在挑动阅读者感知的过程中,极富动态地完成了情绪或情欲的反思与释放,贯穿其间的则是一种对自由心境的追求和对自由心灵的向往。
高远
纸本水墨
300×150cm
2015
其视觉图像中的青春期少女不厌其烦地出现在国际国内多个展场,并引发一股青春美少女的图像风潮和无数小刘庆和的诞生,美少女们或暧昧,或欲望,或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挑逗,既鲜有强烈伤感的个人情绪,也没有一味地去追求一种和谐,但映入人们眼帘的却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生存现实,生存处境,有一种难逃欲望的诱惑,又有一种试图逃出欲望束缚的无能与无望,及在欲望的诱惑下人性所彰显出的一种无知或软弱,于是在情欲、欲望这种人类本能的驱使下,在一个个青春期少女和繁华表象背后,伴随而来的则是无尽的关乎道德、性、欲望、过度消费的思考,人物透过刘庆和率性的表达,因而也终止于画面之外的现实世界,而充斥其间的少女们的欲望的眼神,痴迷的神情,及流淌着欲望的黑色,扑面而来的暧昧激情,带给人们的是对已逝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焦虑体验,而那些少女,那些暧昧的神情及未可尽知的激情又是对人性深层的一种解放和释放。
双方
纸本水墨
150×220cm
2015
刘庆和的视觉图像极富新的中国性和东方元素,温和中难隐内心躁动的激情,含蓄中又时时流露着浪漫情怀的表达,激情的讲述中又透露着逝者如斯式的生命感怀,水色的妖娆,墨色的交融,线色的混搭,强烈的东方情调和中国意境,意蕴深远的缥缈背景,引人遐想令人痴迷的神情,欲望即将获得满足的释放和激情的冲动,笔触表现的强烈,偏爱用线和追求坏画的境界,偏爱在其特有的皮纸上的撒野与放纵,这种野性侵透在他的视觉形象中,寓简洁的形象中又有一种观念的延伸,弥散在他整个的叙事空间,释放出的是一种不受束缚和追求自由的人性,更是对学院体制和来自各种非议的抗争。
在刘庆和带有丝丝的挑衅意味的视觉讲述中,我们洞察到他那不甘平庸的品格,不甘各种非议的勇气和自信,而勇气和自信无疑又来自自我叙事风格的建构和学界的认同。他的极富穿透力的视觉表达,与其说是对当代繁华表象的呈现,毋宁说是对繁华表象背后欲望的一种揭露,但难能可贵的是刘庆和既没有回归传统,又没有以激进的锋芒挑战当代艺术,而是以一种当代性的视觉讲述并结合传统文化的境界与东方文化特质进行当下的转换表述。
东
纸本水墨
300×150cm
2015
他在观念形态、语言材料诸元素中进行多重实践,在全球化语境中,为西方提供了一个认知体会中国艺术精神的可能,也为传统的中国艺术在当代语境下走向国际提供了一个视觉范例。刘庆和一手伸向传统中国的人文精神,一手又用当代视觉经验的精神表达去连接我们今天的生存现实,从而在历史与现在,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化之间穿行游走,去书写着一个视觉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激情想象和象征性表达。
这正如罗丹所言“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们内心的反映,是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入一切供人欣赏与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思想的魔力。”
2013年1月31日于石门
【展讯】
融@拓——中国 · 沈阳当代艺术邀请展
学术主持|寒 碧 出 品 人|高银河
策 展 人|侯昌恒 展览总监|葛高路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
杜建奇(综合材料)、高茜(装置+工笔)、管怀宾(影像)、黄礼攸(油画)、霍波洋(雕塑)、李津(水墨)、刘庆和(水墨)、宋永平(综合材料)、武艺(水墨)、王易罡(油画)、一了(综合材料)、 严善錞(版画)、张浩(水墨)、 张强(行为书写)、张见(工笔/摄影)+宋静(诗词)+唐楷之(书法)、张志坚(油画)
开幕酒会|2018.4.20 pm15:30时
展览时间|2018.4.20-5.20
研讨会|2018.4.20 pm13:00-15:30时
展览地点|拓空间(沈阳市·铁锚195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主办|沈阳铁锚195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承办|水墨记、芥墨艺术馆
协办|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省美术家协会
学术支持|《诗书画》杂志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水墨记、腾讯·大辽网、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
园区地址|沈阳市大东区大东路47号交通银行正对面(北门)/大什字街81号静美教育集团旁边(西门)
题 语
文/寒碧
这个展览命为"融拓",至少包括两项意图:一是重构形式关联,二是解构意义理解;前者由刻意击应,后者待自然生成;生成非线性的当代,击应无边界的自由。所谓"当代",所谓"自由",不是先在系统的一种延伸,不指岁月迁流的一个时段,而属摆落拘缚的个体共在,包括价值顺逆的问题面对;面对、共在、融拓,不是合唱、没有指挥、反对一致。
因此,作为展览的学术主持,我谨提供如下思考维度:当代艺术是问题性的,以此获得的自由、同时付出的代价,则是不定性的;以自由的不定太複杂,故简单的定义不成立,犹世运的升降无必果,故偶然的"事件"得胎息。它是自由的,也是自指的,从中找到问题,抗拒外延推导,外此或者此外,都不合其逻辑,融拓自然生成,自由自有道理,解决问题就是实践,展开过程使其清晰,多重理解最近真际⋯⋯
向各位致敬,祝展事顺利。
三月二十八日于北京
策 展 人 语
格局·策略·协同: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
——《融@拓:沈阳当代艺术邀请展》
文/侯昌恒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大通初,魏左仆射杨昱等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众七万,据荥阳拒颢,兵强城固。魏将元天穆大军复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兆、骑将鲁安等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罢据虎牢。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我等才有七千,贼众四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须平其城垒,一鼓悉使登城。”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精兵三千大破之。
《南史·陈庆之传》中记载名将陈庆之的白袍军数千人胜敌近百万,横扫中原,靠的就是“格局、策略、协同”。陈庆之并非名将出身,只是长期陪同梁武帝下棋,掌握了“格局”能力。当他第一次带兵上阵时,5千对十万,他心中只是在局中的白棋黑棋,并无绝对多寡。善用格局,善用兵力外的力量,自可变弱为强,变强为弱。
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其实和陈庆之面临的问题是极其类似,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西方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经过30多年的吸纳、消化,如何建立自己的艺术逻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多元格局,本次展览选取在中国当代水墨(工笔)、书法、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装置、影像、摄影、行为以及诗词等领域极具代表性的18位艺术家,用跨材料、跨领域的方式阐述中国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融合性和拓展性。
艺术家的格局来源于对美术史的认知能力和对自身修养的全面分析,包括从高度、广度、深度、细度与时间长度的全面格析。有“格局”的艺术家就是站位更高、眼界更长、钻研更细、拎得更清,时间轴拉的更长。
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强大的美术史,如何定位自己用擅长的表达方式从美术史中胜出,不至于淹没其中。基于对“局”格析的数据,如何有效正确高效的开局、布局、控局、收局,获得想要的“结局”,这就是策略。策略有着高下之分,但基础就是对美术史这个“局”的“格”。
艺术家的“协同”的初级含义是如何调配好自身和材料的协作关系,其次是如何拉开和同时代先行者的距离,“协同”的高级含义是艺术家如何调配好环境中的所有对自身有利因素,使自己更好地置身于美术史中的格局。
每位艺术家的策略最终是呈现于自己作品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次展览通过把杜建奇(综合材料)、高茜(装置+工笔)、管怀宾(影像)、黄礼攸(油画)、霍波洋(雕塑)、李津(水墨)、刘庆和(水墨)、宋永平(综合材料)、王易罡(油画)、武艺(水墨)、严善錞(版画)、一了(综合材料)、张浩(水墨)、张见(工笔/摄影)、宋静(诗词)、唐楷之(书法)、张强(行为书写)、张志坚(油画)等18位艺术家的作品以材料表达的方式进行分类梳理,尝试将中国当代艺术20世纪以来对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进行融合后拓展转化为自身逻辑体系的一次呈现。同时让我们深入思考当代、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当代艺术发展,无论对于当下还是未来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现象。本次《融@拓:沈阳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东北举办极具时代和地域意义,这次活动既是一次呈现,也是一次交流。我们邀请了本地和外地18位在国际、国内各领域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从多角度、多维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演变和观念进行呈现和探讨。《融@拓:沈阳当代艺术邀请展》同时从不同角度介入,借用各种方式探讨和呈现中国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融合性和拓展性。从未来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角度地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而综合的文献史料,以便更进一步深入探询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脉络、发展思路以及当代艺术演绎的多种可能性。
《水墨记》主编 侯昌恒 执行主编 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