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
拍品信息
作者 | 米巧铭(b.1986) | 尺寸 | 200×145cm |
---|---|---|---|
作品分类 | 西画雕塑>油画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RMB 4,000,000-5,000,000 |
||
成交价 | --- | ||
专场 | 永洺之夜 — “多元并进”现当代艺术集萃 | 拍卖时间 |
2020-12-26 |
拍卖公司 | 广东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广东保利2020上海8342艺术空间艺术精品拍卖会 |
正面:MiQiao ming 米巧铭 | |||
说明 |
表面上看,米巧铭的“梵韵吉相”系列油画既像超现实主义,又像后现代主义。其中有三个因素:一个是作为背景的历代名画、一个是作为主题的佛像雕塑、还有一个是点缀其间的桃花或木棉花。这三种图像,在通常情况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米巧铭把它们集中到自己的画面里,用的是后现代绘画中常用的挪用和并置。真实的桃花和木棉花,与作为艺术作品的佛像雕塑和绘画,本来处于不同的时空层面,米巧铭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不过,无论是哪种组合或并置,在米巧铭的画中都显得浑然天成,尤其是没有后现代艺术常有的反讽、调侃和批判。巧铭在用她特有的方式,让艺术重新回到人文、审美和技巧,回到当代艺术中久违了的正面艺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画面上的不同因素造成的时空错位,在给观众愉快的视觉经验的同时,又能让人追忆、憧憬和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为什么能够让我们如此牵挂其中而流连忘返? 占据画面最大面积的是中国历代名画或者画作的局部。经过油画的诠释,画面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但是,没有画得很实,而是注重画面的气氛和调子。这些作为背景的古画,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就像“过去”,逐渐退为人生的背景。但是,佛像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画的非常坚实、细腻,甚至有点超级写实的意味,与佛像题材刚好吻合。米巧铭画的佛像,不是她自己创作的佛像,而是现成的佛像雕塑,就像她画的背景山水,不是她创作的山水,而是山水画。山水画重气氛和意境,可以画得较虚;雕塑本身就是三维的,适合画得较实。但是,我看重的还不只是题材与语言的配合,而是寓意与语言的配合。如果说作为背景的山水画象征对“过去”的追忆,作为主题的佛像雕塑又象征什么呢?诚然,这些佛像雕塑也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就像那些作为背景的绘画作品一样。但是,如果我们将佛像作为信仰对象来看的话,它们就永远不会过去。佛不仅不会过去,而且始终作为理想存在于“未来”的时间维度之中。尽管“未来”与“过去”一样,都不是我们直接经验的时间维度,但是它们给我们的印象全然不同:“未来”总是清晰的,“过去”总是模糊的。这不仅因为时间是由“过去”向“未来”推移,“未来”变得越来越清晰,“过去”变得越来越模糊,更重要的是“未来”是憧憬的理想,“过去”是已逝的追忆。“过去”是业已存在者留下的痕迹,它们或深或浅,或明或暗。但是,“未来”不同。作为尚未实现的理想,“未来”是没有区别的完满。巧铭将佛像画得很实,将国画画得很虚,不仅与题材有关,而且与它们唤起的时间感有关。 画面中最不起眼又最惹人注目的,是桃花和木棉花,它们三两枝甚或三两朵点缀在画面中。说它们最不起眼,是因为它们既没有像作为背景的绘画那样,占据较大的面积,也没有像作为主题的佛像那样,占据中心的地位,它们所处的位置和地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它们最惹人注目,是因为它们开得那样灿烂,作为唯一的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的出现让画面顿时充满了生机。我特别愿意将花朵解读为“现在”的象征。与漫长的“过去”和“未来”相比,“现在”只是一瞬,“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一闪而逝。但是,“现在”又是我们存在的真实的时间维度。无论“未来”多么值得期盼,“过去”多么值得眷恋,我们只能现实地生存于“现在”。“现在”虽然短暂,但是如何没有“现在”的照亮,“过去”和“未来”就只能沉睡于茫茫的黑暗之中。花朵之所以既不起眼又惹人注目,与它所象征的“现在”的意义密切相关。 在米巧铭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山水、佛像和花朵,而且体会了“过去”、“未来”和“现在”三种时间维度给人的感受。这种时间感受,让我想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所描绘的“此在”(Dasein)的生存状态。作为人的存在的“此在”,就是向着“未来”、带着“过去”、在“现在”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