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

拍品信息
作者 |
-- |
尺寸 |
尺寸不一 |
作品分类 |
古籍善本>书札文牍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RMB 220,000-220,000
|
成交价 |
--- |
专场 |
《藏书报》创刊二十周年纪念专场 |
拍卖时间 |
2020-12-25 |
拍卖公司 |
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藏书报》创刊二十周年纪念专场拍卖暨泰和嘉成书画古籍常规拍卖会 |
说明 |
194-1941年写本印本
11组
1614-1 何应钦白崇禧致朱德彭德怀叶挺电及复电 民国廿九年(1940)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印 纸本 1册及5页 1940年10月19日(皓日),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史称“皓电”)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诬蔑坚持华中抗战的新四军和八路军“破坏团结,破坏抗战”,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限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各部于电到1月内全部撤至黄河以北,妄图实现其沿河封锁、配合日寇消灭我军的毒辣阴谋。同时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30万大军及顾祝同所部频繁和八路军,新四军搞摩擦,削减八路军的实力。由此,皖南事变爆发。 1614-2 中条山战役后第十八集团军所引起之舆论反响(周恩来致大公报函) 民国卅年(1941)出版 纸本 7页 《大公报》渝馆总编辑王芸生撰写了一篇题为《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的社评,发表在1941年5月2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为此,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连夜疾书一信致《大公报》负责人,对社评涉及的在山西南部中条山战役中,有损八路军的言论给予澄清。由此引起的“笔墨交锋”,曾经轰动重庆城。 接到周恩来的信,《大公报》负责人张季鸾、王芸生也很重视,他们不顾重庆一边倒的舆论氛围,毅然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将此信公诸读者”的建议,于5月23日在《大公报》重庆版上全文刊登了周恩来的来信,并配发社评《读周恩来先生的信》,再次呼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周恩来的信发表以后,在国统区引起反响,起到了澄清事实、纠正谬误的作用。 1614-3 蒋训示解散新四军 及共党在海外之宣传品 民国卅年(1941)制 新湖北日报载《蒋委员长训词》2件。 新四军鄂实力及活动地带调查表 1张。 《海外呼声》二种3张(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海外华侨声援新四军,印制大量传单,寄回国内时被王东原属下查获,缴呈陈诚阅览)。 1941年1月延安印发《中共的意见》1张 一、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之谈话(毛泽东撰写,以《新中华报》记者访谈名义在延安新华社播发,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本拍品为该文章的最早刊本)。 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三、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对新华通讯社记者的谈话。 四、陈毅等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 五、延安新中华报社论:抗议无法无天之罪行。 1614-4 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王东原钞录《中共借皖南事变在海外扩大宣传择要》呈陈诚阅览 民国卅年(1941)写本 5页 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不久,蒋介石发布了《通电》和《训令》,编造谎言,污蔑新四军”扰乱战局,破坏抗日阵线,阴谋不轨”,随即宣布解散新四军,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送交军法审判。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解放区的共产党员通过各方面,尤其是海外的宣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最终使得皖南事变的真相公之于众。蒋介石则在舆论压力下公开表示:”以后再亦绝无剿共的军事”。 1614-5 周恩来致张冲函 王东原致陈诚手札 民国卅年(1941)写本 王东原致陈诚手札 1页 王云五傅斯年等委员因毛泽东董必武等七人未出席参政会临时动议案1页。 周恩来致张冲公函 9页 原定于3月1日开幕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共方面是毛泽东、王明、博古、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七人。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各民主党派希望通过这个会议来缓解一下国共矛盾,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中共方面必不可少。罗斯福私人代表居里也表示:留在重庆,专等观光国民参政会。这样就给蒋介石造成很大压力。 2月,周恩来声明在中共所提解决皖南事变12条善后办法“未得政府裁夺”以前,中共参政员“碍难出席”二届一次会议。蒋介石不同意中共12条意见。3月1日国民参政会在没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开幕。 3月2日周恩来致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张冲转交蒋介石,提出可以另提“临时12条”办法解决皖南事变。 “临时12条”仍然未被蒋介石接受。董必武、邓颖超当然也没有出席参政会议。但中共的立场和态度已博得广大群众、民主党派的同情,特别是中共的强硬不屈,更是令人敬佩。 1614-6 陈诚批示陈立夫请成立湖北防奸组织电文 民国廿九年(1941)写本18页 1614-7 郭忏向陈诚报告沙千里之职工工会活动 民国廿七年(1938)写本1页 1614-8 陈立夫致张厉生手札及抄录共党小组会议详情 民国廿七年(1938)写本 3页 1614-9 伍俶收集《新华日报》不利抗战攻击国民党言论汇订 民国廿七年(1938)写本 7页 1614-10 德安缴获中国工农红军湘赣文件 民国廿七年(1938)写本 1页 1614-11 张国焘敬告国人书 民国廿七年(1938)印制 1张 36.5 X 26.3 CM 1938年4月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名逃离延安,先到西安,后到了武汉,投奔中国国民党。4月11日,周恩来到武汉汉口与张多次协商未果之下,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了张的党籍。张国焘以中共高层领导之身,为何要离开延安?他当时的政见与中共中央有哪些根本分歧? 今以1938年5月6日《张国焘敬告国人书》全文呈现于兹,对研究、了解中国近代史有所卑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