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清代的三山五园和北京城是什么样?乾隆的元宵节日程及菜单是什么?乾隆《玉泉趵突》这首诗和颐和园的匾额楹联翻译成英文是怎样的?这一切的答案在这个展览都能看到。
12月12日,“三山五园研究成果系列展”之“时空溯园——北林三山五园学生团队研究成果展”开展仪式暨三山五园英文著作Touring the 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Landscape, Art and Life of Chinese Imperial Gardens 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功举办。
即日起,主题为“时空溯园”的三山五园研究成果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三层的历史文化名城展区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展览为朱强等高校青年学者与市规划展览馆联合举办的“城市研究成果系列展”和“三山五园研究成果展”首展,收集了北林学生团队近5年中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培养下所取得的代表成果,以生动的图纸、模型及语音讲解等形式进行展现。
英文版著作是团队8名成员与翻译专家佘莎共同对科普专著《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进行的转译。全书包含30万字,配以原创的彩色复原及现状图纸40幅、老照片及现状照片75幅、引用古今书画及图档65幅。除了正文内容,书中还穿插了9个特别策划的专题。该书现已由中国林业出版社面向全球公开发行。
今年9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地区进入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三山五园,从通俗意义上讲是指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群,包括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万寿山的颐和园(旧称清漪园),以及畅春园和圆明园;从研究意义上讲它是以五园为核心的山-林-水-田-园-村-寺-营构成的人居环境系统,也是清代紫禁城外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和水利农业重地。而这些古典园林瑰宝却在160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尽遭焚毁与破坏。如今的三山五园,已经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它的保护与建设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
“我是一名90后的北京男孩,十四岁当我第一次走进颐和园的时候,就被它深深的吸引,十六岁时第一次游圆明园,开始对三山五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风景园林专业,自此就开始了从旁观者、爱好者到研究+传播者的身份转变。”策展团队代表、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朱强表示,在大多数人眼中,三山五园或皇家园林是休闲的地方、是旅游景区;而在他看来,这些园林是天人合一的顶尖艺术品,整个地区是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系统、世界级的千年文化胜迹,是一个古代社会的缩影,是我们民族辉煌与苦难的见证者,是在研究、保护与传播上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的瑰宝。
整个展览包含“沧桑巨变”、“五园重现”、“园居日常”、“走向国际”和“继往开来”5个篇章,通过22件展品,展现了三山五园过去160年的沧桑巨变。
图/清代三山五园地区复原沙盘及《三山五园盛时图景》青绿山水鸟瞰图
图/三山五园地区古今对比(可翻开硫酸纸对比)
第一篇章 沧桑巨变
介绍了北京城与三山五园地区的整体空间格局及千年的历史演变,展示复原平面图、历史地图、时间轴等;观众可通过互动装置对比畅春园、清华北大、两山之间等五个区域的古今格局。
图/《三山五园与北京城复原全图(清咸丰时期)》及《北京颐和园八旗兵营图》
第二篇章 五园重现
以几乎消失不存的畅春园为例介绍北林学生团队开展园林遗址复原的方法及成果,包括各园的复原平面图和中英文景点名称对照,以及《三山五园盛时图景》鸟瞰图及沙盘。
图/第二篇章展示的各园复原平面图(双语)实景效果
第三篇章 园居日常
介绍三山五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活动,展示部分清帝家族树及影响,梳理皇室园居日历,详细解读乾隆帝的元宵节日程及菜单、巡游路线,重现在圆明园的办公起居场所等。
图/《圆明园的上元十二时辰》中的乾隆四十八年圆明园内元宵节流程、地点及御膳菜单
图/《乾隆帝从圆明园前往畅春园及三山路线图》
第四篇章 走向国际
展示英文书创作过程中对景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成果,选取代表性词汇,涉及园林名称、八类主题的景点名称、宗教景点、自然风物、八旗军事等,以及匾额楹联和御制诗。
图/《颐和园藕香榭(西立面)的匾额楹联双语对照》
第五篇章 继往开来
全面回顾北林学生团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取得的社会影响以及来自多方的帮助支持。介绍中英文版专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并展示专家对本书的评价。
图/中英文版三山五园专著
当我们翻开古代工匠绘制的设计图样、画师描绘的园林场景、皇帝创作的御制诗文和大臣抄录的宫廷档案,会惊讶地发现:三山五园不再是历史的片段或是空旷的遗址,也不再是单纯的园林风景,它其实是一个由皇室、臣子、农民、商人、工匠、僧侣和军人等组成的古代社会的缩影,这里面既有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演练,也有皇室的日常起居和艺术生活,还有官员的苦心经营和百姓的辛勤劳作……这里面出现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都使这个文化遗产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对三山五园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远逝的辉煌值得让更多人所了解。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三层历史文化名城展区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0号,建议通过公共交通前往,乘地铁在前门站下车)
【开展时间】2020年12月12日起,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参观方式】通过“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即可免费参观。
【语音讲解】通过“北林三山五园研究”微信公众号输入对应展品编号即可收听(二维码见下方)。
在“北林三山五园研究”微信公众号对话框输入1.1-1.4,2.1-2.7,3.1-3.5,4.1-4.2,5.1-5.2可探出语音讲解。如“1.1”,对应第一篇章的第一幅展品。
对话策展团队代表、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朱强
关于三山五园的社会生活
一开始我们只了解皇帝给园林写诗、命人作画,研究之后才知道,皇帝本身是帝王、文人,也是使用者和设计师,所有的空间都是为了国家政务的运行、水利农业和皇帝的生活而存在,皇帝自己在三山五园里面开展了繁复而隐秘的办公、居住、祭祀、观稼、游赏、节庆、阅武等活动;而在这幕后,还有太监、宫女、官员、匠役、园户、军人、僧侣等各种身份的人来为之提供服务——应该说三山五园就是古代社会的缩影,正因为如此它是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所以我们研究并复原出了乾隆皇帝4个模式的巡游路线,皇帝办公与帝后寝居的空间分布,以上元节为例介绍皇家节庆的详细日程及菜单,皇家八旗军队骑射演武的场地,以及后勤各级别官员的层级和数量,三山五园的农庄运营模式,皇家园林的财政情况等等——应该说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目前我们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
为什么要出英文版的三山五园书?
三山五园这么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18-19世纪的欧洲闻名一时,法国文豪雨果认为它是“在欧洲文明地平线上影影绰绰地呈现出来的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乾隆五十八年访华的英国使团也对它有极高的评价。
三山五园被毁了,但我们不应该遗忘它或是只停留在研究者的小圈子;相反,应该更加精心地研究好、呵护好它,不要让它再受破坏。我们希望它能持续地给人民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能够吸引外国朋友来旅游打卡甚至研究。我想,实现三山五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我们必须还要做外文版。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研究团队、中国林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四名”汇智计划对书籍出版及展览提供公益支持,并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分局对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