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秋颂】文化放大镜:千秋大“帽”险,经典帽饰知多少?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服饰礼仪制度由来已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古者,冠与服相因,故以冠名服。帽饰是穿戴在人头部的服装,古人称之为“头衣”“元服”和“首服”。

 

作为全身服饰中“最高”和“最先”的部分,“首服”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区分官与民的重要标志,也是标识统治者官位等级的必要手段,人们通过首服“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论语·冠义》

 

帽饰的出现一开始并不是为了防寒避暑,而是用来标识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所以被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这时的帽饰应该叫作“冠”和“冕”。之后,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与完备,一整套的服饰制度便逐渐形成了。

 

 

在中文语境中,与帽子相关的成语和传统习俗也十分常见。如:"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其中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此外,古代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等等。

 

继传统纹饰之后,本期文化放大镜,我们一起来放大中华千秋颂壁画上的帽子元素,揭开这些“帽子戏法”背后的文化符号。

 

 

秦始皇·冕旒

 

最初的时候,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士大夫戴的帽子叫“冠”,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官僚秩序,并非人人都能“戴帽子”,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

 

冕旒(miǎn liú),古代中国礼冠其中的一种。相传冕制起源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着服饰中,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秦始皇

 

 

这些看似“珠帘”的装饰物即为“旒”,每旒12根五彩的丝绳制作而成,其上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看着壁画中不怒自威的秦始皇,你是否十分好奇,为什么他的冠冕前面装饰了这么多“冕旒”,这样的装饰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秦始皇像

 

其实,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

  • 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qiú)冕和天子吉服的衮(gǔn)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bì)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cuì)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 按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繁重的冕冠和旒,目的是让天子正视侧听,保持威严的形象。同时,置旒可以“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必须既能洞察大体又可以包容细小的瑕疵,这就是古代帝王冠冕被赋予的文化深意。

 

 

诸葛亮·纶巾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政权更迭,外加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服饰开始有大的改革和发展,以至于没有官职的文人雅士都可以戴帽子了。

 

以往的冠帽,逐渐被文人所沿用的幅巾代替。不仅文人使用巾子,名士风流、将帅亦头着缣巾。除此之外,还有像诸葛亮所戴的纶巾及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绝巾等,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即着黄巾,因此史称“黄巾起义”。

 

诸葛亮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羽扇纶巾,即指诸葛亮。而壁画上出现的诸葛孔明先生,也正是这副为世人熟知的形象。

 

《诸葛亮像》坐床照,明·张风绘

 

纶巾是古时头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因而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三才图会·衣服·诸葛巾》

 

大坛小知识

帕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也是无冠时一种随意性的裹头。《释名·释首饰》:“绡头,绡钞也,钞发使上从也。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中华千秋颂中的孔子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即便是孔老夫子这样的大学者,也没有戴帽子的资格,只能用帕头将头发裹住。因此,他常常教育学生,要有轩冕之志,并鼓励学生奋力走上仕途。

 

 

唐太宗·乌纱

 

隋唐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帽子的象征意义逐渐淡化,民间开始流行戴帽子。官家一般头戴乌纱幞头,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基本一样,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

 

自中晚唐时,冠服制度更趋简化,连衮冕和通天冠也逐渐退出了实用的领域。到唐文宗时,常服受朝已成惯例。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赭黄金龙袍,腰带饰有十三环与垞尾,脚踩六合靴,这种从省简约的服饰就是帝王的常服。

 

唐太宗

 

 

中华千秋颂壁画上的唐太宗李世民,比起秦始皇等帝王的帽饰,似乎稍显简陋,其帽上并无珠宝点缀,仅是简单的一顶乌纱幞头作为日常的便服。

 

唐太宗画像(局部)

 

《步辇图》卷,唐·阎立本绘

 

这种幞头包头的软布,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始于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顶高起,唐以罗代缯。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发展至宋代,幞头已有多种式样,其直脚式样使得不同阶层都可戴用。

 

大坛小知识

虽然唐朝皇家的常服帽饰从简,但并不影响帝后冠冕的制作精美。唐朝是中国金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金器的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反映在帝王的冠冕上。

 

 

以晚唐帝王冠冕为例,遍布该冠的纹路属于典型的唐草纹,金冠采用的灵芝云工艺造型也是唐代所流行的,王冠整体造型吻合唐代金器炫奇斗彩、富丽浪漫、极尽奢华的时代艺术风格。冠冕为九龙环绕的圆形金冠,九条金龙的造型特点是尖嘴、身短,金冠边纹上有颗粒,皇冠整体成型以錾刻与捶揲工艺为主。

 

 

包拯·长翅帽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同时,由于帽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宋陆游《探梅》诗云:“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这种长翅乌纱帽又被称作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

 

包拯

 

 

这种长翅帽本就经过加长的设计,使得朝廷命官行动不便,多为谨慎。不过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名人,他反倒主动将自己的帽翅延长,传说最长甚至可达三尺,他就是——青天大人包拯。从中华千秋颂的壁画之上,大家看出其帽翅的特别之处了吗?

 

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包拯像

 

传说当时包拯公正廉明,而且经常向皇帝上奏本,最少每天一本,多的时候会达到两三本。这时很多大臣也害怕包拯弹劾自己,所以很多人想方设法的让包拯少上奏本。由于包拯的个子不高,而在他前面上奏的人就用身体挡住他,阻碍他上奏本。因此,运气好的时候包大人可以奏上一本,运气不好时连一本都奏不上去。

 

后来,此事传到他夫人董氏的耳中,董氏非常生气,于是便想出了把包拯的鞋底加厚加高,再把他的官帽帽翅加长,并绑上铁片的办法。如此一来,如果有人再挡着他,包拯一挥动官帽,帽翅上的铁片会瞬间打到对方的脸上去,非常疼。

 

宋朝长翅帽

 

不久后,皇帝发现包拯私改官帽,便询问原因,包拯如实回复,并得到了皇帝的特许,将其官帽加长三尺。这就是包拯的官帽要比别人长三尺的原因,其来历虽然让人哭笑不得,但也体现了包拯本人的公正廉明,处处流露着宋朝对言官的重视程度,以及君臣之间的融洽相处。

 

 

康熙·朱砂宝顶

 

清朝入主中原后,实行剃发制度,不同于前代,清朝的帽饰具有强烈的女真族特色,在传承与吸纳了汉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帽子的制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渐发展出自成一体的服饰制度。

 

康熙

 

 

中华千秋颂壁画上的康熙帝,所着服饰即为清朝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其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为金属材质,上面镂刻花纹。

 

康熙画像

 

这种官帽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嫔妃冬朝冠,清

高30厘米,冠顶直径26厘米,冠口直径16厘米

清宫旧藏

 

此外,清朝女子也可使用佩戴这种样式的帽饰。清代皇太后、皇后吉服冠,熏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皇贵妃、贵妃制同。一品命妇顶用珊瑚。其下二品命妇则顶用镂花珊瑚,三品命妇顶用蓝宝石,四品命妇顶用青金石,五品命妇顶用水晶,六品命妇顶用砗磲,七品命妇顶用素金等,大体与男品官相同。

 

大坛小知识

清代皇帝的冠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冠,且有冬夏之别。下图《康熙帝读书像》轴中,康熙帝所戴的为常服冠。

 

《康熙帝读书像》轴,清·宫廷画家绘

 

朝冠是举行庆典与祭祀活动时所佩戴的礼冠;吉服冠用于冬至、元旦、庆寿等活动时与吉服配套穿着;常服冠是在各种祭祀和庆典活动以及平时做事时所戴的冠饰;行服冠是在巡幸、狩猎、出征等活动时所戴的帽子;雨冠则是在朝会、祭祀、巡幸、狩猎、出征等一切聚集活动,遇到雨雪时罩在所戴冠饰上的帽子,另外,在祈雨的时候也会穿戴。

 

 

 

 

发展到现代,虽然帽饰已不再只为官家所服务,但其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它的魅力,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遐想,成为潮流时尚的代表。可可香奈儿用她的巧手制作出一顶顶风靡巴黎的帽饰,从而开辟出香奈儿的时尚帝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帽子的迷恋程度可谓是闻名于世,每一次亮相,她的帽子总会惊艳全场......

 

古今中外,这些精美帽饰的流行除了不约而同地反映着各地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之外,其中的制作工序更蕴含着一颗颗匠人匠心。一针一线,珠帘相接,镶龙画凤,这是古人对“首服”的无上敬意,是今人对时尚的无限延伸。而这种匠人精神,同样通过帽饰的串联,体现在中华千秋颂浮雕壁画之上。

 

在这幅长百米的历史画卷中,仍有太多细节之美,等待我们去发现、体会。通过一连几篇中华千秋颂之文化放大镜,你感受到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之美,文化之味了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哦~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观点评论

中华文化经典知识,太齐全了!(推荐收藏)

2020-7-31 14:31:59

媒体关注观点评论

西周“第一豪车”青铜轮牙马车重现

2020-8-3 15:23: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