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刚勇威猛、驱凶避邪、镇鬼禳灾、吉祥如意的象征,有关虎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传说更成为中华民族沟通人神、联系自然、祈福辟邪、生生不息的最具特色、最为长久、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虎文化也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民族审美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中国绘画领域,涌现出无数画“虎”名家,古有包鼎、李公麟,近有张善孖、刘继卣等等更是名家辈出。“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万事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虎的形象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题材。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陶养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取向。在中国画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在审视传统时,更多的是关注经过共性化的普遍意义上的审美经验,而对每一个创作主体所处的背景,对自然及生活的观察方式、方法、个性化的审美领悟对笔墨图式的创新表达更值得借鉴研究。有鉴于此,为关注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创作和个性化笔墨探索的历程,记录当代中国画名家的精品笔墨个案,以展览和结集出版的形式进行梳理、研究。特举办“寅虎迎春”——当代中国画名家笔墨品鉴展,以期为多元语境下的中国画笔墨表达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文案。
2022年为农历壬寅虎年,在全球被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不仅需要团结一致抗击疫情,也更需要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鼓舞。艺术家通过手中的画笔讴歌时代,唤起炎黄子孙虎虎生威的战斗激情,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一年之计在于春,祝愿我们的国家战胜疫情虎气冲天!也祝愿我们的艺术家在新的一年,身体生龙活虎,作品虎虎生威、事业如虎添翼!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

著名美术史论家,原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克

孙海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浙江赛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禅声十里出山来 60cmx96cm 2016年
情系三江 心念兰溪
文/孙海峰
兰溪,自古便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誉,素有“小上海”之称。几百年来,兰溪人排除干扰,躲避战乱,基本保持乡土江浙的传统格局。随着发展型社会向休闲型生活转换,今天的兰溪,借助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东风和“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的契机,将一个个沉睡百年的纯朴古村推到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大潮中,为浙江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进而“文化浙江”转换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大港古槐蔽双亭 60cmx96cm 2016年

大岚午阳庭前斜 60cm×96cm 2015年 水墨纸本
兰花,为兰溪市花,其“幽林不语,风递远馨”的品格似乎也映证了兰溪人低调抱负,不事张扬的作风。历代文人志士常常借物自喻,将兰花“孤芳自赏”,无人而芬”的品格比拟自身谦逊之姿和隐忍之态的外化。古时的兰溪人,以“兰”喻己,借河运时代的水路优势走出“空谷”,以“花中君子”的姿态,“王者之香”的气度,融入车马喧闹的繁华都市。如今的兰溪人,借锦山绿水的地理环境,朝起暮收的朴实民风,使兰溪成为金华首个获“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大美兰溪,浪漫四季”的休闲旅游文化,带动了兰溪古韵风情的浪漫呈现。三月油菜黄,四月紫荆开,五月枇杷黄,六月杨梅熟,七月新荷立,八月桂花香。兰溪可谓四季皆风情。

古林护村伴日月 60cm×96cm 2015年 水墨纸本

好戏连年唱不尽 60cmx96cm 2016年
兰溪境内三百多个建筑类型丰富,村落发育良好,水系完整有序的自然村,不仅具有“乡村”的地理风貌,更具有“乡土”的朴素内涵,从这里的风土人情便可窥见农耕社会下传统村落共同发展的脉络。
环滁皆山的八卦村,将诸葛孔明的聪慧匠心和卓越远见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较早地加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被誉为全国最美乡村马拉松赛道的“兰芝风情线”穿越层层花海,路过幢幢古宅。经松林古道,田野驿站,盎然的春意激活每一位亲历者对儿时乡村的审美记忆。兰芝风情线上的包氏世居地——上包村,水塘清澈,道路洁净,古宅幽静,宗祠恢弘,村中孝廉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兰溪人对乡土情结的恭敬之心。

兰江,作为兰溪的母亲河,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独特而丰蕴的农耕文明。千舟竟发,渔歌唱晚的兰江两岸,有兰溪才子酒醉的吟咏,有婺水佳人渐远的春梦。诸多历史遗存神奇般地完好保留: 可俯瞰兰溪城的告天台(望衢亭)典型的明式古建,递角雕梁,飞檐斗拱,三面环廊,拾阶迂回。镂空的花窗里分明映见兰溪城若隐若现的千古传奇;江南古刹慧教禅寺的钟声,仿佛回音千年前的那一场法事,因了兰溪人“幽澹脱俗”的释然和“不恋金瓶”的造化,穿梭至今;白露山的野卉在春天的宠幸下恣意开放,那是沉睡的生命苏醒成亮丽的纯色,金黄碧绿交相辉映,银装素裹传递乡音;白枣岗仰起的脊梁上扬起历史尘灰,唤醒雨中梦回,凉风吹皱了消瘦的衣袂,却没有太阳晒不暖的荒凉;一溪二街的烟火游埠,款步轻移的骨感女孩朱颜已改,钱江上游第一埠大门上的朱红对联,收藏着曾经的年少欢笑;晨曦照在女埠梳妆轩窗前,缠绵的旗袍忧伤着相思,尘封的家谱暂别了梦呓。深闺的寂寞藏着粉腮绯红的春焰,妆台上的包浆留存着三百年的体温。

岭上白云自来去 60cm×96cm 2016年 水墨纸本

龙门古镇春意闹 60cm×96cm 2015年 水墨纸本
在芝堰的时光我一直恍兮惚兮,迷茫期间,尽管古老的高墙一如既往的冷漠,但那轮洁白的月光仍然让我莫名地悸动;杨梅马涧有清凉的安详,黄大仙登真飞升的石门槛,在青山绿水间高悬于天,只可仰视无法逾越;灵羊岛上的风月刻成兰溪人永久的怀念,任凭风雨浸剥,从不曾改变清澈;中洲公园风中的弱柳令夜莺尽情歌唱,千年的时光让三江柔肠百转;依江而立的聚利塔以天空为纸,为兰溪城守候千年宁安,为兰江人抒写百年壮志。

万籁潇潇人无踪 60x96cm 水墨纸本 2016年

忘却红尘一梦幻 60x96cm 水墨纸本 2016年
春来雁回,登楼凭栏。作为后世中国画家初生奶水的《芥子园画谱》使羽扇轻摇的李渔成为兰溪人永远的精神偶像,园中的那一声叹息是否便是李渔的离愁?在太平乡登高仰天的姜德隐,成为和安寺出家的贯休后,“一剑霜空十四洲”。于兜率寺祈梦画成十六罗汉图,拂袖上南岳,登龙华道场封“禅月大师”,“满堂花醉三千客”。这些流光溢彩的人文遗产,是兰溪人梦想的屋檐,情感的花窗。也许,未来尚未到来,历史却正在悄悄地逝去。不管是出世的吟唱还是避世的祭祀,电子邮件的便捷已取代了信札墨香的情愫,时间这把刻刀会把一切慢慢地镂空,镂空,永不停顿。

文公遗迹镌百代 60cm×96cm 2015年 水墨纸本
2010年春,我与兰溪结缘,得益于兰溪才子王回兄弟的热心相邀,才有了初探兰溪的写生之行,又因为身处八卦村“看鸡鸭入舍,闻邻家呼儿”的乡土生活气息与我幼时生活于江南古镇的记忆碎片同样亲切而熟悉,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兰溪之行,每回或爬山寻踪,漫步林径;或进村探幽,隔岸问樵,久违的乡情使我对兰溪的感情日渐升温。
十年来,在每次心念兰溪的采风写生中,我积累了许多描绘兰溪山水田园,村舍街巷的作品。丁酉之秋,我和几位同门师兄在兰溪博物馆举办“山水初心”展览时,郑建明馆长便相邀举办个展。中途,又经包立辰书记极力怂恿才有了“薪火相传——姜宝林师生七人展”计划的形成。

梧桐细雨船家泊 60cm×96cm 2015年 水墨纸本

杨家堂里故事多 60cm×96cm 2015年 水墨纸本
八年来, 因为有了兰溪,有了好客尚艺的兰溪朋友,才有了我心心念念的“他乡”,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离开”。墙角中的芍药,牛腿上的雕兰,楹柱上的对联,花窗上的传奇,都成了我“来兮”的理由;寂寞的山雨梳理夕阳,呢哝的紫燕谢了春红,均成为我“来兮”的动力;蓝天白云下的温热阳光抚平青山绿水间的百年沧桑,青砖黛瓦里的斑驳故事孕育碧波清流旁的三江传奇,这都化为我“来兮·兰溪”的美丽梦境。


长亭短话抖玄机 60cm×96cm 2015年 水墨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