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马德升(B.1952) | 尺寸 | 132.5×66.5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984年作 |
估价 |
HKD 200,000-24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亚洲当代艺术 (日间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2-11-25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2秋季拍卖会(二) |
钤印:马八四 | |||
说明 | 出处 中国 香港 季丰轩画廊原藏者购自上述画廊 2010年5月30日 佳士得香港 编号1600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文字介绍 2006年《马德升》季丰美术出版社 香港 中国(图版,第96页) 已展出 2006年5月13日-6月11日「浮石世绘:马德升绘画」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香港 中国 参阅拍品资料 拍品说明 中国艺术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谈论「星星美展」,而马德升的名字又贯彻始终地与这个艺术革命运动血肉相连。1979年的中国尽管已经摆脱文革政治风波,可是美术界的机制没有马上脱胎换骨,艺术创作的自由度依旧掌握在官方机构的品味和立场。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亦是变革与进步的良机,马德升作为其中的发起者,与王克平、黄锐等二十三位年轻的创作者,在1979年9月于中央美术馆侧铁栏上策划了「星星美展」,主张艺术创作自由和力求创新的表现形式,燃起现代艺术在中国的燎原之火。从是次秋拍的五组作品可以理解马德升创作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其独有的东方美学精神。 1931年鲁迅曾发起并大力鼓吹新兴木刻运动,直到进入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年代,木刻艺术渐次沦为廉价的政治宣传工具(图1)。马德升的版画明显颠覆了社会革命的叙事性和戏剧性,转向纯粹的艺术语言,并着重灌注个人情感表达。比如《无题;及城市景观》(Lot 649)两张结构严谨的作品,如图案般重复的房子和山峦造型夸张,线条硬朗,对比分明,利用张力和律动刺激观众,以形式凌驾宣传思维,彻底反叛了政治歌颂与伪饰的内容。另外《无题;及无题》(Lot 650)重点使用黑色面块,营造浓厚的孤寂感,以窗口导向光明为喻,抒发艺术家渴求思想自由的情绪。从油画作品《无题》(Lot 527)可以看到马德升早期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语言作为形式改革的线索。他对城市的平面化处理和暧昧的透视感表达,加上荒凉的神秘气氛安排,令人联想到形而上绘画先驱奇里柯的风格(图2)。值得到注意的是艺术家没有刻意利用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的优势,反而采用了低调的灰蓝色调子,在冷色系中寻找有节制的对比,在观念上接近中国文人对淡和雅的格调追求,亦暗示艺术家有感创作的孤独和自怜的诗意。马德升在1982年开始水墨创作,发展出一系列以女体为题材的作品。《站立的裸女》(Lot 529)中的人体造型大胆直接而且高度抽象化,圆浑的双手、明显的性征、违反现实比例的粗大腿部,令画面产生仿如克莱因人体绘画(图3)的强大视觉震撼力。艺术家以小墨点轻描淡写地表达人物头部,突显身体作为人类原始感官部份的重要性,丰腴的女体更连系到生命繁衍的自然力量,呼应了中国艺术家希望释放和重生的心愿。马德升使用大片墨色渲染取代线条去交待人体形状,在黑白对比中表现出微妙的干湿浓淡变化,连接中国文人画中「墨分五色」的美学意趣,在现代艺术中展示传统「用墨」的卓越才华。中国文人传统视石为山水的缩影,通过藏石养石来陶冶性情,所以在寻求石之美的同时亦是培养个人心性的过程,由此来看马德升的石头画,我们可以明白他传承了中国特有的审美基因,以现代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东方的石头美学。《依偎》(Lot 528) 描绘四颗看似失去重心的鹅卵形石头,因为互相依靠而达到巧妙的平衡,好像四个拥有生命的个体,站在大地之上受尽风霜和历练依然迄立不倒。石头的形状彷如西方雕塑家阿尔普的作品,外表光滑和完美,石头内的笔触却充满表现主义画风的爆发力,表里不一的矛盾性,再对比背景的平静祥和,令人联想到人民在革命年代经历与克服过无比的动荡,还有艺术家本人对生命的坚忍态度。马德升画出石头的灵魂,以石喻人,以石明志。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