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潘玉良(1899-1977) | 尺寸 | 54.5×32.5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955年作 |
估价 |
HKD 1,000,000-1,50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2-11-24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2秋季拍卖会(二) |
出处 法国 私人收藏 | |||
签名:玉良钤印:总是玉关情 | |||
说明 | 拍品说明 中西文化交汇:中国裸体画的诞生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开始,即展开对人体比例结构的探索与研究,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透过对于人体的歌颂,重新意识到人本身的价值,从此奠定深厚的人体艺术审美文化。反观中国,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哲理中,艺术家往往关注于大自然与自身的交融,而未将人体视为单一个体来进行探讨。直到五四运动引进西方文化思潮,文学作品开始注重对于女子的形象塑造,并将女性解放意识融入女性人体的刻划中,而后随着刘海粟等在美术教育中引进模特儿画法,中国才开始正式出现裸体画。对于潘玉良而言,裸女作为她重要的创作题材,标志的不单是对美的追求与艺术创新,因其备受争议的出身而不见容于当时封建社会,裸体画更是带有她抒发自我、追求自由的强烈企图。 潘氏自1910年代末便接受正式的西画训练,及至1940年代,她更着力于回归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其可能性。潘氏将原属于传统水墨画的皴法线条挪用在油画。用线造型一直都是中国画重要的手段,博大精心的皴法以点、线为主,勾勒形象,表现山水、石头、衣饰等物像的肌理(图1)。而西方侧应用油彩本身厚重的质感、笔触、绘画工具如刮刀,表示肌理。潘氏融会水墨和油画,在笔法上开创了崭新的观点,创作出不规则十字交叉的油彩上色笔法。从1948年油画《自画像》(图2)背景中不规则十字交叉笔触,使原来厚重的油彩留下了疏密有致的层次,加强了空间的穿透感。1950年代前期是潘玉良艺术创作重要的分野。潘玉良逐渐减少油画创作,而将重心转移到彩墨上。艺术家逐步把独创的笔法使用在水墨创作中,结合素描的功底,用中国毛笔和彩墨在宣纸上素描。 1955年的《女人像》(Lot 16),潘氏突破性的水墨画背景处理,使中国书画皴法与西方油彩笔触找到了接轨的可能性,逐步把十字交叉的笔法,发展成浓淡不一,色墨交织的短促笔触,俨如率意的中国草书,加强了笔法的自由度和表现力。潘玉良注意到中国画以线条勾勒平面的人形,欠缺西洋油画注意光色变化呈现立体的人体体积的手法。潘氏尝试以墨的浓淡,把光线引进中国画中。《女人像》的背景中,墨色和线条密度由画中心向外推延,由淡至深,从疏到密,产生空间的深度。潘氏长短不一、交叉短促的笔触,产生了色墨交织的效果,建构空间的穿透感。这独特的背景处理打破了中国画留白的传统,为中国画引进了西画中建构空间的透视法。交叉短促的鸡蛋黄色线散落在画面中央,潘玉良通过红、黄两种对比色为水墨画加入光线的元素,营造明暗对比,建构空间的深度。 50年代欧洲艺术坛以及美国战后艺术泛起抽象空间表现等艺术理论,例如:抽象艺术女画家艾莲娜·维埃拉·席尔瓦以点、线、面、几何形状呈现空间与深度(图3)、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提出随身体动作所产生的绘画线条,而潘玉良则注入中国传统绘画元素,通过中国水墨皴法呈现空间。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此一时代之艺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以自身的文化底蕴,丰富了世界艺术发展,并提出崭新的中西文化共融而孕育出的美学。 1955年的《女人像》描绘了一个屈膝盘腿的女子,双手垂放、侧向的脸庞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在身体的复杂姿态中,可见潘玉良对于人体结构的掌握乃是建立在扎实的素描功底之上。潘氏的人像作品充分呈现线条如何驾驭画面空间,而西方肖像艺术大师莫迪利亚里则以色彩驾驭空间(图4)。线条是形象的构件,形象是心灵的表征。潘玉良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弱质女流的娇柔之美,她选择追求人体结构完美谐调,富有生机力量的美感,把西方夸张的人物造型引进中国画。潘玉良的画中女子的身体姿态都是经过刻意设计,大胆呈现宽解上衣的女性裸体,以丰润的形象展现了饱含生命力的状态,精神饱满的女子神情自若地遥望远方,可谓在富于感官性的女体描绘上,注入了内在精神层面的特质。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