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傅抱石(1904~1965) | 尺寸 | 104×60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944年作 |
估价 |
咨 询 价 |
||
成交价 | |||
专场 | 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 | 拍卖时间 |
2017-12-17 |
拍卖公司 |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
著录:1.《傅抱石精品画集——纪念傅抱石先生诞辰100周年》,第151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傅抱石全集》(第一卷),第274-275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3.《点评中国书画市场》,第16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4.《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作品集》,第291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
|||
题识:甲申长夏写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新喻傅抱石。 印文:傅、抱石大利、抱石斋、新、喻、其命维新 |
|||
说明 |
展览:1.“第三届(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 2.“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国际会展中心,2014年6月25日-7月11日。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需要缴纳的竞投保证金为人民币500万元,请您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兰亭——他和他们心中的圣地 傅抱石是严谨的美术史论家,对于魏晋六朝历史又极偏爱,所以在画中细节也严格尊重魏晋历史,在人物角色中,因魏晋时代儒学、佛教、道教的融合,所以画中三种人物角色都有表现,而器物如酒具、茶具虽然以写意几笔带过,但谨遵古制,不会像古装剧一样全靠想象。 兰亭绘画的演变与发展 1.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台北故宫收藏的元代赵原初《兰亭觞咏图》,北京故宫收藏的明代益王刻《兰亭流觞图》拓本六卷都被认为仿自李公麟。这些作品完整地再现了王羲之观鹅和四十余位文人兰亭雅集的情形,构图、画法大体相似,人物旁边还附有他们当时所作的诗句,很明显依据的是同一底本。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兰亭图》卷也是依据此底本而作,一般认为是南宋摹本,也是目前所见最早摹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潇洒隐逸、崇尚清谈之风盛行。文人高士像不仅常被绘于纸上,也常见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出土于南京西善侨南朝墓。类似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在南朝墓葬中发现有四五处之多,均属南朝王侯贵族墓,其中以南京西善桥墓砖画制作最为精细,这一题材的画像砖是魏晋文人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 傅抱石所绘《兰亭修禊图》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傅抱石曾把自己的创作题材分为四类,其中“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和“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事”构成傅抱石山水、人物创作中最精彩的部分,而历史、诗意题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傅抱石的艺术史修养。傅抱石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存形于多种题材绘画之中:茶事题材(《蕉阴煮茶图》)、纪游题材(《读碑窠石图》、《读碑图》、《渊明沽酒》、《山阴道上》)、送别题材(《渭城曲》、《虎溪三笑图》)、卜居题材(《杜甫诗意图·客至》)以及雅集题材。傅抱石关于雅集题材的画作主要以《竹林七贤》、《九老图》、《兰亭修禊图》为主。 傅抱石《兰亭雅集》图赏 今天再把历朝历代描绘兰亭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是非常多样的,但是都会有一个基本的画面主题结构:曲水流觞。王羲之和一群朋友在兰亭雅集修葺,曲水之间,酒杯随流而转,流向到此人处,他就必须作诗。所以这次雅集留下了许多诗篇,也留下了王羲之重要的《兰亭序》,成为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一件书法,被许多人所共知和追求,也发生了许多历史故事,产生很多著名画作。如唐太宗让萧翼去骗《兰亭》,把《兰亭》骗到手,阎立本便画了《萧翼赚兰亭图》。北宋人物画家李公麟也画过兰亭,南宋时期的刘松年,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文徵明,再往后一直到清代、近现代,都不断有画家去表现描绘这个题材。 对傅抱石先生而言,兰亭也一定是他心中的追求,许多的高士、文人在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雅集,放下一切世俗杂念,饮酒、赋诗唱和。据现在所知记载,傅抱石先生大约是在1942年在重庆的壬午画展,画展的序言中间就讲到他画《兰亭》,也谈到他的取法,谈到人物的取法从哪里来等等。“壬午”画展中就有兰亭雅集的题材画作,所以兰亭对傅抱石而言也是他心中所向往的一片圣土。现在看到的这张《兰亭》作品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比较早的一张作品,这张作品带有一些鸟瞰的角度,从上往下,那个时候他未必去过兰亭,但是对于文人而言,去过没去过都没有关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兰亭。参照兰亭序文中有关环境的记载,加上自己的许多想象,竹林、丛林、曲水、流觞等等都去在画面中呈现出来。这张《兰亭》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描绘了一个比较大的场景,是傅先生所画过的兰亭画作中最完整的,人物也是最多的,共有五十几个人,而高士就有四十几个,这些人物跟别的兰亭也不一样,大家都在曲水的旁边,似在饮酒赋诗之后或是之前,聚成若干,三五成群地在一起交流,一些童仆伺候他们,人物神情姿态非常丰富,总体上看,热闹的场面中有一份清幽,后面的高山用的是他所惯用的乱麻皴,非常简略的几笔就勾画了兰亭的水榭、亭阁,画面看上去非常饱满。从技法上而言,这样的章法也是不容易控制的。但对傅抱石先生来讲,举重若轻,这一组组的人物,他用丛林、远山加上曲水青松构成一个环境,人物则用带有行草书性质的游丝描写其大意,这是傅抱石先生的特点,行笔非常自由圆转的,这种手法得自于和王羲之同一时代画家顾恺之。傅先生用顾恺之的游丝描来表现王羲之这批文人参与的兰亭雅集,很有意义。这件《兰亭》的确称得上是傅抱石最为用心去画的一张特别的画作,让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兰亭”景象再次生动呈现在今人的眼前。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