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钟孺乾(b.1950) | 尺寸 | 61×61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2002年作 |
估价 |
RMB 40,000-6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中国当代书画 | 拍卖时间 |
2017-12-16 |
拍卖公司 |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7秋季拍卖会 |
说明 |
钟孺乾(Lot 1867-1869)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钟孺乾,始终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进行探索。国画启蒙老师娄世棠是潘天寿的学生。大学时直接受教于刘大为、林凡等老师,并受何海霞、周思聪等先生的分科指导。他扬弃了中国画习见的柔弱萎顿的积病,使作品在气格和力度方面相当夺人。同时得益于西方现代艺术,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吸收,但他执拗地将这些与中国文人画大写意相提并论,在他的心目中,传统与现代乃至前卫都处在同一平面。 “可以说,钟孺乾是从二十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中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在社会变革和文化意识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他很早就自觉到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拓展水墨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始终不渝地沉潜探索,朝向水墨艺术表达的深度和难度,通往属于自己观念与语言一致性的境界。”范迪安对钟孺乾的作品如此评价。 钟孺乾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艺术阶段:1986 年以前钟孺乾担任原武汉军区文化部美术创作员,加之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他的作品主要以工笔人物为主,代表作有《儿女祭》等;1989 年至 1992 年,受其在杂技团工作的夫人的影响,杂技艺术的舞台空间、动作造型的启发,再加上对水墨的个性化认识,使色彩和水墨相交融,这样来构成绘画形式。由工笔转为变形写意,代表作有《窑洞组画》、《杂技组画》等,其中尤以其杂技系列最具代表;1993 年至今,随着对“笔墨”、“迹象”等理论结构的进一步理解,钟孺乾用“迹象”置换了“笔墨”,同时转而为重彩写意。“迹象论”这一思想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变革。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