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林风眠(1900~1991) | 尺寸 | 67.5×137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HKD 10,000,000-16,00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4-11-22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4年秋季拍卖会 |
款识:林风眠 (左中) | |||
说明 |
出处 台湾 台北 耿画廊 现藏家购自上述画廊 拍品说明 绘画底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这是个人自始就强力地主张着的。 - - 林风眠 (摘自《艺术丛论》自序 1935年) 艺术美的体现,一方面源于它的匀称。 《荷塘》 (Lot 19)这件作品色感和谐,均匀之美,恰如其分地显示出林风眠绘画语言的精辟。 他将西方印象派画家在平衡光线和色彩上的讲究和技巧,与中国文人画溢出的情趣和心境,融会贯通。这就是林风眠,他告诉世界「西方艺术是以摹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于写实一方面。东方艺术,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于写意一方面……因相异而各有所长短,东西艺术之所以应沟通而调和便是这个缘故。」(摘自《东西艺术之前途》 1926年) 相对于侍女、裸女、戏剧人物、湖畔风景、禽鸟和静物等,在取题作画的过程中,林风眠较少画「莲」。回望从前的《荷塘》(图1),「莲」终究被这位画家拉进眼睑,成为主角,粉墨登场。林风眠爱花,常以静物的形态表现(图2)。在《荷塘》,林风眠不再让「莲」与湖景相伴,以注视静物的专注,绕过绿叶,将飒白鲜亮的荷花,如实展现。约70-80年代,他以对待静物的认真,画过《荷花》(图3),那里的「莲」,花瓣片片,抹上醉美人的红粉胭。《荷塘》的「莲」脸蛋雪白,闪烁成熟的剔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朝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释怀西湖和它的「莲」。望着《荷塘》的「莲」,回忆起西湖。西湖,牵动着林风眠。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位画家细心地理解,记下,并留住它的自然和个性:有青山碧水,芦苇芦雁;更有婀娜的「莲」。 《荷塘》将「莲」的静态和动态共同呈现,它的花和枝叶,飘逸荡漾,随着视觉的安排改变。这并非真实,实为幻觉一片。在真实的世界, 荷花的大小通常腼腆不与荷叶争先,叶与枝干往往色调同步。《荷塘》的花叶枝干不同真实的世界,花越过枝叶,叶枝颜色不一。如此反差,原来看似真实的世界,还多着一份视觉的理解。《荷塘》的「真实」,构筑与「线」「色」之间。 「线」是中国画独有的笔墨观。 极富生命力的构图,由一条和众多条线,搭出画的脉骨;阴阳顿挫,朗朗回荡韵律和节奏。「莲」的枝,是《荷塘》的线;条条骨脉顺着青色,衬托荷花,此起彼伏。空间的深浅由「线」与「色」装点。团团青绿荷叶,深浅不一,凹凸有致,相似精心雕琢,颇为立体。如此绘图,自印度远道而来;「中国的绘画,在佛教未输入中国以前,时没有阴影法的……」林风眠说。(摘自《中国绘画新论》1929年)朵朵白莲,菱形状态摇摆于枝叶间,画面架构不对等,分三部分;中间的荷花,发散至两边,扩张《荷塘》的空间。 林风眠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都曾画「莲」。莫奈的《睡莲湖塘》Pond witd Water Lilies(图 4), 睡莲浮在湖面, 远近有秩。《荷塘》的「白莲」情如泉涌,风光无限。白,喻空;空,喻无限。「白」,无色,不属冷暖色系任何一方。没有颜色的它,如同数字「零」,性质相近。「零」,无方向,不归正负任何一边。「零」在佛家代表着「空」﹣物物生物,万物相连,无限扩张的境界。更何况「莲」,乃佛家八吉祥之一,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纯净圣洁;「莲」,谐音「连」,寓意「连绵不绝」。林风眠绘出飒飒白莲,撒下一片想象空间。 中国画多以「线」为主,以色配线,构建不规则的图形,呈现空间 (图5)。西画则以「色」为主,以线配色,线的量度配合色彩,跃跃空间,以另一身姿态展现 。西方现代艺术虽线条众多,还是以色为主。《荷塘》平衡「线」与「色」,精炼东西艺术态度,均衡种种艺术语言,将西方的绘画技巧和东方的情怀格调巧妙搭配。《荷塘》由此而生,层层惊喜,生气盎然。林风眠爱「莲」,让它别样绽放在枝叶间。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