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三十年父亲迁坟,艺术家裸体与父亲骸骨合照引非议

 

逐冀作品视频(缩减版)

 

导读:这两天,生活在罗马湖的一位年轻艺术家因为一篇微信文章《清明节|我挖开了父亲的坟墓》,经由新浪微博大V的转发,突然走红。引起辱骂一片、大众媒体狂轰滥炸,国外媒体也在报道,各种声音层出不穷。

 

墙报同样关注到这一事件,这时采访对象逐冀不是大众媒体眼中的当事人,而是一位艺术家。我们和他聊了聊,主要讨论了一下关于事件主体到底是不是艺术作品?关于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是否妥当?是否涉嫌炒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意辱骂经受了怎样的压力?等等方面的问题。

 

无论大众怎么看,它依然可以被视为艺术事件,我们仅对此做出客观对话。

 

Q=墙报 

Z=逐冀

 

Q: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令你一夜爆红也备受非议的事件,估且称之为“事件”,是因为这一行为是否是一件作品?如果是,它究竟是行为摄影?还是行为艺术?同时也请就作品的立意和想要讨论的内容做一讨教。如果仅仅是个人情感表达,做为艺术家,希望你能解答一下,怎么理解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动机和观念?

 

Z:从始至终我都是把这个行为当作是一件作品来做的,就是因为我不想把它做成一个普普通通的迁坟仪式,我想让这个仪式升华成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往小了说是行为摄影,往大了说是行为艺术,因为关于这个仪式我准备得比较充分,关于行为摄影对于拍摄时间仓不仓促这个不重要,为了还原最真实的现场情景,我对这次拍摄的图片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包括色调上的,和以前我的其他摄影作品还是很不同的。

 

我没有想过要立意或者讨论什么,我不可能这么理性的对待这件事,那我什么也做不了了,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吧,我从小就是在中国长大,我知道我做了这件事情之后会有多少人不理解我,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有多大,我这种情感本身就是特别矛盾的,具有太多争议性,我自己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做成的这件事。只要能表达出自己想要的,什么形式对我来说不重要,所以我发出来的有影像、摄影、诗,它们各有所长。我只能谈谈这次事件的创作动机,我不想错过和我父亲唯一一次可以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并用艺术的形式保留下来。

 

我父亲过世有三十年了,临近清明,我回了一趟老家,目的就是为我的父亲换一座新坟,同时我有一点私心,我想完成自己另外一个愿望——与我父亲的尸骨拍一张合影父亲过世的时候我只三岁,是因为肝癌去世的,年仅28岁,我目前的年纪已经超过了父亲。我完全没有关于他的记忆,家里只有一张全家福和一张肖像照能够看清楚他的模样。

 

这是我们唯一全家福(右上角是我的父亲,我是左下方的小胖子)

 

父亲的肖像

 

 

Q:你的这一行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以《清明节 | 我挖开了父亲的坟墓……》为标题发文,为什么启用这样的题目?是否误导了读者?因此才有了你后来不断解释与父亲骸骨的合照--这一行为,不是为了拍照才挖的坟墓,而是因为正好家人要给去年30年的父亲迁坟,这一契机才引发你想要和父亲骸骨拍照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传播,引起关注?还是果然如大众的猜测带有“炒作”嫌疑呢?你有反思过为什么会引起这样大的风波吗?始料未及还是暗自期待?无论怎样,你“红”了,你需要这种“红”吗?你渴望“红”吗?

 

Z我本来想起的题目是《清明节|我和父亲的骸骨拍了一张照》,如果是这个题目我在想会不会更直接了,所以最后我选择委婉一点的题目,没想着炒作,只是陈述事实。我没想到很多网友会断章取义,没有看完文章与视频就妄下结论,也跟文章视频被禁有关,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也有一些网友将我其他作品翻出来和我父亲这组照片放在一起,强行捆绑发生意义引导其他网友,这种做法太过于荒唐。

 

最开始的时候我发在微信公众号里,被删后发到微博上,我没想到会传播那么远,我开始的想法是最多艺术圈内知道就可以了,因为艺术家们的思维更加开放。但是对大众来说,传统观念上的冲击比我预想的还要大。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是错的,人都有虚荣心,猪也喜欢吃,只是能不能承载的了。我这几天就被各种轰炸,各种报社媒体的记者,网友的各种@评论私信,所有身边的人都知道了,其实我是承受不了的。

 

父亲最开始是土坟,后来96年换的这个坟,已经24年了,风化的非常厉害,外表所有的地方都已经开裂了,如果是夏天,会有很多树从坟中钻出,将坟墓挤的裂开。

 

根据传统习俗若要拆坟,必须是至亲动第一锤子(我敲掉了坟墓的帽子)

 

打开坟墓之后我发现里面全是泥土,早把棺木压在底下,茂盛的树根在泥土里缠绕

 

 

Q:就这一行为而言,令大众不适、引发诸多反感的主要点在于“挖祖坟”,以及裸体与父亲骸骨合照,这两个行为动作上。前者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禁忌的,后者被普遍认为不尊重死者、亲人,以及为什么裸体?到底是挑战禁忌、伦理道德?还是哗众取宠?你对待引发普通大众这么激烈的情绪,意外吗?

 

Z:迁坟非常正常也很传统,主要还是与我父亲的骸骨合影引起比较多的争议,关于合影我不觉得是不尊敬,恰恰相反我觉得是给我父亲最大的一次致敬。我褪去所有的虚伪,放下所有的身心,赤身裸体的蜷在父亲的身边,阳光洒在我们两个人的身上,春风在我们身边流动,一切都回归平静、安详。这就是当时的情景。什么哗众取宠、挑战伦理都不是目的。对于大众的情绪不意外,只是对于曝光率有点意外。

 

因为树根的原因,挖了很久才挖到棺木,棺材木早已经腐朽了

 

 

拿掉棺材板,下面有很多石灰,是用来防潮的,我父亲的头骨露出来了,但是已经被压碎了,衣服却是完好无损

 

 

将骸骨捡入新的木棺,在一边的母亲和姐姐都已经泣不成声

 

 

Q:据了解,做为艺术家,你的摄影和行为,都非常粗暴与直接,却隐藏着内部的“柔情史”。仍就这一行为而言,依然是一个私人情感诉求。原本是寻找与在生命中长期缺席的父亲(已经逝去的生命)进行一次亲密接触,获得某种慰藉,而这一行为通过微信、微博,无意间经由大V转发进入普通大众视野引起轩然大波,随即而来的是大众媒体狂轰滥炸,完全毁掉你做这一行为而带来的平静。在这48小时内,你扛得住这样的压力吗?经由这一事件,你真正思考的是什么?会激发你更多的戾气?还是带给你更多勇气?

 

Z:其实这两天,我的状态都是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没有办法去回应很多质疑与肯定,本来自己手上还有很多事在做,全部都放下了,在处理这些事情。如果每天都是这样的话,那我肯定会崩溃的,我什么都干不了了,这件事给我的真正思考就是真诚的对待自己和作品不会有错。激发我更多的应当是勇气吧,这两天风波过后,选择继续做作品,保持目前创作的状态。

 

父亲的下颚骨

 

全部完成,要准备放入新坟,我一直在酝酿着怎么跟家人说拍照的事

 

我偷偷跟山人说了这个愿望,他表示理解,我也很震惊他能答应,我让山人将新棺抱到隐蔽处,将骸骨重新摆放。

只有十分钟时间能拍摄,我让山人十分钟后过来,我脱去了衣服,让林珊帮我拍照我和父亲躺在一起,生与死,骨与肉,父与子,这时候阳光洒在我和父亲的身上,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奇妙感受,有种说法叫莫名的超脱感,世界是平静的,我的脑海里是空白的,时间是静止的。

 

Q:生死”是你创作中很重要的主题,这一行为也在同样的范围内。为什么会这么看重这个主题?还有哪些作品是探讨生死的?这一事件会改变你对“生死”的看法吗?有人认为这种表达过于低级或不够高级,你对这样的解读怎么看?

 

Z:因为生死,是在我最近的一段时间当中,是一直在面对的事情,孩子的出生,爷爷的过世,父亲的迁坟,都是对我人生造成最大影响的事情,我不可能回避。还有很多摄影作品比如孩子即将出生时的恐慌所拍的《觉醒》,《侧切》的个人项目也是表达生命死亡之前的情感纠缠,包括前几天的行为表演《时间的绳索》都是对死亡与情感的探讨。

 

 

一张肖像照、一张全家福、一堆骸骨是父亲全部的生命痕迹,我只能从他的亲友那里获得关于他生平的只言片语,模糊的形象逐渐建立在我的心中,时间让他的骸骨变得枯黄碎裂,我盯着照片中却依然28岁的脸庞看见了自己,看见了生命的可贵,或许我们只有零距离的接触死亡才能真正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最后用一篇自己写的短诗结束今天的文章——

 

 

《墓碑》

 

请刺下墓志铭

在我的胸膛

只因为

你在这里埋葬

而我是跪着的

永远的

用我这副干瘪的肉体

充斥着你的墓碑

哀悼着 沉痛着

风化着 腐朽着

直到溶入这混沌的泥土里——

再次与你相遇

 

谨以此文悼念我的父亲

2019年4月5日于北京罗马湖  逐冀

 

 

Q: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读者给予你很多理解和支持,甚至有人看你的图文被深深触动、看哭。你在乎大众读者的反应吗?对于那些谩骂?以及对于这些理解?打击和压力多一些,还是反而因此更坚定了?

 

Z:不在乎是不可能的,选择性的去看一些吧,一些真诚的看完我文章和视频的人的评论我会看,而只会无脑乱喷,被引导后胡说八道的这些就不会去理会了。应当是变得更加坚定了吧,我问心无愧。

 

 

Q:你非科班出身,简单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接触到艺术,并走上艺术之路的?坚持做艺术家的理想和信念支撑是什么?你目前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怎样的?都参加过哪些展览和活动?会继续坚持艺术创作之路吗?未来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Z其实我间接受到父亲影响,从小就经常听说我父亲画画很好,我觉得是不是我也有这个遗传。一直有这样一颗艺术的种子埋藏在心里,所以从高中开始学习绘画、做艺术一直到现在都在坚持吧。北京的生活其实越来越窘迫,现在经济压力很大,赚钱是最重要的任务。之前有参加过平遥摄影节,上海喜马拉雅的《没展》,也有一些个人项目,如《侧切》、《给罗马湖做手术》,北京UNIQUESPACE艺术空间的《时间的绳索》行为表演,本周日也会有个展览在我们罗马湖第十艺术区《人类一败涂地》。肯定会继续坚持创作,未来的方向应当偏行为和影像多一些吧。

 

 

逐冀微博

 

 

我们摘取了一些微博、微信文章评论,有理解的,有批评的,供读者阅读。一些恶意辱骂的,原谅我们没有选取。

 

 

我像雪花飘下来:哗众取宠,毫无意义。

 

小乌贼: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就是人们都在做着“伤风败俗”丑事却自认为是“与众不同”!一味的赶潮流,标新立异,其实早已惨不忍睹。个人觉得抱残守缺真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儒家精神

 

零〇柒:艺术家的门槛是有多低,干点沙雕干的事儿就能称为艺术家了吗!

 

遇冷:我不太理解这种行为,但我尊重一下他吧……

 

九九:主要问题是照片拍得太次了。

 

小洋葱头公主:叫人恶心的都不是艺术!

 

................................................................

 

Cognition范畴原型cup:肯定会有各种评论,但是我看完哭到不能自已。

 

西瓜一个勺:我没有悲伤,只是眼泪不停地掉。他用了几秒钟来回忆大概的三十年那个数字,我也一样。我在说父亲去世的年份的时候,也要那样停顿。我们这边的坟墓都挖得很深,特别深,我记得往那里看的感受,太深了吧。然后村里的人让我们喊爸的魂出来。我和我姐就大声喊,生怕没有把爸喊出来。

 

正脚碰小枪:上一年祖父去世的时候相比好几年前的祖母去世时情绪也是控制了许多,也许我对死亡出现一个淡然的看法,或者当时我攥紧了拳头憋住了眼泪。真的是敬佩作者看待生与死的高度,乍一看似乎出乎意料但是却是一种温情。

 

面前一头啥猪: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你,我的记忆里已经没有你,但此刻我能感受到你,父与子,生与死,枯骨与至亲,我能感受到父亲和我晒着同样的太阳,血肉之情让我们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生死,和你在一起。

 

尖峰视界:照片是迁坟时拍的,可以理解,童年丧父的摄影师完全可以像儿时那样没有负担的赤身躺在父亲身边。很喜欢这个作品,它触碰到了我内心的某个地方。

 

鲁晨:地狱门口说“想你”。

 

姜懿安:我想,这才是告别的意喻。继承了模样,也继承了角色,沉默、相视、对立、繁衍生息。

 

3Mikazuki:当孩子望向父亲的那一刻,一种视觉上的联系突然建立起来了。

 

小悦悦:其实我觉得根本没有问题

 

云和山的彼端: 作为一种行为艺术,这个项目没有文中诟病的那样恶心。父亲的骸骨和儿子的活体,主题明确,表达清晰。父与子,生与死,人与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时间,生命,万物生长,万物成灰。哪一点没表现出来?赤条条来,化成灰去。轮回,传承,生生不息,向死而生。

 

漾: 事实是:他是在给他父亲迁坟的过程中让他妻子花了10分钟给他和他父亲拍的。不是为了拍照挖出了父亲的遗骸。不要断章取义。

 

观星海:我不觉得他有错,他有表达的自由,以他的方式。这篇文章的观点太狭隘了,竟然发表在"大家"上

 

Singy:满篇都是对动机的臆测而无切实的依据,又是如何得出“司原逐冀并不尊重无言的死者的事实”这样的结论呢?

如果艺术都不能突破禁忌,那么作者对自由一词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王卓涵:我觉得这组图片很好的体现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啊,很有感染力

 

Helen:我觉得还好。他说了是迁坟,而且得到家人和山人同意。那我理解就是对他人无害的私人行为。至于作者说不尊重死者,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太自我代入了,我还觉得他爹愿意和他合影呢。那毕竟不是一个陌生人的骸骨。说审美问题,不论好坏高低,我觉得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大家有表达的自由。反正我不会拍也不想拍,但我不想批判拍的人。我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了在各种边缘疯狂试探的人,带来多元的观点。而不是思想统一行为整齐的道德卫兵。

 

Truthseeker:2019年了,居然还有自称艺术评论人说这样的话

 

圣禾:但我觉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多元化,不是吗?这位暂且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已经说,自己事先取得了亲友的同意和理解,那就没必要再用大众的价值观去批评他了吧。艺术只有先出现才能评判好不好,在中国贫瘠的艺术市场里,需要的是维护种子的发芽,然后再去修剪,而不是在还没出土前就过早扼杀。

 

 

 

逐冀,艺术家   1988年生于安徽,目前工作与生活在北京

 

 

文中图片及相关作品文字均由艺术家提供


 

 

人已赞赏
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艺术家签名中的学问

2019-4-10 18:23:45

媒体关注艺术与生活艺术教育

艺术中关村2019年写生活动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启动

2019-4-11 22:29: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