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育 方向何在

看着老友崔苓老师在安徽师大幼教集团所实施儿童美育课程的100多幅作业、孩子表现的现场图片。感慨中,和崔苓老师对我国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如下的讨论。

第一,在人工智能逐渐覆盖社会方方面面时,美术教师必须思考:艺术活动(艺术表现)中到底哪些东西是人在日后发展中所需要的?哪些是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所替代不了的?

 

论点:孩子们那些看上去 “幼稚”的表达,是社会发展再过三十年后也没法替代的人之不断探寻、发现、自发创造的本性。因为,这些看似“幼稚”表达当中蕴含的是不断释放出的儿童们的精神哲学。

第二,儿童的视觉感知、独立造物、自己动手创造的生命生长基因,是他们逐渐适应这个陌生世界的本源能力,是其依靠自己个体的视觉思维引起的感觉整体行为。他们用小手把自己感觉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解、呈现出来的时候,成人需要做的是特别地保护和亲和性启发,而不是去教什么。特别是其造“形”的表现过程,特别那些被成人世界看上去很不屑一顾的、被成人称之为“乱七八糟”的在儿童期留下的任何痕迹,是这个世界上人的最为可贵的创发思绪(思想)的凝聚。这些痕迹(作品)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心理、生理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其独立思想不断生发的“代表作”。

第三,教与不教,给孩子什么,是每个家长和诸多美术教师持久的“心头焦虑”。崔苓老师在安徽师大幼教集团所持续实施的美育课程,涉及的孩子们是来自安徽省芜湖市内各个阶层,是典型的普及性美育,是带有辐射影响力的学前儿童美育系列工程。

论点:3岁、6岁以及13岁,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身体肌能不断发达的三个重要阶段。儿童期的美育活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让孩子们掌握成人世界已经成熟的、流传下来的美术学科技能,而是儿童身心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思维方法。唯有充分保护孩童期自由涂鸦的基础上,逐渐感受、尝试、体验的涂鸦游戏、造形游戏、创想游戏、感悟游戏,并对宏大视觉文化主题形成自我反思的过程性理解和心灵的升华,才是孩童在13周岁以下需要得到的养分。

孩子们自主探究是其感悟生活世界、辨识材料、运用材料、个性发展、持续调节心理成长之路径。

概念辨析:何为儿童美术

儿童美术,是基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肌体生长,由生命本体感知外部世界的、具有艺术本原性质的自发性个体表达活动。儿童艺术多种多样,但是,如儿童音乐、儿童舞蹈、儿童文学、儿童戏剧等均是与儿童美术不同。前四者属于成年人为了儿童成长服务的教育内容和学术研究,其行为主体是成人。唯有儿童美术是源自儿童生长本体的原发性生命活动,其行为主体是儿童自己。而且,儿童自发的、原生的美术活动样态、痕迹带有强烈的艺术性质。

落实儿童美育必须回到“人”本身,回到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标,而不是将儿童美术活动停留在低水平成人美术技术层面的灌输、摹仿。儿童美术教育的实施,需要由先认识、思考、推论、评析以及深度研究儿童的生命体自出生初始到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生理发展过程,才能再思考“教育”的问题,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教”,并非是由成人美术学科的知识讲授、技巧传递、技能灌输、摹仿,安排儿童朝着成人美术的方向、路径去行进。

孩子创作的艺术作品

案例:放飞梦想 让孩子真实地表达

央视2018“星光大道”总决赛,著名舞蹈演员玉米提的一席话带来了启示。他说:“为什么我们的舞蹈教育在教儿童舞蹈的时候,太早的给孩子‘把杆’、给孩子‘软开度’,给孩子舞蹈的技能技巧呢?太早让孩子进入到舞蹈艰苦训练的一面,这样会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舞蹈。”当玉米提在辅导孩子表演之前说:“孩子,你喜欢舞蹈吗?(孩子:喜欢)此刻你心里不要想什么舞蹈的技能技巧,只要想‘放飞’。就想‘放飞梦想’,这就好了。”

同理,儿童期的美术活动也是这样。此案例恰好解析了在儿童期的美术活动中,为何不能太早地给孩子们成人美术的学科技能与知识,特别不能给孩子们成人的范画,这是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目标和评价要求中的明确规定,但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中,在小学的美术课程中,我们所看到的现实非常残酷。

儿童的美术教育中,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学科术语、要求等,都需要放在如何落实育人目标的后几位。第一位就是要求教师(成人)真正尊重儿童,要俯身倾听儿童的心声。

正如崔苓老师所言:“我没有把六岁的孩子从‘技术’上拔高,而是尽力挖掘宝贵的六岁时的、个人化的、内在的自己, 再用构成的艺术方式呈现于儿童的环境(幼儿园)中,让儿童做自己环境(幼儿园)的主人,而不是让成人画一些假儿童画。”

这样的活动非常重要,必须持续给孩子们个人亲身体验。教师的责任是提供给他们活动平台。

思考与追问:未来的发展与希望

当下在全国范围,满目所看到的儿童美术作业究竟有多少是孩子们真实的心灵表达?有多少是真正属于孩子的儿童画?没有自我、没有原创的儿童美术作业,那些自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以模仿成人表现为目的的儿童美术教学成果,都是虚幻的美术教育“繁荣假象”。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美术知识、技能要不要给孩子们?回答是:要给,但给的过程、给的方式、方法都要转化为儿童可以接受的心灵对话。这是成人精心安排孩子们和艺术不断相遇中的一次次感悟、体验、表达。这个相遇,是童心与童心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相识,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美术教师只有全身心地在基于儿童生命本体语境的美育工程中持续研究儿童,真正以人的发展为本,深入思考与实践,方可以将“塑造美好心灵”的美育目标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得以具体落实。

人已赞赏
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如果梵高活到现在,会画出什么样的作品?

2019-3-20 21:04:55

艺术教育观点评论

照相写实油画怎么画出来的

2019-3-21 22:12:3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