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 | 艺术与人生的自由之境

在艺术史上,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已经被人们遗忘,或者从未被大众所关注过。乔治·莫兰迪便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莫兰迪的生平介绍并不多,仅有的一些介绍也可用“乏味”来形容。一生都定居在故乡
意大利波洛尼亚。为了观看古迹与美术展览,旅行也只到过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意大利城市,仅有一两次离开意大利到瑞士观看画展。这位终生未婚的画家,一直与家人住在一起,父母过世后,由三个未婚的妹妹料理起居,过着如隐士般的生活。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其生活方式可谓十分的规律和低调,甚至显得有点冷清。但这样的生活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事业,终其一生。

 


莫兰迪作品

 

在大多数人看来,莫兰迪的画与他的生活一样,显得相当简单、无趣。我记得曾经有位学画的人跟我说,她认为莫兰迪的画就像是初学画的考生画失败的静物练习稿。当时我很惊讶于这句话出自一个专业美术院校学习绘画的高年级学生之口。对于她的这种理解,我个人觉得,是来自她对莫兰迪绘画的表面肤浅的认识,在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毫无生气的静物。但莫兰迪的静物可不是这样,这些造型看似简单的瓶瓶罐罐,其实是画家放弃了复杂结构,把精力主要放在对色彩的研究上而有意为之的。这种把物体的“形”做了提炼,去其繁复,留其精华的方式体现了莫兰迪趋于“极简主义”的美学原则及其创作选择。这种选择,使他在画面上更自如地表现物体而又不被物体的形所牵制,并通过色彩本身的微妙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内敛,含蓄的画面,自然而流畅的笔触,令这位西方画家的画呈现出一种东方的韵味。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以感情驾驭笔墨,以笔墨抒发感情”在莫兰迪这些由瓶罐组合而成的画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莫兰迪的绘画哲学与东方人的绘画哲学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


莫兰迪的画面以灰色调著称。灰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颜色,也被许多人称之为最漂亮的颜色。我们眼睛看到这种通过几种颜色按比例调和而成的颜色时,眼球锥体细胞各部分都处于工作中,没有哪个细胞过于忙碌或是悠闲,所以能够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在生理上觉得非常舒服。这也是为什么莫兰迪的画总给人一种稳定而宁静的感觉。而他画面中哪些看似简单的灰色从来都不简单,很难说出它们到底是用那些颜色调和而成,也很难给这些不同的灰色以准确的命名。可以说,他是真正难以超越的色彩大师。

 


莫兰迪作品

 

在他的有些作品中,紫灰色调这种极难处理好的色调被处理得如此恰当。由于紫色本身所带来的神秘感,这种色调赋予画面一种非常神秘的氛围。由于莫兰迪画面中颜色的彩度并不高,这种神秘的氛围显得很自然,很克制,一点也不矫揉造作。他的画从不会给观众以直接的冲击力,更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作画者过于主观的情感。可以说,作品给了观众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使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观众可以释放出自我的意识,更个人化地去理解他的作品。


从这一点来看,莫兰迪绝对称得上“形而上”画派中最优秀的画家之。他的画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思考。画面中没有历史背景,没有人物,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正是这样的画,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意义,都能给有心的观者带来启发,因为任何时候,人类都在不停地探索并思考那些隐藏着的精神世界,这种探索和思考不会因时间的不同和我们所处世界的不同而停止。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现代人对所处的世界越来越感到困惑,这时,便更加渴望从精神的层面去找寻答案。

 


莫兰迪作品

 

每一次看莫兰迪的画,心灵都能得到安抚。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画家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单纯。正如画家自己所说:“真诚与单纯性,过去的大师不断地自现实汲取灵感,而也正是这种现实造成了他们作品中深刻的诗一般的迷人之处。”莫兰迪的模特来自现实中的静物,即那些最不起眼的普通瓶罐、普通风景。这些被人们习以为常并忽略的东西,在莫兰迪的画中被赋予了形而上的诗意的特质,也透露出他的生活态度。曾有艺术评论家对莫兰迪的绘画作了精准的评价:“他以信仰者之眼来观看,而这些隐藏在我们眼睛看来因其没有动静而如死般之事物的骨骸,在那最令人安慰的外貌下显示给他——永恒的外观。如此,他兼有了欧洲艺术真正深刻的最后潮流的纯净抒情感:平凡事物的形而上精神。这些事物由于习惯,我们看来极为普通,即使我们有解读现象之神秘的灵巧,我们还是经常以普通人的视而不见的眼睛来看。”


这种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由琐碎事件引发深刻思考的方式,让人联想到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这位同样终生未婚,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导演,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由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琐碎事件构成故事,在平凡故事的背后,小津安二郎用他那敏锐的视角来观察周围那些被人们所忽略的事物。他用自己的电影语言来展现当时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家庭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物质的发达满足不了人们精神的缺失,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从他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那种直接的批判性的表达,而是与莫兰迪一样,其表达方式显得十分的客观和克制,我们只有耐心地观看,从细节中领悟到他们所要表达的对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莫兰迪作品

 

小津安二郎对自己的电影画面要求非常严格,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处理其作品中的每一个镜头和场景,如同莫兰迪看重其画面中色彩的微妙变化一样。小津安二郎对电影中人物的布局十分的考究。通常,当同一画面中出现两个以上人物时,这些人物都采用同一姿态,朝向同一个方向。尤其是坐在榻榻米上的人物,甚至连他们身体前倾的角度都几乎相同。这是由于小津安二郎厌恶那种相互对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愿意让人们和谐相处,因此也就更喜欢这种拟态式的人物布局。这种趋于和谐与静态的布局,使得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如同莫兰迪的绘画一样,给人以一种宁静之感。小津安二郎认为,画面中如果出现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大幅度的动作,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而他为了让这些没有夸张的肢体表现,近似于“静止”的人物传达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他们的每一个脸部表情甚至手指上的瞬间动作都要加以细致入微的刻画,这也让人联想到莫兰迪那些简约的静物中呈现出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及其精神内涵。


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与莫兰迪的
绘画进行比较,目的是让我们在观赏和理解莫兰迪的绘画时多一个参照。比如,电影虽然也是视觉艺术,但与绘画不一样的是,它在视觉中加入了声音(音乐与音效),语言(台词或旁白)和时间(一个个镜头的组接与延续),这无疑丰富和加强了视觉(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对视觉起辅助性表现的手段,在很多导演那里是要用足用够的。然而,小津安二郎却有意弱化、简化这些手段,宁肯让自己的影像变得单纯甚至单调。但是不是这样就减弱了影像表现的丰富性和冲击力呢?只要看过他的电影的人,其观影感受以及随之而得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恰恰是这种单纯。宁静的画面,少之又少的镜头移动,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绵长的如暗流般涌动的力量。尤其在观影结束之后,这种力量还潜伏在我们的体内,作用于我们的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这样的“余味”是我们在观看那些喧闹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影片后所不能获得的。

 


莫兰迪作品

 

纵观莫兰迪一生的作品,可以看出画家并非一步就抵达了这种于简单中蕴藏丰富的艺术境界,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发现自我,并最终找到自己的最佳表达方式的心路历程。我们看到,在他十几岁的素描写生中,画面与线条都还显得拘谨,流露出作者内向、腼腆而又极端认真的性格。也许是为了克服自己的这一“弱点”,画家在进入青年时代之后,也追随潮流,尝试过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然而正是这一尝试,让生性敏感的画家发现自己其实更适合另外的一条艺术道路。“弱点”或许可转变为“强项”。他开始去繁就简,“老老实实”不动声色且持之以恒地画起了一系列静物。这当中也不难看出塞尚的影响与痕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借用静物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并非静止的,而是继续在变化着,一次一次抵达至高的境界。他早期的画面颜料厚重,色调偏暗,显示出画家此时尚处于不确定的自我怀疑的阶段。而到了晚年,画面上的颜料开始变薄,隐约透出画布本身的纹理,以及由颜料带出的轻松而通透的笔触。这种随意与自信,表明画家已进入到一个十分自由的状态。


自由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同时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莫兰迪能够终其一生反复描画那些静止不动的瓶瓶罐罐,这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是一种束缚。但实际上,画家摒弃了一切杂念,以及来自外界的杂音的干扰,在单一的描画对象中,找到了吻合于自己天性的语言(灰调的色彩以及宁静而抽象的构图),进入到艺术与人生的自由之境。所以,一位作家不无嫉妒地对莫兰迪说:“你很幸运,可以一辈子都画这些瓶瓶罐罐。”

人已赞赏
展览展讯艺术与生活艺术教育

他用252幅画创造人间幻乐园,叫人想起丰子恺

2019-3-6 20:45:08

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艺术教育

长达70米!挂在金色大厅!一幅耗费5年、1800个小时创作而成的国画!

2019-3-6 21:10: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