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品信息
作者 |
傅抱石(1904-1965)
|
尺寸 |
113×66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945年作 |
估价 |
咨 询 价
|
成交价 |
|
专场 |
千秋名韵—孔祥熙家族旧藏傅抱石《琵琶行》 |
拍卖时间 |
2017-11-28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7年秋季拍卖会 |
|
著录:叶宗镐编,《傅抱石年谱(增订本)》,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44页。 |
|
题识:乙酉(1945年)惊蛰前二日蜀中写,傅抱石。 钤印: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踪迹大化 |
说明 |
来源: 孔祥熙家族旧藏 香港佳士得,中国近现代画,2010年11月30日,编号2640。
千秋名韵—孔祥熙家族旧藏傅抱石《琵琶行》 现代中国绘画的先驱傅抱石不仅是国画大师,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经常以古诗古韵入画。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极深,文学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体现在他的画中,随手拈来即成佳品。傅抱石擅长根据古人的诗立意,或从中汲取灵感,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无须题诗而诗意盎然。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秋,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因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朝廷的权贵,在唐朝藩镇势力刺杀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事件中蒙冤,继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极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演奏的哀婉之音和她的凄凉身世,联想到诗人仕途上的迷茫和绝望,继而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琵琶女的音乐与诗人的遭遇相互映衬,瑟瑟秋日更增添了一丝凄凉。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琵琶行》的构图极其缜密,对角呼应,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周围黯淡的月光更显悲怆。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艺术家高超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巧运用。《琵琶行》突破了中国绘画的传统概念,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保持了文化重要性的同时也做到了创新。这是他常画的题材,1944年的作品现藏南京博物院,此1945年的作品亦更趋成熟。傅抱石以朴素沉着、平实无华的技巧表达了画家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生动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微妙,实为藏家不容错过的经典佳作。 傅抱石《琵琶行》为孔祥熙家族旧藏。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号子渊,生于山西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的第75世孙。孔公致力推动教育,1910年代自美国欧柏林学院及耶鲁大学学成归国后,于家乡山西太谷县办学,培育英才,冀以教育强国。但其最初的从教生涯因清末政治动荡而终结。而后从政,旅居日本期间与“宋氏三姊妹”之长姊宋蔼龄(1889-1973)相识,并于1914年成婚。其后与孙中山、蒋介石成为“连襟”。 孔祥熙亦以经商见长,成立祥记公司,从事煤油进口与天然资源贸易,其后于民国政府屡居要职,历任实业部长(1928-1931)、财政部长(1933-1944年)、中央银行总裁(1933-1945)和行政院长(1939-1945)。他推行多项重要经济改革,在中央银行总裁任内,更着力为中国现代金融及工业体制发展奠定基础。 孔氏夫妇学养深厚,眼光独到。1947年,孔公移居美国,这些珍藏后为孔氏家族传承。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