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平:绘画需要直指本心

艺术家祁海平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油画系主任、造型艺术学院院长。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

行草万象

230cm×100cm×8

布面丙烯

2015

祁海平:绘画需要直指本心

采访_胡少杰

漫艺术 =M:了解您长期的作品脉络的人会发现,其实您并非是一位“典型”的抽象艺术家。从 20 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您的作品逐渐放弃具体的叙事性图像,但是这个变化背后的方法论并不来自抽象艺术的学理逻辑?

祁海平 =Q: 康定斯基偶然从一幅放倒的画发现了抽象之美,进而才产生抽象艺术的理论。画家的某种转变往往产生于感觉的触发,我不知道多少画家开始是从学理出发来画画的?我的转变的确不是源于某种理论,而是一种内心需要,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当然转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抽象艺术学理的研究。

我业余学画就喜欢书法和写意国画,深受写心畅神的画论的影响。1978年上大学以后才真正接触油画,当时对油画不熟练,画得很拘谨,心里一直神往大写意的画风,但找不到与自我心性契合的方式,那个时代印象派刚刚解禁,根本没有想过将来会搞抽象艺术。1987年我们几个业余爱好书法的同学搞了两次现代书法展,把宣纸铺在地上写很大的字,那种畅快的书写状态和鲜明的黑白意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后来我的油画发生变化的契机。1989年至1991 年我在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学习,结业创作时画了一组音乐题材的作品,实际上只为当时的油画研究找一个载体,没想到后来也成为抽象转变的开端。

学习结束以后,我强烈意识到个性的重要性,追求鲜明的效果。我把现代书法的感受融入油画创作中,我用水墨来画创作稿,宣纸的偶然性和不可控带来更多视觉的想象。当时接触了现代音乐,深受震撼,也是形成大块黑色画面的原因。随着认识的深化,我体会到形式的意味和语言的独立,逐渐从具象中脱离出来转变到抽象。表面上看我是在发展变化,实际是一步一步回归自己的内心。中国人很爱讲正宗,例如什么才是正宗的油画?什么才是正宗的抽象?我过去为了解什么是正宗的油画去研究大师技法,参加法国专家技法班学习,现在反而想消解油画感,用丙烯或综合材料来创作。我们一般所说的抽象只是非具象的统称,其实每个画家的想法都是非常具体的,甚至有些抽象画家称自己是具象画家。我不太在意名称,叫抽象或者叫“意象”都无所谓。曾经有个访谈问我,如果换一个词,会用什么词来代替抽象这个词?我说是“心象”。

天地氤氲·夜

24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0

天地氤氲2010.No.1

60cm×50cm

布面丙烯

2010

M: 具象痕迹在您之后很长时间的创作中时有出现,比如《黑白交响》系列,您本身也具备扎实的具象造型技术,那么您在创作中怎么处理您具象经验和抽象表达之间的关系?

Q: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写实基础训练出来的,而且在深入描绘对象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以至于我从写实转变到抽象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随着我对音乐题材的深入了解,我将形象的细节模糊化,强调笔触的表现力和材质的厚重感,使之融入整体旋律的氛围中,表达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组作品是一个过渡的阶段,转变为抽象以后,有机构和画廊收藏还陆续画过一些,毕竟理解抽象的人还是少数。早期这些画消解细节,注重团块的构成,追求材料的厚重感。后来则精细与粗放对比 , 类似泼墨山水,时而云烟混沌,时而出现山石树木,是一种具象和抽象交互转换的状态。

天地氤氲2014

240cm×100cm

布上丙烯

2014

M: 您提到书法和音乐对您作品的重要启示和影响,而西方抽象所注重的是形式构成和心理逻辑。两种不同的路径,最终都指向的是一种抽象的结果。那么面对西方经过近百年发展,语言成熟,学理严密的强势的“抽象”,您觉得您的“抽象”最大优势是什么?

Q: 书法和音乐的只是感性的领悟和启示,实际上那段时间我对形式构成和抽象理论,以及西方抽象艺术家的发展个案都有很多关注,专门读了一些书,也做过很多语言实验。我感到过去学习的传统油画更多是描摹自然规律,而绘画自身的形式规律还需要补课。只是我一般很少去谈背后所做的功课,就像我们在谈油画创作时不会去说在解剖学下了多少功夫一样。戈尔基说“前二十年的艺术就可以作为我的传统”,而我们学画几乎从苏派追溯文艺复兴,又回到19世纪,再到现代主义、当代艺术,加上各种外部环境的限制,要经历多少困惑,扔掉多少包袱才走到今天,想来实属不易。西方抽象艺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以至于令后人望而却步。其实绘画发展到今天,哪一种样式没有人做过呢?所以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既然选择绘画,就不要奢望一起手就是前无古人的。选择什么表达方式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同时我认为要从自己的素养和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当下的认识和感受,走出自己的路来。我在了解西方抽象艺术发展逻辑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学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

空间书写

400cm×50cm×12

布面丙烯

2016

M: 书法和音乐各有其章法和秩序,那么转换到抽象绘画上,在看似自由、挥洒、一气呵成的画面之下,除了感性和情绪之外,怎么规控画面的秩序和视觉逻辑?一幅作品被完成的过程中,会反复修改吗?完成的标准又是什么?

Q:“一切艺术都趋向音乐” (宗白华)。书法和音乐分别诉诸视觉和听觉,完全是两种形态,但是也有相通之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书法的运行也是时间流动的痕迹,我看一幅书法长卷的疏密节奏、起伏跌宕如同聆听一首交响曲的几个乐章。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乐音的组合变化形式,从这一点看来,音乐与抽象绘画的点线面形式完全相通的,因此由绘画元素构成的抽象形式就是一种视觉的交响。

当然绘画不是为了图解某一首音乐,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不是乐理知识,而是一种情感的空间,博大而幽微,恢宏且神秘,这是我的绘画从描摹物像转入表现心性受到的启发。对于音乐的理解并不止这些,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宇宙“天籁”,都是更高的境界。

我的绘画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视觉标准因画而异。有时是有明确的主题和视觉要求的,或混沌神秘,或鲜明斑斓。有些作品是多次反复,不断破坏再不断建立,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直至达到线条和空间的有机融合。有些出于某种偶发的动机,从一画开始,笔笔生发,像水一样因地制流随形就势自然完成,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有些完全是单纯的想法,如空间的叠加或某种符号书写,这时往往是一气呵成,无法改动。我认为绘画是有自己的生命的,在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我的经验是随时地观看,在大量偶然因素中发现各种可能性,顺其自然地驾驭它的生长,直至完成。

天之文

600cm×230cm

屏风·综合材料

2014

黑色主题No.35

300cm×200cm

布面油画

2002

M: 您觉得艺术语言的不断纯熟是否会对艺术家的创造力产生一定制约?

Q: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对一个画家来说,纯熟就意味着自由。绘画是由熟练到精湛再到顿悟的一个过程,所以驾驭材料和技巧的纯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不可能达到自然流淌和心手双畅。不能设想一个词汇量贫乏、造句都不熟练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我甚至说过“有时找到了手感就找到了灵感”。这时就意味着心和手的电路接通了,庄子的“庖丁解牛”就是由技入道的最好例子。

另一种情况是语言与创新的关系。艺术家有一种新的思维和创造性追求,需要寻求相应的艺术语言,这时固有的完美语言体系往往会产生制约作用,艺术家需要采用新的语言方式。

我从来不担心纯熟会带来的制约,当我心里有一种想法要表达的时候,我认为越纯熟越好!但是如果我有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也会大胆地改变和放弃原有的东西,就像当初放弃写实绘画,直到现在还有人替我惋惜。

100cm×80cm

布面丙烯

2012

M: 您觉得您在艺术语言上进入到一个纯熟期了吗?如果进入了,是什么时间进入的,怎么觉察到的?

Q: 个人艺术语言的建立要经过不断的探索,一件艺术作品也要经过锤炼才能达到完美。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任何事都想达到纯熟的地步。1994 年开始探索抽象艺术,我如同脱胎换骨,两年都画不出像样的东西。1996 年以后初步形成面貌,画出来一些完整的作品,但说不上纯熟。以后我在不同的阶段的有不同的追求,从黑白分明化入混沌一体,从音乐主题转到哲思感悟,从厚重的油画肌理变为平滑流畅的纯粹书写,每一个阶段都是豁然开朗和艰涩困难的时候,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有些作品长期完成不了,有些一气呵成,难以重复。不过相对于早期探索阶段还是熟练了许多。

100cm×80cm

布面丙烯

2016

100cm×80cm

布面丙烯

2016

M: 书写性和水墨意味贯穿在您长期的多个系列的创作中,东方美学现代性转化是当下中国艺术家必然面对的课题,但是如何不落入浅表的语言置换,或者策略性的形式借用,这是一个难题。作为有着几十年探索经验的代表性艺术家,想了解您在这方面的一些心得。

Q: 我的艺术追求是沿着自我心灵的轨迹发展的,这种东方美学角度的确立首先是源于一种情感的热爱,进而转化为一种气质的流露。最初喜欢中国画和古代画论,学油画以后最喜欢的画家是倡导油画中国风的董希文,转到抽象绘画的原因是因为现代书法的启示,黄宾虹积墨山水的局部让我发现了笔墨的抽象精神,我长期坚持书法的研习,除了对书法本体喜爱以外,也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我爱好传统诗词,几十年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刚出版了一本诗词选集。由此可见,我的选择完全出于个人兴趣使然。中国的一切艺术(包括观念和语言)都源于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认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我从中国古典哲学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悟和启示。例如老子的道与自然、庄子心性说,易经阴阳卦象学等等,包括其中语言的美感,经常启发我的创作灵感,为自己的创作乃至色彩元素找到理论依据。我的不同时期的系列创作主题大多与这些背景有关。绘画是一种视觉经验的积累,除了形式语言的实验以外,明确的内容要求也会产生相应的语言,我希望探入中国传统文脉深处,并从中生长出自己的艺术语言。与此同时,我认为应该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审视传统文化,结合当下的认识和感受,进行当代转换,才能焕发出新的张力。

雨过天青No.28

120cm×100cm

布面丙烯

2017

雨过天青No.4

60cm×60cm

布面丙烯

2015

M: 在着眼于东方美学、现代性等等这些宏观的命题之外,个人心性和个体体验这些内观性的因素在您创作中如何相互平衡?

Q: 过去总感觉写实是在描绘“他者”而不是表达自我,具象的因素会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向题材的表面(如画演奏者),而不是心性的圆满呈现,因此我转变抽象的原因也是出于对单纯的追求。我感到绘画不需通过物象,而是要与心性融为一体,如同禅宗一样直指本心,达到人画合一才是最高的境界。绘画既是一种心性的呈现,也是一种体验的方式,通过绘画的方式达到对道的参悟。练习书法时长期临一本字帖并不会感到厌倦,因为总会有新的体会,可见经典永远都摆在那里,真正不断变化和精进的是个人的感觉。我发现一段时间内只喝一种茶,不但可以深入地体会其品质特点,也能够更敏锐地区别其他茶的品味,由此我也意识到,只有专注于单一的方式,并在不断地重复中才能达到体验的深度。

M: 修习传统书法,着迷古典音乐,作为一个“文人式”的当代艺术家,您怎么理解“文人”这个概念?是一种身份?符号?或者是一种生存方式?

Q: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一个文人式的艺术家?修习书法、喜欢音乐、热爱画画的人很多,但不一定就是文人。我理解的“文人”大概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并显现出特定文化气质的人。文人也可以是一种特指的身份;也是外界对某一类人的认知符号。文人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对其自身来说也许并不是自觉的,所以我以为“文人”除了自身的特质外,更多是一种外界赋予的称谓。

雨过天青5

60cm×60cm

布面丙烯

2015

祁海平版面效果

人已赞赏
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范曾评价齐白石的画法太媚俗,过于逼真失去了文人绘画的本色

2019-1-15 17:09:28

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梵高,从中国偷学了什么?

2019-1-15 17:16: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