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东方,长什么样?

想要更快的get西方文艺知识,了解更多艺术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吗?《文艺涨姿势》告诉你!

这是小玉全新的系列文章,你的西方艺术欣赏,可以更容易。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取材自我们的传统故事。这是你心目中的木兰形象吗?

在我国民歌记载里,有段故事特别有名,那就是木兰从军。后来,美国迪斯尼把它拍成了动画电影《花木兰》。不过片中木兰的形象却很有争议,丹凤眼、塌鼻梁、大圆脸,这样的审美很不符合我们国人的习惯,不过却是外国人眼中对东方美人的定义。

从这里也能看出,东西方差异很大,西方人看待我们,夹杂着一厢情愿的想象。而这种对神秘东方的幻想,其实从17世纪就开始了。

有时审美认识这件事,真的无法调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画家眼中的东方世界,究竟长什么样。

在绘画领域,东方元素有三方面表现:

第一,是中国风,属于西方最早感兴趣的;

第二,是阿拉伯风,它在三种里最香艳;

第三,是日本风,它对西方绘画影响最深。

先来说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风。

中国瓷器漂洋过海来到欧洲。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而在17-18世纪的时候,传教士把中国的特产陶瓷、丝绸和工艺品等大量带回西方,老外一下被这种精美又神秘的稀罕玩意儿迷住了。从那时候起,包括建筑、装饰到服装和日用品,都带着浓厚的中国风格。

《爱德华·达里·博伊特的女儿们》,青花瓷的家饰。

雅格布·约瑟夫·蒂索《贵妇》,中国瓷器杯具。

比如美国人萨金特画中的家里摆着青花瓷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画中的上流社会家庭,使用中国瓷器杯具,这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的茶具。

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美国印象派画家威廉·帕克斯顿画中,出现大量东方元素:瓷器。

美国印象派画家威廉·帕克斯顿画中,出现大量东方元素:漆器。

美国印象派画家威廉·帕克斯顿画中,出现大量东方元素艺术品。

美国印象派画家威廉·帕克斯顿画中,出现大量东方元素:山水屏风、清朝服饰。

美国印象派画家威廉·帕克斯顿属于波士顿学院派,我很喜欢他笔下的那些东方元素——瓷器、清朝服装、朝珠、红梅、红木漆器、铜器、屏风等,都绘制得精细动人,很有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的感觉。

而对中国符号最痴迷的当属法国宫廷,比如布歇的《梳妆室》一画中,贵族女子的梳妆室要放上中国花鸟屏风,来彰显自己的高雅品味。

布歇《梳妆室》,中国花鸟屏风的使用,让她们显得很有品味。

除了喜爱中国的文化器物,他们对中国文化风尚和生活方式也相当痴迷,比如画中的玛丽皇后和路易十六,正在跟着中国杂耍人学亮相。

正在学中国杂耍的法国皇室。

这里要提到法国宫廷首席画师布歇,没踏上过东方土地的他,臆想出了很多中国宫廷和民间生活场景,比如《中国皇帝的朝拜者》《中国庙会》《中式婚礼》等绘画都是这个系列。

布歇《中国皇帝的朝拜者》

布歇《中国庙会》

布歇《中式婚礼》,这些都是西方对东方的臆想。

不过,这些所谓的中国元素,其实只停留在符号层面而已,这就很像现在好莱坞大片里出现中国形象,在我们看来其实一点也不正宗。同样的,上面这些中国风的绘画也比较刻意,谈不上真正认识中国文化,更像猎奇而已。

中国元素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说,还是猎奇多过真实。

说到猎奇,我们就来聊聊西画里的阿拉伯风。

西方绘画中表现出来的阿拉伯元素,简直达到了猎奇的顶峰

19世纪,欧洲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殖民,于是很多西方画家去到了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家采风。

安格尔《大宫女》,阿拉伯后宫宫女。

安格尔《土耳其后宫宫女和女奴》,阿拉伯后宫之景。

安格尔《土耳其宫女与女奴》,阿拉伯后宫景象。

德拉克洛瓦《阿尔及利亚女人》,阿拉伯伊斯兰地区风情。

所以安格尔画出了裸身侧卧在床榻的土耳其后宫宫女,德拉克洛瓦把目光对准伊斯兰教徒的闺房,画出了神态慵懒的阿尔及利亚女人。

在这其中,代表人物要数热罗姆,他形成了一种叫做“东方主义”的绘画——

热罗姆《拍卖奴隶》,被当做牲口挑选的女奴。

热罗姆《奴隶市场》,被当做牲口挑选的女奴。

比如《奴隶市场》画中的女奴赤裸身体,一群买主正查看她的牙齿,这个像商品一样被明码标价的,是个阿拉伯女奴,背后的场景也是阿拉伯世界;

热罗姆《吹水烟筒的风骚女人》,阿拉伯风格的建筑风格。

除此之外,热罗姆还把画笔对准了土耳其浴室和后宫,《吹水烟筒的风骚女人》这幅画里,一个东方女人在浴池里吹水烟,周围的建筑装饰都体现着阿拉伯后宫风情。

从这些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东方主义绘画隐含的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神秘的、未开化的、充满肉欲的,这些都是殖民者的视角,经过了画家的幻想和修饰,而不是真实的东方。

那最后,我们再说说日本风。

19世纪70-80年代,因为清朝闭关锁国,所以西方只能从日本进口货物。这些商品包装上印着浮世绘图案,也就自然被欧洲人看到了。

很多画家的作品中,洋妞穿上了和服——

惠斯勒《瓷国公主》,身穿和服的洋妞。

莫奈的《穿和服的女人》,穿和服的洋妞。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中国和阿拉伯元素只以点缀符号出现在画中,日本浮世绘深刻影响了这个时代的西方绘画。

比如和印象派相关的画家马奈以及莫奈和梵高,都吸取了浮世绘的、平涂手法以及颜色鲜艳的装饰性效果,这些都让西方绘画更丰富了。

小结一下,中国风、阿拉伯风和日本风,这三股神秘的东方力量,在西方绘画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对世界艺术史,都非常重要。

恭喜你,关于西方美术,你又多了解了一点。

作者:张小玉

温馨提示:转载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我们希望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与您共同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生态,谢谢.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观点评论

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大艺术教育?

2019-1-14 21:18:59

艺术与生活

分享诗意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

2019-1-15 17:08: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