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连评论】林东:天道酬勤 自成丘壑

  人民网(微博)福州 9月1日电(通讯员 丘丽梅)出生于雕刻世家的他,自幼随父亲林享云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研习雕刻。他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以夸张诙谐又不失审美内涵的雕刻技法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厚积薄发中为雕刻艺术注入了崭新的元素,他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东。
寿翁

人民网(微博)福州 9月1日电(通讯员 丘丽梅)出生于雕刻世家的他,自幼随父亲林享云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研习雕刻。他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以夸张诙谐又不失审美内涵的雕刻技法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厚积薄发中为雕刻艺术注入了崭新的元素,他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东。

林东,1957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随父学艺,后亦随福建省著名雕塑家王则坚、周和生学习泥塑。其擅长人物圆雕,尤其以刻寿星、弥勒等传统题材著称。作品韵味古朴,善于表现人物神态的诙谐与形体的夸张。作品多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香港参展,受到海内外艺术收藏家的好评。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寿山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点滴汗水 映月刻石

林东的工作室位于福州国货路的林氏艺术馆。林氏艺术馆的创办者,即著名的寿山石雕刻大师林亨云、林飞、林东三父子,他们也是福州寿山石雕刻艺术家族世代传承的典范。林东为林亨云大师次子,与兄长林飞作品“中西合璧”风格相比,他则更多表现出民间艺术家博采众长的艺术特色。在林氏艺术馆,我们看到这里不仅馆藏丰富,而且不乏珍品。既有林亨云早年成名之作《寒冬一霸》、林飞的代表作之一《女娲补天》,也有林东自己的得意之作《司马光砸缸》。在这里坐下来很容易让人沉静身心,久居则颐养性情。面对采访,林东却不像这些大放异彩的馆藏瑰宝,夺人心魄或灼灼其华。他明显属于朴实无华的性格,甚至带着更多低调谦和不喜张扬的个性。

林东出生于福州后浦,在那个满是石头的雕刻之乡,伸脚便可以踢到石料,左邻右舍不是从事石雕创作便是从事木雕创作,而林东更是打小就生活在雕刻世家。在父亲林亨云的言传身教中,孩提时代的林东就对雕刻有着强烈的表现感,林亨云也乐于指点这个天赋异禀的儿子。林东在采访中回忆,父亲下班回家之后总会继续创作,每天都会雕刻到很晚。小时候的林东就蹲坐在父亲旁边,学着父亲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比划着雕刻着,而父亲也时不时俯身观看林东的创作成果并指点一番。一轮明月当空照,洁白的月光照过了春夏秋冬,也照亮了林东从事艺术创作之路。就这样,在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汗水中,才上小学四年级的林东,雕刻的作品就大受欢迎。

“想要成为艺术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份,二是勤奋。”林东这样强调自己貌似顺利的从艺之路。在他看来,艺术从来没有所谓的终南捷径,仲永虽才华横溢,却自断机杼,不到二十岁便泯然于众了。林东一直强调勤奋才是成才的制胜点,这与一脉流传的林氏血脉息息相关。“小时候,有鸟儿飞到家中,爸爸就赶紧关起门,捉住小鸟,现场写生作画,塑成泥塑,然后把鸟儿放走。”据林东介绍,父亲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从不畏艰难。“爸爸每天七点上班,晚上回家吃完饭就拿起刻刀雕刻,直到凌晨一二点才休息。”父亲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印在林东脑海里,也一直鞭策他在艺术创作生涯中需时刻牢记艰苦奋斗精神。

十年磨剑 厚积薄发

1978年,林东进入福州雕刻厂工作,在这个名家荟萃的工厂里,林东犹如进入了艺术天堂,他从这些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中博采众长,最终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福州雕刻厂,林东见识到了各个门派的雕刻技法。无论是西门薄意技法的清雅意境,还是东门圆雕技法的精巧玲珑,林东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汲取名家之长,成就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寿山石雕刻加载了新的定义。

在福州雕刻厂期间,眼花缭乱的雕刻技法让林东大开眼界并进一步开阔活跃了自己的思维。他不仅兼学东西方雕刻技艺,同时雕刻厂传统的雕刻技艺又奠定了林东深厚的雕刻功底。而身在雕刻世家的渊源与优势又为雕刻技艺的切磋与艺术理论的交流注入了更多“活水”。林东深刻地了解到了传统技艺注重刀法,西方雕塑讲究线条的特点,如何将两者最大限度结合,成为林东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在多年的摸索与研究之下,林东运用现代雕塑理论重新诠释传统雕刻技法,并获得成功。1988年,林东创作的寿山石雕《踏雪寻梅》获国家轻工业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并一举成名。

如果说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完美无瑕是林东雕刻技艺日臻成熟的体现,那么他匠心独运通过诙谐夸张的表现手法赋予传统题材新概念,则可以说是他雕刻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林东看来,雕刻石头亦是如此,技艺推陈出新也需时日沉淀。其实,在赋予作品新概念之前,林东早已熟络各式技法,包括人物比例结构等等都了然于心,所谓箭在弦上就差时机也就是这个意思了。林东在创作《寿星》之初,得到的是一块带白皮的旗降原石,在相石时他灵光乍现,在最大限度保留石头原型的同时将白色石皮处理成人物的胡须和眉毛,且长垂至脚面,一改传统只留至胸口的状态。最惹人注目的是他突破传统人物创作三七分理论,夸张的将寿星头部占至全身比例的一半。此外他巧妙利用石材风貌,因势造型,将寿星特有的长头处理成仙桃状,不仅毫无格格不入之感,反而传达了寿星慈眉善目、和蔼生动的形态。林东此举不仅改变以往寿星固有形象,更是为寿山石的雕刻题材注入了新的风气,令人耳目一新。

“一开始很多人认为我刻传统题材,是没有办法创新的。难道创新就是摒弃传统题材,天马行空地创作吗?你看卢浮宫流传下来的许多艺术,至今还无法超越。清代杨玉璇、周尚钧的传统罗汉造像和印纽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林东认为,创新不是简单地摒弃前人的智慧。而是本着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理解,在集众家之长练好基本功之后,将多年的积累转化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形成水到渠成的创新。的确,在记者看来,林东在娴熟雕刻技法的基础之上,触类旁通,赋予传统题材新特色,通过诙谐夸张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精气神展现得活灵活现,独树一帜于寿山石雕界,这就是创新。

石之气韵 自然厚重

油画以抽象写意为艺术特色,水墨画则以清新淡雅韵味绵长见长。可见,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艺术属性,石头亦是如此。“厚重是石头的标签。”林东如是总结寿山石的艺术属性。“石头就得有石头的味道,不能轻飘飘的。”

在创作中,林东追求整体和谐感,他常常通过流畅的线条来饱满并诠释人物的和谐形象。“如雕刻弥勒,弥勒的笑容要诙谐,脸要笑眯眯的,肚子要圆且大,要有肥胖感,作品如果搭配童子,童子就得‘小’,以此衬托弥勒的主题。布袋则需要简单勾勒,大的块面最能表现石头的色泽亮度和材质美感,不破坏石头的主体风格。”在多年的雕刻艺涯历练中,林东已然对弥勒结构拿捏准确,丝毫不差。

《皆大欢喜》便是其经典之作。林东依着这块荔枝洞石的形状和色泽,将极具光泽亮度的黄色部分雕刻成弥勒圆滚滚的肚子,同时随着颜色深浅的变化,将白色部分雕刻成弥勒的头、手以及几个天真顽皮的小童。只见弥勒左手一揽众多小童,这些小童亲昵地贴着他耳朵,似乎在告诉他如何捉弄玩伴,另外一边的小童则紧紧抓住弥勒的右臂。弥勒佛则双眼紧闭聚精会神听他们窃窃私语,唯恐自己受这些顽皮之童的嘻弄。林东通过大小相对,黄白相依的处理,将弥勒佛的宽容大度、肥胖喜感和童子的天真浪漫、小巧可人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此外,林东也善于在兴趣爱好中追寻与寿山石雕异曲同工之意境,他平日素爱收藏书画作品,虽自己不曾挥毫泼墨,但笔墨的厚重和写意赋予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张大千空灵简约的抽象表现,李可染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徐悲鸿风雷电掣的刚劲渲染,在刀起意落间都融入到了他的创作中,他的《踏雪寻梅》便是一有力巨作。林东选取一块优质的巧色旗降石,以石材的白色部分雕刻冰凌堆叠,间有傲骨红梅初绽,诗人骑在驴背上踏雪而行,诗曰:“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整个作品,林东以国画的写意手法,在疏落有致间表现出古人诗情画意的情趣生活。

针对目前寿山石火热的市场,林东也谈了谈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无论市场如何盘整,经得起考验的必定是雕刻中的精品。但同时林东也不无忧虑,一度火爆的寿山石市场正吸纳着大批投机取巧的商人,“他们缺乏理性的判断,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会被马上淘汰。”林东建议收藏爱好者,进入寿山石行业除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眼力,能用理性与冷静眼光对待艺术品起落,还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在大浪淘沙的艺术品市场中有所收获。

人已赞赏
观点评论

【艺连评论】文人篆刻的生命精神

2018-12-28 23:16:17

观点评论

【艺连评论】从考古中发现罗马的历史与神话

2018-12-28 23:18: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