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品信息
作者 |
林风眠(1900~1991)
|
尺寸 |
67.5×63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964年作 |
估价 |
HKD 1,800,000-2,800,000
|
成交价 |
|
专场 |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9-05-26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9年春季拍卖会 |
|
款识:林风眠(右下);’à mr et mme’:Spankie/ Lin Fon Ming/ 1964,mai’ 兹特赠Spankie先生夫人回国留念 林风眠(画背) 钤印:林风瞑印(右下);林风瞑印(画背) |
说明 |
来源 1962-196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 道格拉斯.史本基(1929 – 1974)直接购自艺术家 现由原藏者家属收藏
1962-196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收藏
本次拍卖之五幅林风眠重要作品乃1962-196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道格拉斯.史本基(1929-1974)收藏,包括夜间拍卖之二幅「戏剧系列」油画《关羽义释曹操》(拍品编号44)、《宇宙锋》(拍品编号45),及日间拍卖之三幅水墨设色作品《持荷花的仕女》(拍品编号313)、《垂柳》(拍品编号314)及《鸬鹚》(拍品编号315)。当中《持荷花的仕女》画背林风眠亲笔以中文及法文题款「兹特赠Spankie先生夫人回国留念」尽显史本基夫妇与林风眠之深厚交情。 林风眠1971年于看守所撰写的自传记载,1963年时,经由比利时人「罗斯布洛」(Frank Van Roosbroek)介绍英国驻上海人员「史班奇」(Douglas Spankie)和「曼斯」(Philip Mansley)前来买画。 这段跨文化的友谊也记录在研究林风眠之学者郑重所撰写1999年出版之《林风眠传》,郑重记录:「过去都是夫人操办这些事(卖画),这时,外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人来帮助林风眠到外国人圈子里卖画了。和林风眠经常有往来的有英国驻上海代办『史本基』(Douglas Spankie)及代办处的职员『孟思礼』(Philip Mansley),挪威驻上海领事夫人,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的『鲍德』,毕比银行职员陆斯林,医生『霍斯克』,法国医生『桑德理』,瑞士的『康德斯』,这些人都常驻上海,有时到林风眠这里买一两张画,外国代表团来上海,这些人也介绍他们来买林风眠的画,有的外国人也跟林风眠学画。」1 研究史本基的收藏,让我们通过访问史本基的长女,得知她父亲的友人比利时人「罗斯布洛」(Frank Van Roosbroek),及父亲的同事英国驻上海代办处的职员『孟思礼』(Philip Mansley)的原名。林风眠自传及郑重撰写的林风眠传所提及的人物名字便得以一一印证,过去只有通过中文音译而出现的名字,现在则确认了他们的身份,可见此收藏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这同时把当时林风眠交往的外国人圈子呈现,可见林氏作品深受外国使节的青睐。 林风眠的艺术可分巴黎留学、重庆、杭州、上海、香港等阶段。从1951年辞任国立杭州艺专校长职务后迁到上海,50-60年代居沪的日子让他的艺术概念得以沈淀、发展,可谓是林风眠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本次拍卖作品,《持荷花的仕女》、《垂柳》及《鸬鹚》乃是林氏居沪时的创作,有力地透视林氏融合中西艺术的理论和手法。 方纸布阵 方纸布阵,是林风眠彻底告别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举动。中国传统纸绢画,以立轴及横卷最为典型。他故意抛弃普遍的形式,除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是方纸布阵,包含了许多巧妙的因素,实践林氏的绘画理论。方形有清晰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垂直轴与水平线的力与对角线的力都是平衡,具有静态的特征,不像立轴和横卷那样富于张力。林风眠能在方形上构图,且能奥妙无穷。 《手持荷花的仕女》精密地把方形画面分割,仕女和室内景物均有系统地布置在内。这样严格计算的构图,可见于西方古典绘画。林氏借助此构图系统,丰富了仕女水墨画,为普遍留白的背景,加上复杂的空间层次,非但没有混乱感,却溢出平衡,宁静之感。作品巧妙地形成五个前后层次,最前方的仕女、布垫、瓶花、深蓝色墙面,及最后方的窗户。林风眠以颜色面及颜色线分割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丢右方深蓝背景和灰白的窗户,显示了空间的距离感。刻意拉长的花瓶对比仕女出现大小比例的矛盾,却加强画面的张力。情况说如塞尚的静物画,对象在同一空间的异常大小比例,只为表现画面节奏。 美与生之线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条描写是林风眠加以研究、整理、发展的方向之一。林氏认为线条描写方法,在中国艺术文化有重要的地位,不论象形文字中的线条;书法由讲求均齐、和谐,变化到线条的形势;绘画艺术讲求的曲线美,一切都着重于线条。林氏的风景、仕女、京剧、静物作品,都以不同角度提出他运用线条的理论。 《手持荷花的仕女》中,林风眠运用白线、白粉,以一笔到底,流畅舒展、若隐若现的曲线,表现了仕女的衣裙、身体及其从容优雅的意态,下笔勾勒的技巧高超,更形成透明纱质的效果。这种线条的运用承接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的线描用笔,衣饰皆用曲线的描写,充分的表现生动的体态。林氏在谈论线条曾说:「我们可注意的,是谈到曲线时,可谓是『美与生之线』,与曲线相对便是直线,直线是静的,和平的,均衡永续的表现。」。林氏巧妙利用曲线这含有变化的元素,表示劲健与柔软的和谐,优美雅致的趣味及愉快的力量。若隐若现的勾纱曲线,表现层层迭迭的纱衣,甚至把纱衣真实的质量感都表现出了。勾勒背景青瓷花瓶的曲线,与仕女的坐姿和形态互相呼。林风眠的仕女受敦煌壁画飞天影响,以淡墨勾勒简约脸部细节和优雅的手相简炼传神,表露了恬静、超脱的气质。 水墨光与色 风景画是林风眠实践现代中国艺术革新的重点之一。林氏认为中国风景画虽比西方发展得早,自然界时间变化的观念,亦很早发展出来,可是时间变化的表现只限于某一部分,而并没有表现时间变化整体的描写方法。中国风景画受水墨原料所限制,描写的背景主要是雨和云雾,可是色彩复杂,变化万千的阳光描写是没有的。林氏独创的风景画,引入西方印象派对于光线和色彩折射的观点,把水墨与色彩和谐交融,同时提高中国传统风景元素的比重,在更为深刻的东方意境中寄托浓厚的怀乡情感。 《垂柳》在方形画面上以横段组织画面,近景斑驳的倒影、堤岸、桥梁、清淡的远天白云形成远近距离与空间深度。林风眠喜爱西湖,喜爱画西湖的垂柳。林风眠用了近似水彩的表现手法,将随风轻轻摆动的柳条当做一个整体来描绘,形成瞭如轻纱、薄雾、蝉翼般的效果。《垂柳》在空、虚、远、深等要素中产生「象外之境」,观众得以由近而远地体验,由实而虚地感知画中意境。近景斑驳的倒影可见林风眠移植油画的直接画法,以色感浓重的多层次互相覆盖的技法,强调层次感,笔法。除了着色技巧的革新,林风眠混合使用水墨、国画颜料、水彩、水粉颜料,刻意以重彩着色,采取「墨迭色、色迭墨」的着色技巧,虽重而不滞,形成色层错综重迭,水性颜料厚薄相间的风景画。 《鸬鹚》与渔船同样也来自于对杭州的回忆。林风眠对中国水墨画采取分离及继承的策略,虽然运用笔墨,却刻意回避传统书法式的线条表现,不忌讳重复,而追求一种节奏感和装饰感。在他的作品中,墨也是色彩中的重要元素,与蓝、褐等色共同传达傍晚天光渐暗时的萧索清冷。林风眠藉种种中国人熟悉的景物,在东方与西方艺术精神的融汇中,以其内敛情感与特殊个人形式语言,延续了传承以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林风眠兼具中西的艺术文化观,不但开创出划时代的艺术,更成了新的传统待后人加以继承、发扬。他创立的国立杭州艺专,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摇篮。林氏主张艺术家要拥有爱自然的精神,他对中国传统象形文字、书法、绘画,线条等研究深深启发赵无极发展出举世闻名的甲古文系列,及表现中国宇宙自然观的抽象作品。以外,林风眠的学生朱德群、吴冠中、赵春翔等更以不同的切入点,从中国文化的根源,成功发展出拥有中国精神导向的油画作品。 1 1999年,《林风眠传》,郑重着,东方出版社,上海,中国,第199页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