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余承尧(1898~1993) | 尺寸 | 58×1241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984年作 |
估价 |
HKD 9,000,000-12,00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不凡- 宋代美学一千年 (晚间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8-11-26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8年秋季拍卖会 |
出版 1999年《余承尧百岁回顾展:山居岁月不知长》台湾省立美术馆 台中 台湾(图版) 2006年《余承尧绘画艺术研究》刘一菱着 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 中国(黑白图版,第62及157页) |
|||
题识:大江忆写图 甲子年夏日 余承尧 钤印:余承尧印;及 琴禅 王季迁题跋:江山胜览 承尧先生杰作 王季迁拜观 钤印:已千;及 吴中壹画人 |
|||
说明 |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2008年11月30日 香港佳士得 编号561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展览 1999年3月20日-7月20日《余承尧百岁回顾展:山居岁月不知长》台湾省立美术馆 台中 台湾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二十世纪以降,一众中国画家不囿于师法先人,走上了基于传统的多样创新之路。是次佳士得很荣幸在“不凡 – 宋代美学一千年”专场呈现台湾现代山水大师余承尧的宏篇巨制《大江忆写图》(拍品8014),洋洋洒洒十二米长卷,层迭渲染出画家胸中的千里江山,实为贯通古今的经典之作。 余承尧一八九八年生于福建,青壮年时戎马倥偬之际,常写诗自娱。退伍后,只身来到台湾经商,至一九五四年,年过中年的他厌弃商界生活,遂隐居台北一陋巷,以读书、写字、研究南管乐为乐,并开始提笔作画。与同样中年才提笔作画,主张「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的金农一般,余承尧既无师承,又无粉本,仅以年青时「游观之咏,微吟之诗」入画,正是如此,他的画具有显著的个人风格,山水朴素真实,画面结构尤其突出。 受军旅时期行遍大江南北经历的影响,华山与长江成为余承尧画中常见的主角。一九四五年,中国对日抗战胜利,余承尧由四川重庆乘船东归,沿长江三峡顺流而下,最终抵达南京,在此见证长江入海。长江两岸绵延三千里的无限风光令余承尧眼界大开,沿途奇峰峻石叫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为其后来的山水创作埋下种子。在余后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余承尧共创作山水画百余件,仅两件超过十公尺的长卷巨构,均为长江所作,一件为私人收藏的《长江万里图》(图一),另一件即是次登临晚拍的《大江忆写图》,足见长江壮游带给他的心灵震撼。 《大江忆写图》创作于一九八四年,其时距长江壮游已隔近四十年,身寓台湾的余承尧再次将长江千里奇景还原纸上。整个长卷,一条大江贯穿全局,迂回穿行于两岸绵延的奇山、怪石与汀州之间,成为本卷构图的纽带;大山临江与桑田亲水相映成趣,完美展现了长江流域不同的地貌风景,令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对比一九七三年所作的同题材长卷《长江万里图》,《大江忆写图》保留了余承尧山水中一贯的雄厚块面,同时在铺陈上则更为流畅写意,山树岸汀组织得恰到好处,宾主相从,错落有致,节奏韵律厚重明快。画家用自创的「乱笔」皴法,运用短线和点进行描绘,再借排列间的疏密产生明暗变化,层层迭迭刻画出长江沿岸不同的山水景致──山石结构与峰峦层次犹如雕刻般刚健明确,肌理可触,与远处色彩渲染的烟岚互相映衬,尽显长江山水气势磅礴又不失妩媚的独特美感。「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气韵,叫人想起北宋王希孟千古名卷《千里江山图》(图二),而余承尧画中大胆赋彩,从树木与丘陵蔓延的鲜明绿色基调到橙黄、朱红、钴蓝的细密点缀,无疑是对青绿山水传统的一种现代化转译。 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自古受文人骚客偏爱。现代画史上,吴冠中七十年代在纸上创作的油画手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图三),将传统中国书画的布局、用光、意境借西画的技法表达,雪域高原、天府梯田,乃至滨江灯火,全部入画,以俯览视角展现了大好江山的连绵动势,全篇云雾缭绕、水气蒸腾,画面灵动清逸,作品的叙事性与美感相得益彰。余承尧的长江图则是另一番景致,致密纯粹的山水描摹,重山轻水,突出蜀道的奇险壮阔。也许正是因其年青时的从戎经历,令其对地形学有深入研究,与传统中国画法不同,画家尤其着重笔墨中的层次经营,以山水层次表现人在真山真水中感受到的位置关系。在构图上,余承尧则在俯视视角下采用了多重视点,随着江面两岸距离拉开,群山平原远近变换,创造出步景移换的视觉效果,观者可随着画面寻幽揽胜,聘怀寄意。 遥想清初,画僧石涛曾在云游京师后奋笔挥就旷世奇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四),借多种笔墨皴法,层迭点染出浩瀚江山中的景致变换,气势撼人。余承尧秉承了这一创作理念,他的艺术源于自己的亲身经验,却又不只是真实场景的重现,将胸中的「大山大水、真山真水」直现笔底,于画面中作出了完美的结构诠释。延续了文人山水素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讲究,如其所言:「追念前尘,萍踪已渺,然微吟草稿,尚在手边,展而视之,有如对坐,始知游观之咏,均有画意存在。」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