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苏轼(1037~1101) | 尺寸 | 画长26.3×50cm;画连题跋长26.3×185.5cm;全卷连裱共长27.2×543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宋 |
估价 |
咨 询 价 |
||
成交价 | |||
专场 | 不凡- 宋代美学一千年 (晚间拍卖) | 拍卖时间 |
2018-11-26 |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8年秋季拍卖会 |
刘良佐、米芾、俞希鲁、郭淐题跋 鉴藏印共四十一枚 |
|||
说明 |
来源 日本私人收藏 阿部房次郎爽籁馆旧藏 中国艺术史上最珍贵的发现之一 苏轼《木石图》是存世中国古代绘画中,最重要的画作之一。它出于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学泰斗其中一人之手。它涵盖了视觉艺术中创作可能性的一个革命。而伴随它的,是累积了数百年、表彰它无与伦比的评价。能够仔细观察、探讨、与展览如此不凡之作,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体验。 过去一百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国际学术界对于《木石图》的所在地是一无所知。苏轼的盛名在华人世界可谓是家传户晓。西方历史以文艺复兴人来形容博学多才之士。而苏轼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五百年,便已是文艺复兴人的典范。 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 苏轼是一个真正的博学之士,在艺术、文学、和政务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现。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诗词在一千年前的宋代,被当做歌词,在大街小巷被吟唱。而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华人学子们的必读文学作品。苏轼儿时即是一名神童,长大后更取得科举的最高荣誉。年纪轻轻的他,在二十四岁就通过了艰巨的京试,被授予北宋历史上无人超越的学术等级。但尽管他天赋异禀,苏轼的仕途仍因与朝廷党派之争的纠葛而有诸多不顺。他曾被朝廷放逐多次,地点都越发遥远偏僻。苏轼于1101年,在放逐结束之后、回京途中逝世。即便苏轼大量的文学创作皆被保存于中国文学的经典中,但其传世画作却极为稀有,其中《木石图》为唯一私人收藏的珍稀品。 一场艺术的革命 在世界艺术史上,《木石图》代表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转折点。苏轼用简洁、掌握良好的笔法,探讨绘画表达创作者于精神上和自然间交流的能力。和他同时代的宫廷画家,需要细心地复制他们所观察的世界。苏轼欣赏他们的造诣,但是自己却避免用此方式作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他「无常形而有常理」的题材。他认为水墨画应是一个画家具体化其道德人格的过程。千年之后,苏轼的创作过程仍然是显而易见。我们从扭曲结实的树干、细心描述的石头轮廓、还有如液体般柔软的新生竹叶中,都可以看到他的笔触。相较之下,画院绘师记录下的,为眼前之花花世界,《木石图》,却能带领我们进入画家的心灵。 来自两位巨匠的稀世珍宝 展开这幅手卷,我们会发现在画作之后,有着历代鉴赏家和收藏家所书之题跋。而在众多名人雅士的墨迹中,苏轼的挚友米芾(1051-1107)当是最具盛名之人。苏轼、米芾、黄庭坚、与蔡襄,因为他们在书法上非凡的成就,共称「宋四家」。米芾简短的题跋,似乎在回顾苏轼的一生、苏轼晚年倾于自省的状态、以及他们意义深远的友谊之重要性。而米芾连绵起伏的笔触和他细心平衡的字形与规律,也足以让他所书的题跋称得上是一幅独立杰作。苏轼与米芾的相知相惜,可从他们这两幅配在一起的杰作略知一二。苏米合璧,不仅突显了这幅画历史上的地位,也标志了世界文化中的光荣一刻。 刘良佐题跋: 润州栖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 今七十余,须发漆黑,且语貌雅适,使人意消。 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 仍约海岳翁同赋,上饶刘良佐。 旧梦云生石,浮荣木脱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 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 米芾题跋: 芾次韵 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俞希鲁题跋: 余读庾子山《枯树赋》,爱其造语警绝, 思得好手想象而图之,卒不可遇。 今观坡翁此画,连蜷偃蹇, 真有若鱼龙起伏之势,盖此老胸中磊砢, 落笔便自不凡。子山之赋,苑在吾目中矣! 上饶刘公,襄阳米公,二诗亦清儁, 而米书尤遵媚可法,皆书画中奇品也! 宗道鉴赏之余,书以相示, 因以识余之喜云。 京口俞希鲁。 郭淐题跋: 苏长公枯木竹石米元章书,二贤名迹, 珠联璧映,洵可宝也!玄览楼。 万历甲寅端阳又二日识。 钤印 刘良佐(北宋):良佐 王厚之(南宋):王厚之印、复斋珍玩、复斋、复斋口口、 临川王厚之伯顺父印、临川王厚之顺伯复斋集古今石刻永宝、复斋之印、复斋、王氏复斋家藏口不口尚友千古(两次)、顺伯、王厚之印 俞希鲁(元):适量斋(三次) 杨遵(元):杨遵之印(两次)、左亭子孙、宗道画印、 杨宗道(两次)、海岳闇主、杨遵私印、 浦城杨文公字宗道斋图书印、思无邪斋之印、 文武师冑芾章、清白传家、 沐璘(明初):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继轩(四次)、 沐璘廷章(四次) 李廷相(明中期):双桧斋鉴定真迹 、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私印 郭淐(明中期):郭淐之印、原中氏 出版及著录 Colin Mackenzie,The Song Dynasty:The World’s First Renaissance?, Orientations,香港,2018年9-10月号,第97页 万君超,《近世艺林掌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 第111-117页 石慢,The Poetic ideas Scroll Attributed to Mi Youren and Sima Huai, 浙江大学文学考古文献,2014年,第127页 巫鸿,A Story of Ruins: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Shane McCausland,赵孟俯:中国忽必烈时代的书法与绘画, 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6页。 《中国画卷の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2005年再录, 图版26 《中国绘画全集第二卷 - 五代宋辽金1》,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99年6月,图版78,第104-105页,图版说明第25页 伊藤忠纲,「题跋・题画诗よりみた苏轼の絵画」,《二松:大学院纪要》11集,1997年 《宋画集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石慢,In tde Realm of Naturalness:Problems of Self-Imaging by tde Nortdern Sung Literati,Arts of tde Sung and Yuan,第165-188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96年,图版9.6 艾朗诺,Word,Image,and Deed in tde Life of Su Shi,Cambridge,Mass,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学术研究所,1994年,封面 石慢,Cranes Above Kaifeng:The Auspicious Image at tde Court of Huizong,Ars Orientalis,第20期,Freer Gallery of Art,The Smitdsonian Institution and Department of tde History of Art,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年,第33-68页,图版20 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1页 《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331-332,406页,图版251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郎绍君,梁济海,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264-265页 《书画史论丛稿》,薛永年着,第68-72页(原载 迎春花 1987年第2期) 《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图版67,第126页 中田勇二郎,「米芾の作品」,《米芾研究篇》,二玄社,1982年,第187页 古原宏伸,「乔仲常笔『后赤壁赋图卷』」,《书论20号特集.昭和壬戌赤壁记念.苏东坡に关する书画资料展》,1982年 高居翰,《中国书画索引》,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0年, 第176页 凑信幸,「宋人笔とされる枯木竹石图について」,《铃木敬先生还暦记念中国绘画史论集》,吉川弘文馆,1981年,注25, 第241页 张光宾,《中华书法史》,米芾跋东坡木石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9页 Max Loehr,The Great Painters of China,Phaidon Press Limited, 英国牛津,1980年,第176页,图版88 石田肇,「苏东坡と米元章」,《书论11号.特集.米芾と英光堂帖》,1977年,第91页 喜龙仁,Chinese Painting: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第二册, 伦敦,1956年,第12-13页;第三册,纽约,1973年,第180页 《中国古代绘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图版37 《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谱》,1962年,第74页,解说14 于风《中国昼家丛书—文同苏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年,第2-3页,图版2 《书道全集》第15卷「中国.宋I」,挿图17「苏轼.木石图」;图版90「米芾.苏东坡木石图题诗」,平凡社,1954年 《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第385页 《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傅熹年卷,第222-227页 杨仁恺,《沐雨楼书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01-207页 《古书画伪讹考辨》,故宫博物院编,徐邦达集十,第288-289页 《古书画过眼要录 - 晋隋唐五代宋绘画》,故宫博物院编, 徐邦达集八,第93-94页 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 绘画一》,文物出版社,第70-73页 汤垕(元),《古今画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99-900页。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