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郑虔 (传) |
尺寸 | 书心28×602cm;题跋28×78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书法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RMB 1,800,000-2,800,000 |
||
成交价 | |||
专场 | 翰不虚动——中国古代书法 | 拍卖时间 |
2020-10-18 |
拍卖公司 |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
出版: 1.《唐郑虔草书大人赋墨迹》无锡理工制版所,1912年珂罗版。 2.《唐郑虔书画》郑虔学术研究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
|||
题识:荥阳郑虔书于长发寺东禅书院。 钤印:郑虔 鉴藏印:神奇、君谟、襄、白鹤山人、天水郡图书印、赵、水晶宫道人、虞集、伯生、米元章印、眉阳苏轼、子瞻、项元汴氏审定真迹、项元汴印、项子京家珍藏、墨林项季子章 题跋: 1.郑公三绝,书法其一。观其驰骋结构狂放之中,间以飞白,云谲波诡、凤翥鸾翔。觉祝枝山下笔有此狡狯无此兔力。敬书数语,用识眼福。乙卯秋八月宋伯鲁。钤印:宋伯鲁印 2.此卷细审作字用笔,处处转,处处折,转则篆,折则隶也。分行布白,时而矜庄,时而飞动。飞动则芝瓘,矜庄则羲献也。无丝毫宋以后习气。塙为唐品无疑,宋人评公书,如风送云收霞催月上。展读一过,不觉叹为知言。余假此卷置案头,友人见之大笑,尝举以告伯谦丈,丈曰:不笑不足以为道。书扵纸尾以见赏鉴之不易也。郑广文生平穷厄,今又历一劫矣,可胜浩叹。戊午九月,安吴后学胡璧城敬记。 3.此书妙处全在用笔随锋取势,纡屈如转环,一片化机,不可捉摸。有时顿宕逆豪怒发,则又斩金截铁矣。沉心渺虑求之,古人精神跃跃纸上。重阳晨起再记,夔文。钤印:胡璧城印、中书君不中书矣、夔文 |
|||
说明 |
美人凝妆花满镜 侠客探丸电交吐 郑虔,字弱齐,出身荥阳望族,官“广文馆”博士,史称“郑广文”。是唐代与王维齐名的山水画家,以“诗”“书”“画”三绝独步艺坛。杜甫有《八哀诗》纪念至交好友与同时名流,其中便有郑虔一篇。宋代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中评价:“老杜之《八哀》,则所哀者八人也。王思礼李光弼之武功,苏源明李邕之文翰,汝阳郑虔之多能,张九龄严武之政事,皆不复见矣。盖当时盗贼未息,叹旧怀贤而作者也。”因郑虔过于博学引得唐玄宗极度推崇并为他一个人增设了名叫“广文馆”的部门,所进诗画卷被御题为“三绝”。除了被帝王赏识,他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也是知交诗友。传世画题《七贤过关》,描绘的就是开元冬雪时,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七人出蓝田关逰龙门寺之景。这些人中,杜甫与郑虔相交最善,共写诗二十三首相赠,称他:“道出羲皇,才过屈宋”。华镇在回忆起盛唐文坛时,写道:”广文独步天宝年,才名曾在诸公右。新诗高陪屈宋游,神翰远与钟王偶。”可惜的是,郑虔手迹几乎没有被保留下来,诗仅存一篇半,不得不说是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 搜诸各种书籍,方能从零星片语中勾画出郑虔的轮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叙自古画人姓名一栏,其中唐二百有六人,郑虔赫然在列。在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皇家著录书籍《宣和画谱》中,收录了一些郑氏作品,说他人物画风气高逸,前所未见。在宋内府中共收有他的画作八张,彼时郑作,已非常稀有。高宗时名臣郑刚中作《北山论郑虔阎立本优劣》,在文中他认为在人物画方面,郑虔才高,窥造化见天性;右相阘茸,只得模写之能。王诜的传世名作《烟江叠嶂图》卷后,有苏轼《题王晋卿烟江叠嶂图歌》,其中有:“郑虔三绝君有二,笔势挽回三百年 ”的句子。前半句指出王诜书画双绝才能过人可比郑虔,后半句似乎想表明郑氏山水的图式失传已久,而王诜独得真传。由此可见,不论是对他画的山水或是人物,宋人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在郑虔名下的绘画现仅存《溪桥峻岭》团扇,所画山水层叠冗复,与吴其贞描述郑画:“圆键如锥画沙,绝无尘俗气,神品上画”的形容相去甚远,且画中并无落款,恐怕是后人伪托。 至于郑虔的书法风格,在《宣和书谱》中没有论及。关于他学书的经历,在《新唐书》中仍有只字片语:“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这种为了艺术而产生的浪漫主义实践活动,最终演化成了“红叶题诗”的典故,为士林以诗画的形式传唱千古。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中,有:“神翰顾不一,体变钟兼两。文传天下口,大字犹在榜”的描述。这句诗点出了郑虔诸体兼善,小楷出入钟繇,榜书也写的很好。从传世的遗存来看,元·骆天骧撰《长安志》中记载当时见到的《金刚经碑》:“唐翰林侍书右补阙柳公权为僧录准公书,前进士郑虔题额,会昌四年立今在安西府东兴唐寺。”碑刻原迹虽不能复见,从能为柳公权书碑篆额推测,他的榜书水准应确如杜甫所言是得的到时流首肯的。传世署名为郑虔的书法,历代著录中仅《闺情诗》一帖,张丑评:“笔墨精妙,是唐人书中铮铮者。”可惜原作已失传。目前世间所见,仅有大草《司马相如大人赋》以及列宁格勒东方学院藏唐人《10893号残扎》。后者存七行,正是老杜所谓郑虔擅长的八分书,笔墨精致,仍存六朝人笔意。虽未必是郑虔原迹,尚有保留文字之功,殊为可珍,若是对原作的模写,则更具艺术价值。或有人言,能写八分者必然不擅长草书。便览历代书论中记载郑虔的条目多说他擅长的是“真行”,即楷书与行书,偶有说是“草隶”的。郑氏到底擅长哪些书体暂且不表,在历代文人的记载中,却可以发掘出他擅长草书的明证。首先,在唐代李嗣真的《续书品》中,称郑虔书法:“如风送云收,霞催月上”。这部书以四言写成,以抽象比喻来品评书格,辞藻华美之余形容也极为精准。李斯擅长小篆,书中评“千钧强弩,万石洪钟” ;褚遂良行书绝伦,书中评:“美女婵娟,不胜罗衣”。从这些简明旨要的评语中,我们切身能感受到不同书体展现出姿态的差别。而论述草圣张伯英时,书中评:“春虹饮涧,落霞浮浦”,传达出的意向便与郑虔书评颇有相似之处。“云收月上”的感觉,就与草书收放开合,奔雷坠石般的笔势神合。明代顾璘在《题张东海草书后》一诗中,将张旭郑虔并举:“龙蛇馀万纸,鸾凤渺孤骞。俊拔归张旭,萧条老郑虔。”张旭是闻名遐迩的唐代草圣,张东海也是明时草书大家,这样的形容从侧面透露出顾氏或见过郑虔草书真迹。明人郑若庸曾写《题郑十二草书》诗:“郑虔一吸三斗酒,雪毫洒墨鬼运肘。惊猿斗虺出深薮,忽上微绡争欲走。谁向高台歌大风,吹折万木千山中。睢水围开兵甲乱,海波起立飞蛟龙。怒欲相攻喜若舞,虫迹蜗涎遍环堵。美人凝妆花满镜,侠客探丸电交吐。长林萧萧日将暮,落叶已去蛛丝萦。公孙剑术如转烛,张颠墓草几回绿。就中三昧子自解,优孟未亡犹楚叔。酒酣掷笔气夺虹,云梦八九吞胸中。如何化作龙蛇阵,一扫胡尘万里空。”若非见过郑虔草书原迹,便无法作如此生动的描述。金代张天锡著有《草书韵会》一书,其中收录魏晋以来善草书者二百五十八人,道迹在者一百一十三人,以平水韵进行排列,草书下注书家姓氏,郑虔恰在其列。这是郑虔善草书且有原迹传世的明证。由此可见,郑氏之草书,自古以来便享大名,只因见者寥寥,竟致谬传他擅长的是行书楷书。实际上,郑虔所擅,早期文献中记载已详,但谈及他行楷的,则从所未见。 大草的精髓,在于方寸间展现书写节奏的平缓急徐。《大人赋》纵横七百余字,甫一展卷,酣畅之气便扑面而至,细细揣摩则处处凌空取势,字字神行。在用笔习惯上,多敛毫起笔,笔随腕转,正锋与逆锋运笔交杂,节奏变化极大。每次蘸墨后疾书多字,写到笔枯飞白仍不停止,正合郑若庸 “五行十行笔不停,百丈峭壁悬枯藤”的描述。大草在诸多书体中艺术水准最高,也最难掌握,千年以来书家众多而名作寥寥。早期的大草书迹,只有怀素《自序》,《食鱼》,张旭《古诗四帖》,《断千字文》等数种。章法多作横向取势,字与字之间距离紧凑,依靠强调个别字之后形成的连续线条制造节奏变化,《自序》及《古诗四帖》等多用此法。如《自叙帖》中“轴”“来”“开”“事”等字;《大草千字文中》“云腾”“事”“沙”“绛”等字;《圣母帖》“神”“爱”“升”“中等字;《断千字文》中“朝““飘”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大人赋》中强调“游”“塞”“厉”“涉流沙”等字之后,就是一阵连续的小字,章法节奏显示出与唐人大草的密切关系。大草至宋代又迎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另一高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避让等技法达到了唐人未有的境界,然而笔法上终不能似前代般恣意奔放。经笔者考定,本作前后被加盖“米芾”“苏轼”等伪印数方,想是后世好事家作为,无异于画蛇添足。 本卷中诸字草法,明人张弼、祝允明等书法与此也有一些相似处。张、祝二人取法唐人大草,号称学张旭和怀素,其实或得此作助益也未可知。笔者曾翻阅到前人笔记一则:“闻枝山学书时于某家借得郑广文草书卷,闭户临摹凡三月,乃大进。” 又据唐人《10893号残扎》中记载,郑虔曾有书三卷,二在常州,一在湖州。祝允明是苏州人,离常州和湖州距离都很近,倘若郑氏书卷仍存两地,他是有机会看到的。 从唐至今一千四百余年,流传书迹渺渺,何况大草。盛名如李白《上阳台帖》或张旭《肚痛贴》依然有后世所托的嫌疑,均为传本。本作秘藏民间多年,清末为著名收藏家裴景福所得。(裴氏寓居无锡多年,在当地获取不少重要藏品,当时无锡县即属常州府管辖。)直到1912年由无锡理工制版所印制珂罗版,方闻名于世。早在民国时期,“草圣”于右任就从《大人赋》中挑选一“于”字作为标准草书典范,从此为后世书家所宗,福泽千万。山东大学哲学系主任许思园教授一见影本,便已对此作倾倒万分。所言:“观其书法如聆听贝多芬之大交响乐,与郑风格相近可比拟者唯有草圣张旭。杜甫曾言张旭草书启发于公孙大娘浑脱剑器舞,郑虔狂草《大人赋》似与张旭出于同一渊源,于尺幅之内,将磅礴万钧之力合而为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草书《大人赋》的意义已经远超出了作品本身,作为文化符号将伴随“郑虔三绝”的美名长久流传。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