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肖像——徐唯辛当代艺术展”将于2018年12月8日14:00在人大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精选徐唯辛近三年创作的29幅巨幅油画肖像,集中展示了中国近年来各个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包括马云、屠呦呦、王选、莫言、郎平等。
徐唯辛
1958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美术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教育部高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徐唯辛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也是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当代艺术家。他的早期作品描绘少数民族边疆风情,画面洋溢着劳动人民的淳朴之美和他自己的青春理想,如《馕房》《酥油茶馆》。在改革大时代中追求艺术梦想的同时,徐唯辛逐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对现实问题与底层人物的关注,他认为“艺术家要有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对现实的关怀”,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予人启发,相继创作了《酸雨》(1997)、《打工图》(2004)、《工棚》(2004)等现实主义作品。
徐唯辛将这种关注并放大历史人物意义的观念表达一直持续至今,他试图建构起个人与历史关系的新表述。延续他以往作品的历史逻辑性,苦苦探索三年的徐唯辛为我们带来了“永远的肖像”系列作品,这组作品以黑白色调为主,并添加了蓝色和咖啡色等色调点缀。这个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民国老照片上色技术的启发:比如黑白照片上有绿色的草、红色的嘴唇等。此外,为了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他还给肖像画加上了透明的色条,色条呈现在一幅幅肖像画上,随机的尺寸、色彩与位置如同音符的律动,暗示着时代发展的波澜起伏。
“永远的肖像”是他一直以来对现实关怀的延续,这不仅仅是关注的时代人物更多,也不仅仅是描述的历史时间更长,而是将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物作为线索,通过历史表象触摸时代律动,通过人物符号讨论个体本质与群体身份。这种创作方式背后的表达范式既是一种当代艺术的方法论,也是一种社会学的方法论。徐唯辛这种从问题出发,有学术立场的表达,也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
展期
2018年12月8日-2018年12月16日
展览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二层
开幕式
2018年12月8日14:00
策展人
王明贤
出品人
单大伟 杨黎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凤凰网 优博集团 ARTY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