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傅雷名译·全彩插图本《艺术哲学》

“丹纳的作品好比一幅图画,历史就是镶嵌这幅图画的框子。”

—— 傅雷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辨别这种文化的另一特征,辨别第一流绘画的另一条件。在别的时代,精神方面的修养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一样高雅,而绘画并没放出同样的光辉。例如我们这个时代,在十六世纪的学识之外,又积聚了三百年的经验与发见,学问的渊博与思想的丰富为从来所未有;可是我们不能说,在绘画方面现代欧洲和文艺复兴期的意大利产生同样优美的作品。所以仅仅指出拉斐尔时代的人文化完备,智力旺盛,并不足以解释1500年代的杰作;还应当确定这一种智力这一种文化属于何种性质;而在比较过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和十五世纪的欧洲以后,还得把当时的意大利和今日的欧洲作一比较。

▲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

让我们先看德国,毫无疑问那是现在欧洲最有学问的国家。那儿,人人识字,尤其在北部;年轻人都在大学里待上五六年,不但有钱的或境况优裕的,而且差不多全部中等阶级,甚至下层阶级中也有少数人熬着长期的清苦和饥寒进大学。社会上极重学问,有时竟造成一种做作的风气,流于迂腐。许多青年目力很好,也戴着眼镜,装出更有学问的神气。法国有些青年只想在俱乐部或咖啡馆露头角,一二十岁的德国人可不是这样,他念念不忘要对人类、世界、自然、超自然,还有许多别的东西,有一个总括的观念,想有一套包罗万象的哲学。对于高级的抽象的理论的爱好,专心,容易了解,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及得上德国人。德国是一个创立形而上学和各种主义的国家。可是太多的玄想妨碍图画艺术。德国画家在油画上或壁画上竭力表现人道主义思想,或者宗教思想。他们把形式与色彩附属于思想;他们的作品是象征性的;他们在壁上画的是哲学课和历史课。你们倘使到慕尼黑去,就可发见那些最大的画家只是迷失在绘画中的哲学家,他们所擅长的是向理性说话而不是向眼睛说话,他们的工具应当是写字的笔而非画画的笔。

▲ 丢勒《死亡、骑士与魔鬼》(1513年)

再看英国。那儿一个中等阶级的人年纪轻轻就进商店或者办公室,一天工作十小时,回家还得工作,花尽脑力体力,以求温饱。结过婚,生了不少孩子,还得做更多的工作;竞争尖锐,气候酷烈,生活方面的需要很多。便是绅士、富翁、贵族,闲暇的时间也不多;他忙忙碌碌,受着许多重要事务束缚。心思都花在政治上面:既要参加各种会议、委员会、俱乐部;又要读《时报》那样的报纸,每天早上都有厚厚的一本;还有数字、统计、一大堆沉闷的材料要你吞下,要你消化;除了这些,还有宗教事务,慈善财团,各种企业,公私事务的改进问题、银钱问题、权势问题、信仰问题、实际问题、道德问题;这都是精神生活的粮草。绘画和其他与感官有关的艺术都被放到次要地位,或者自动退后。大家想着更严重更迫切的事,没有时间关心艺术,即使留意,不过是为了趋时和面子;艺术成了一种古董,只供少数鉴赏家作为有趣的研究。固然有些热心人士捐钱办美术馆,收买新奇的素描,设立学校,正像办传布福音、治疗癫痫、抚育孤儿的事业一样。但他们仍旧着眼于社会的福利: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减少星期日的酗酒;图画可以替纺织业和高等首饰业训练优秀的技工。谈不到欣赏的能力;他们对于美丽的形体与色彩的感觉,不是出于本能而是得之于教育;好比来自异域的橘子,花了大本钱勉强在暖室中培养出来,往往还是酸的或涩的。那儿的现代画家是头脑呆板、意境狭窄的匠人;画的干草、衣褶、灌木,都非常枯燥,繁琐,令人不快。因为长期身心劳累,精神集中,感觉和形象在他们身上失去平衡;他们对色彩的和谐变得麻木不仁,在画布上涂着整瓶的鹦鹉绿,树木像锌片或铁片,人体像牛血一样的红;除了描写表情和刻画性格的作品,他们的绘画都不堪入目;他们全国性的展览会在外国人眼中只是一堆生硬、粗暴、不调和的颜色,跟嘈杂刺耳的噪声没有分别。

有人会说我讲的是德国人和英国人,是严肃的清教徒、学者和企业家,在巴黎至少还有鉴别力,还有人讲究风趣。不错,巴黎是目前世界上最喜欢谈天和读书的城市,最喜欢鉴别艺术,体会各种不同的美;外国人觉得巴黎的生活最有趣,最有变化,最愉快。然而尽管法国的绘画胜过别国,连法国人自己也承认比不上文艺复兴期的意大利绘画。总之性质是不同的:法国的绘画表现另外一种精神,向另外一些精神说话;在法国画上,诗歌、历史、戏剧的成分远过于造型的成分。对于美丽的裸体,简单而美好的生活,法国绘画感受太薄弱;它在各方面用尽工夫要求表现远方与古代的真实的场面,真实的服饰,表现悲壮的情绪,风景的特殊面目。绘画变了文学的竞争者,和文学在同一园地中探索发掘,同样求助于不知餍足的好奇心,考古的嗜好,对于紧张情绪的需要,精细而病态的感觉。绘画尽量把自己改头换面,迎合市民。而市民就苦于工作的疲劳,受着室内生活的拘囚,脑中装满着杂乱的观念,渴望新鲜的事物,历史的文献,强烈的刺激,田野的宁静。十五世纪与十九世纪之间发生一个极大的变化;人的脑子里所装的东西,所起的波动,变得异乎寻常的复杂。在巴黎,在法国,人都过分紧张。原因有两个。—先是生活昂贵。大批日用的东西变得不可或缺。便是生活朴素的单身汉也需要地毯、窗帘、靠椅;成了家,还得有几个摆满小玩艺儿的古董架,一套所费不赀的漂亮设备和数不清的小东西,既然都要花钱去买而不能像十五世纪那样在大路上拦劫或没收得来,就得辛辛苦苦用工作去换取。所以大部分的生活是在勤劳艰苦中消磨的。—除此以外,还有向上爬的欲望。我们既然组成一个民主国家,一切职位都用会考的方法分派,可以凭毅力和才能去争取,人人心中便隐隐约约存着当部长或百万富翁的希望,使我们的心思、事情、忙乱,又加上一倍。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共有一千六百万人口,不但为数很多,而且太多了。巴黎是出头的机会最多的城市,一切有才智、有野心、有毅力的人,都跑来你推我搡地挤在一起。京都成为全国人才与专家荟萃之处;他们把发明与研究互相交流,互相刺激;各种书报、戏剧、谈话,使他们感染到一种热病。在巴黎,人的头脑不是处于正常和健全状态,而是过分发热,过分消耗,过分兴奋;脑力活动的产品,不论绘画或文学,都表现出这些征象,有时对艺术有利,但损害艺术的时候居多。

▲ 拉斐尔《童贞女的婚礼》(1504年)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可不是这样。没有上百万的人挤在一个地方,只有人口五万、十万、二十万的城邦;其中没有野心的竞争,好奇心的骚扰,精力的集中,过度的活动。一个城市是社会的精华所在,不像我们这儿是一大群普通人。并且当时对舒服的要求不大;人的身体还强壮,出门旅行都是骑马,很能适应露天生活。宏大的府第固然壮丽非凡,但现代的一个小布尔乔亚恐怕就不愿意住;室内又冷又不方便;椅子上雕着镀金的狮子头或跳舞的山神,都是第一流的艺术品,但坐上去其硬无比;现在一个最普通的公寓,一所大屋子里的门房,装着热气设备,就比雷翁十世和于勒二世的宫殿舒服得多。我们少不了的小小的享用,当时的人都不需要。他们的奢侈是在于美而不是在于安乐;他们心里想的是柱头和人像的高雅的布置,而非廉价买进一些小古董、半榻和屏风。最后,高官厚爵与大众无缘,只能靠武功与君主的宠幸得到,只有几个出名的强盗,五六个高级的杀人犯,一些谄媚逢迎的清客才有份;剧烈的竞争,蚂蚁窝似的骚动,像我们这样作着长期不断的努力,个个人想超过别人的情形,在那个社会里是看不见的。

这种种都归结到一点,就是那时的人比现代的欧洲人和巴黎人精神更平衡。至少对绘画来说是更平衡。要绘画发达,土地不能荒芜,也不能耕耘过分。封建时代的欧洲是大块坚硬的泥土;今日却支离破碎了;从前,文明的犁还没有犁得充分;现在犁的沟槽太多了,数不清了。要单纯壮阔的形体从铁相和拉斐尔手中固定在画布上,必须他们周围的人脑子里自然而然产生出这一种形体;而要它们自然而然的产生,必须“形象”不受“观念”的阻抑和损害。

教廷应该是意大利最严肃最庄重的宫廷,而狂欢节竟用这一类方式作乐;宫中也举行“裸体”赛跑,像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一样;也有帕利阿卑庆祝会,像古罗马帝国的圆场中举行的一样。—既然想象力都集中于刺激感官的场面,既然一个时代的文化以行乐为人生的目的,既然他们能完全摆脱政治上的操心,工业界的动荡,道德的顾虑,因而不像我们念念不忘于实际利益与抽象观念;那么一个艺术天赋优厚而修养广博的民族,能欣赏并创造那种表现形象的艺术而达于登峰造极之境,也就不足为奇。文艺复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时期,介乎中世纪与现代之间,介乎文化幼稚与文化过度发展之间,介乎赤裸裸的本能世界和成熟的观念世界之间。人已经不是一个粗野的肉食兽的动物,只想活动筋骨了;但还没有成为书房和客厅里的纯粹的头脑,只会运用推理和语言。他兼有两种性质:有野蛮人的强烈与持久的幻想,也有文明人的尖锐而细致的好奇心。他像野蛮人一样用形象思索,像文明人一样懂得布置与配合。像野蛮人一样,他追求感官的快乐;像文明人一样,他要求比粗俗的快乐高一级的快乐。他胃口很旺,但讲究精致。他关心事物的外表,但要求完美。他固然欣赏大艺术家作品中的美丽的形体,但那些形体不过把装满在他脑子里的模糊的形象揭露出来,让他心中所蕴蓄的暧昧的本能得到满足。

【以上内容节选自《艺术哲学》第二编第四章,有所删节】

本书精美彩图

《艺术哲学》

[法]丹纳 著

傅雷 译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傅雷经典译文,全彩插图本

法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的经典著作,艺术史研究必读作品

翻译名家傅雷珍爱之作,译笔典雅斐然

104幅原版全彩插图,将理论回归大师作品

丹纳的论述条分缕析,明白晓畅,饱含热情,充满形象,傅雷的译文富丽优美,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傅雷曾几次在“家书”中为傅聪推荐丹纳的《艺术哲学》,曾忍着腰酸背痛、眼花流泪,每天抄录一部分译文,寄给傅聪。

作者简介: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丹纳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英国文学史》《评论集》《评论续集》《评论后集》《意大利游记》《艺术哲学》等。

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作家和教育家,翻译了大量法文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代表译作有《巴尔扎克全集》《约翰·克里斯朵夫》《米开朗基罗传》《贝多芬传》等。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下设哲社、文史、政法和经管四个编辑室及威科项目组,主要承担文史哲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辑要》、“大师文集”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术译介和学术原创著作。

人已赞赏
艺术市场艺术教育

博物馆文物欣赏——唐王维的《雪溪图》

2018-11-24 23:22:10

媒体关注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能拥有“三希”其一,都是一件能让人吹一辈子牛的事儿

2018-11-25 22:56: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