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任伯年(1840~1896) | 尺寸 | 31×44.5cm×8 |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1883年作 |
估价 |
RMB 8,000,000-12,000,000 |
||
成交价 | --- | ||
专场 | 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 | 拍卖时间 |
2016-06-06 |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
出版: 1.《任熏任颐水浒人物图合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月。 2.《艺苑掇英》(第六十九)P2-4,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 3.六十年代朵云轩珂罗版印刷。 |
|||
款识: 1.伯年。 2.癸未五月,伯年。 3.光绪癸未六月,伯年任颐。 4.伯年。 5.光绪乙未夏六月,山阴任颐。 6.光绪癸未六月,伯年任颐。 7.法赵王孙。伯年印。 8.姜白石词意。光绪癸未六月,伯年。 钤印:任伯年(7次)、任颐之印、伯年 鉴藏印:曾经雪盦收藏 题签:王震题签条。任山阴真迹。辛酉孟夏,白龙山人王震题签。钤印:一亭父 |
|||
说明 |
任伯年 水浒人物册 REN BONIAN LANDSCAPES AND CHARACTERS 此人物册页共八帧,所作非同一时期。其中款识分别为“癸未五月伯年”、“光绪癸未六月伯年任颐”、“光绪癸未六月伯年任颐”、“姜白石词意,光绪癸未六月伯年”,一帧为“光绪乙未夏六月山阴任颐”,癸未年(1883)、乙未年(1895)即任颐(1840-1895)44岁和56岁。另有三帧未署年月,从笔墨风格来看,当为任伯年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作。该册页从绘画内容与主题意境上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反映生活风俗的题材,如第一帧桐阴消夏、第二帧江雪牧牛。此画题多来自画家早年的生活经历。《桐阴消夏》表现农家生活的乐趣,绘三两老农于溪边瓜棚下纳凉,或拿蒲扇,或掻后背,或手托下颔,神态悠闲自得;牧童生活的题材在任伯年笔下多表现天真的童趣,而《江雪牧牛》绘江天雪地中蜷蹲在树侧的牧童,衣衫单薄,其贫苦的生活引人怜悯,同时倾注了任伯年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其人物线条圆转流畅,颇具写意性而形态准确,薄施淡赭而凹凸毕现,极富立体感,更重要的是能捕捉人物的细节来呈现逼肖的神态。如《桐阴消夏》中畅谈者的悠闲、听着的专注、孩童的活泼,生动传神给人亲切感。而牧童眼神的无助亦令人心动。在构图上任伯年注重空间的透视效果,两幅画面皆强调了树木与人物的掩映关系,并借助牛的补景将画面推向纵深,在布景上讲求画面的虚实感,疏密、浓重的对比,树叶或色墨点簇,或淡彩双钩,山石、江岸则以逸笔皴擦而就,简洁明快。 第二类:表现文人的生活意趣,如清流赋诗、听泉图、涧流濯足。任伯年的文士题材绘画多借境于宋元以来的绘画古题。文人意趣之外,亦取材于文人生活故事。但在运思与置景布势上多独具匠心,不落前人窠臼。清流赋诗、涧流濯足两帧将石涛山水小景中的人物作为前景置于岩石流泉之间,山石皴擦重其气势,人物用笔取法新罗山人,线条浑脱,浏漓顿挫,在俯仰之间取其风神,颇见振衣千仞、濯足万里的高远意境;听泉图构图紧密,山石皴染叠加,古木盘曲相错,虬干枝叶笔触繁密。而文士神情悠然,似在倾听泉声,整幅画面虚实结合,得画外境。 第三类:以古人诗意遣怀,如江上琵琶、关河一望萧索、姜白石词意“小红低唱我吹箫”。此类题材任伯年往往将个人的情思与怅惋寓于画中人物,借古遣怀。此三幅作品无论是年长色衰、漂泊无依的琵琶女,还是凄离伤别、远志未申的游子,抑或潦倒终生、韶华远去的布衣文士,这其中都寄寓了任伯年的遭遇与触动。在画面格调上亦是惆怅低徊,忧思深远。在构思上则别具新意,如《江上琵琶》与《小红低唱》两幅的空间处理采取俯视的构图,画面空间开阔深邃;同时也讲求画外的留白处理,如琵琶女背影的构思以及《小红低唱》中渡船驶向画面深处的处理,都使人产生遐思,富有新鲜感。 此本人物册,题签为“任山阴真迹”,署“辛酉孟夏白龙山人王震题签”,钤朱文“一停”印。一帧钤有收藏印“曾经雪盦收藏”。考张目寒(1900~1980)号雪盦,张大千义弟,与溥儒、黄君璧、台静农等交往,遗着《雪盦随笔》。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