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 李可染(1907~1989) | 尺寸 | 71×107cm |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RMB 40,000,000-60,000,000 |
||
成交价 | --- | ||
专场 | 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 | 拍卖时间 |
2016-06-06 |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
款识:革命圣地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 一九七一年可染敬写于丹江。 钤印:李、可染 |
|||
说明 |
备注:邹佩珠女士、李小可先生鉴定为真迹。
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 李可染《韶山》画风追踪 据画款识,《韶山》——一幅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是李可染大师於1971年在湖北丹江所作。在此以前,60年代初,毛泽东诗词山水画系列。曾出自可染大手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至今,价值连城,以其艺术生命力的高强力度,震惊四海。而画革命圣地,《韶山》该是可染一生所作山水画中第一幅。仅此一点,足以引起长长一段历史的记忆。 文革动乱一开始,李可染首当其冲,遭到厄运,是当时全国所有知名文化人士被注定的厄运。对他来说,一系列迫害中最严重的,是不准作画。文革第6个年头,他和一批文化人,被下放丹江。劳动改造期间,他获准创作了《韶山》——出自李可染手笔的第一幅革命圣地山水画。画的左上角题名落款:“革命圣地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一九七一年可染敬写於丹江”。“韶山”二字,篆体横书。“革命圣地”四字,隶体竖写。四字聚合成方形,近似一方印章。其它,21个字,行兼楷书竖写,字序数目大体以4字、3字、2字排列,依照疏密规律,分布为7行。最後揿印:阳文“李”、阴文“可染”。值得注意的是,关於题识、揿印,一如可染作画,历来十分认真考究,叫做“经意之极若不经意”。《韶山》这幅画的题款,依据画为横幅,排列於左上端,似不违惯例。然而其行文走势,横书、竖写,一律自左起往右行。为此书写体势、款式,连同画面处理,浑然灿然,考究倍加,又显得很特别。若与可染一生创作的大量山水画比配,绝无仅有,应该看作是一位山水大师在特殊年代创作的特殊山水画。 《韶山》,构图极其严谨,景物组织、穿插,层次分明又灵动有致。毛泽东旧居,依於山峦之下,几近画面中心位置。松树在前,竹林在後,前後左右,高低起伏,以合拢包围之势,形成自然的绿色屏障。巧妙的是那半露半掩的池塘,片片嫩绿的荷叶,飘深在水面上,洋溢荡漾,好像和声伴奏,衬托着农舍,增添了春意。这是用一个现代人眼光体察到的湖南农村,一派古朴色彩的典型美景。看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点景小人,是精彩传神之笔。飘扬的红旗,相互呼应,构成隐形“三角觚”。三个红色亮点,圈出了画面视觉旋律的高音区,也可说是指向“趣味中心”吧。这一系列意笔性质的笔触,使朴素庄严的景观,笔罩着活跃、热烈的气氛。 《71•韶山》完成之後三年,1974年,李可染又画了一幅《韶山》,副标题“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九字速写,署名“一九七四年可染敬写於北京”。此画整体上保留了《71•韶山》原型,表明画家自己对三年前所作这幅画的原创性,思想内容,艺术处理,是自我肯定的、比较满意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可染大师精《71•韶山》,应是文革年代李可染为自己重新设计山水轨迹的头阵炮。他力图寻找有效的突破口,发掘新的艺术资源,牢牢把住一个画家的天职——他必须享有画画的权利。特殊年代的一幅特殊山水画,透露了一位智者走出逆境的心理信息。他在朝着“困而知之”的境界一路攀登。36年後的今天,无疑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需要我们一探究竟,一路追踪: 其一,文革风云,中断了李可染“60岁变法”的计划。不准画画长达六年之久,他虽然痛苦却并不消沉。他相信“恃正者性,容邪者殆”。拿出两手对阵:一是苦练书法,二是静心画革命画。71’—74’,先後两幅韶山精品及其题字、款识、书法,证明了这一心理动机。其二,他深知,“困而知之”——求自我变革是有条件的。“心思手作,独标新韵”,这是两位前辈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早年给与李可染的高度评价。“深於思、精於勤”是可染铭记师恩的自励语。他反思自己从小生活在家乡州,那时的民间艺术,年画、泥玩具、剪纸,给予他深厚的滋养,也给予他乐於艺术创造的基因。他曾想:“为什么齐白石生长在那样颓废落後的艺术大环境里,而能走上健康正确的道路,提高了水墨写意画的表现力呢?”回答是,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民间艺术对他的重大影响,他能很自然地把民间艺术的特色,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反思点悟了李可染,困境中深觉内心深处民间艺术的基因弥足珍贵。我们从《韶山》特别的风格,能够追踪到历代民间艺人组织画面、结构和剪裁自然万象的本领,还可以追踪到民间审美趣味,例如:大胆使用红与绿原色,产生强烈对比;创造爽朗、和暖的情调气氛。 这些,如像新鲜的血脉,在可染绘画的血肉生命里搏动,不但使可染山水拥有更深广的欣赏群,而且启示了他晚年的成熟风格,进一步拓展了他关於国画美的新观念、新主题、新图式。 其三,《韶山》,是整个幅面不算很大的山水画,在单纯之中融入了丰富的美学元素,给人以深厚浓烈的美感。这里吸收了古代青绿山水和石窟壁画的装饰意味。展示毛泽东诞生地素朴的农舍造型以及结构美——从屋顶、墙壁到墙基,再到门窗,无不精心刻划,分寸适度,恰到好处,获得简洁、臻丽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温馨而光辉的感染力和厚重的历史感。 这里要特别提到松树组群独特的造型。——高高的松树主干,夸张了劲松的挺拔矗立感,对比着疏密相间、变化多端的松冠,或上升或下垂的自然节律美,令人叹为观止。这种个性化、符号化的艺术表现力,并非空想臆造而得,分明是早已对黄山松作了大量写生;反复提炼加工而成。作为一种高水平、经典化的松树组群造型,预示後来的巨幅山水杰作《革命摇篮井冈山》的诞生,并且在大师晚年巅峰期诸多巨作结构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李可染的“深於思”,他的原创力轨迹,还体现在两幅《韶山》完成后,於1974年的《韶山》写下长达28行的题识。——“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他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後,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这段题识,表明画家对韶山——作为革命圣地的认识,也引领赏画人在进入画境同时,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促使韶山两幅画产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机。两幅特殊年代的特殊山水现在分开了,流传到识画、爱画的藏家手里,其文献性价值,会始终蕴含在艺术作品本身永久的美学价值之中,合二为一,供人们欣赏和思索。 孙美兰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