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品信息
作者 |
郝量(b.1983)
|
尺寸 |
185×150cm |
作品分类 |
中国书画>绘画 |
创作年代 |
2007-2008年作 |
估价 |
RMB 900,000-1,200,000
|
成交价 |
--- |
专场 |
寻珍:现当代艺术夜场 |
拍卖时间 |
2016-06-06 |
拍卖公司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
说明 |
《我与堂吉诃德》是郝量艺术历程第二阶段中的代表作,从2007年开始构思,至2008年完成。他采用重彩与水彩两种中西不同的技法,分别绘制于绢、纸本之上,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堂吉诃德”形象,此系列只创作了两件,自此开始,郝量进入“双层绘画”的作品系列。郝量的艺术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吸取养分,同时西方艺术及文学为他重新解读传统提供了参照系,《我与堂吉诃德》即为其早期艺术探索、具有文献价值的例证。
上溯老莲《婴戏图》 作为80后艺术家,郝量的创作并不明显带有这个年代的印记,反而因其作品的形式及母题而显得“古旧”。“知识考古”是郝量的工作方式:深入到古老文本的时空里进行考掘并从中提炼出明晰的线索与方向。艺术家以绘画重述文本,以一种演绎的方式回望传统。而这便是他创作题旨的双重性所在:放大了玄幻叙事的小传统,同时追问了水墨本体的奥妙。 郝量曾直言此作的人物表现方式受到陈老莲、苏汉臣婴戏图的影响,尤其是前者。从作品中,可以看到郝量的用笔以中锋圆笔为主,线条清圆流畅,气韵兼力,给人一种简洁古朴之感。在表现人物发丝、衣领等精微之处,多用排比线条,线条骨法神健,诚如老莲一般,“用毫环转,一笔而成”。这使得画中人物有一种清雅肃谨之感。这种笔法特点与郝量长期“师法古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郝量师法古人还体现在人物造型、面部处理等细节中。郝量用细线和淡墨细致勾勒了画中人物,但可看到,人物比例是些微变形的,这“大头娃娃”式的造型是有意为之。他根据自己的心境和感受进行人物造型,用形变表现自己的稚拙,更显古雅,其目的不求形似,而求传神,展现出“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绘画风格。
传统的当代性表达 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西方艺术及文学为郝量重新解读传统提供了参照系。在艺术手法上,郝量的创作明显受到细密画、湿壁画以及超现实绘画的影响。而塞万提斯、卡夫卡和卡尔维诺的文字又为郝量的作品赋予了现代性,骨骼等元素象征性地出现是这种现代性内化的结果。 “当时我刚读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觉得那种状态和我非常相似,就想尝试用中西不同的方式将那种感受表达出来。”诚如郝量所讲,作品用工笔重彩和纸本水彩两种中西不同的绘画语言,分别绘制于绢、纸之上,一个身骑大马的“堂吉诃德”形象跃然纸上。对于人物、马匹骨骼的刻画,显现出其精湛的西画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与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雷尼•马格利特1965年作品《委任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茂繁的数木中,女主人公策马而行,不知道她与委任状有什么关系,或许只是潜意识的联想。然而,人与马却是在令人惊奇的非逻辑性的林木中穿行,展示出超现实的虚幻与玄奥,画面意义晦涩,令人在猜度中理解其无意识的内涵。《我与堂吉诃德》类似的竖条形构图,以及同样的超现实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郝量也于此找到一种对于传统的现代性表达方式。 经由奇幻叙事的方式,郝量已然确立起他的个人面目,并且显示出在传统与当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与反思的能力。他以一种片断化的、引经据典而又充满奇想的方式对传统与现代进行激活、重构,汇集成一个幽邃而坚实的地基。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