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标准是什么?以康德的认识论谈西方古典绘画到印象主义的转向之线索

拉斐尔自画像

作者|天真的A小调

原标题|《真实的标准,以康德的认识论谈西方古典绘画到印象主义的转向之线索》

古典主义·莫扎特·第14号G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

任何同一体系下的思想或艺术,在时间的潺潺流逝中,总会因人们的理性反思而带来内形式上的转向。比如在哲学当中,就有维特根斯坦前期到后期思想上的人工语言到日常语言的转向。

转向的本质在于,对总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实践研究后,或是发现走错了方向,或是觅得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总问题是具有同一性的线索,问题的答案之不同是导致转向的差异性。

以绘画的形式来看,在西方绘画艺术这个大体系的历史上,出现过古典绘画到印象主义的转向。虽然两大时期的画风迥异,但其内在深处是有某种无法割舍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画家们所不断反思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或者说,“真实”的标准是什么?随着这个问题的不断明确,古典绘画一步步地转向成为了印象主义。

“真实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便是本次我们需要去寻求的转向之线索。但这个貌似只是绘画艺术上的问题,却达到了哲学问题的高度。在此我为大家带来了康德的认识论思想体系,以求用哲学的眼光去考察此线索。

莫奈自画像

1.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体系

近代的哲学家都在研究一个共同的问题——作为主体的人是如何认识作为客体的世界的——这就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对研究绘画有何帮助?因为画家所画下的那个对象,并非眼前的客观之物,而是经过感官或大脑的主观加工后的,存在于大脑中的那个主观之物。

德国著名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他的认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了他的成名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当中。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不可知论,希望读者们看到“不可知论”这个词语时不要先入为主地产生价值判断。是对是错我们粗略地解下他的思想体系后,结合切身实践经验再做判断也不为迟。

康德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

首先,他把作为客体的存在者(眼前的客观之物)称为物自体。物自体自身会散发出各种表象来刺激认知主体——也就是人,人通过各大器官和感性先天认识形式——时间与空间——来接收表象而形成现象,这就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而感性就是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以接收表象的能力。

紧接着,人的大脑自身又先天地具备一套对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系统——这套系统和时空一样也属于先天认识形式(知性的)——康德把这套系统称作先验范畴。(先验范畴是最一般最普遍的概念,任何具体的或后天的概念都可以归在其下。先验范畴有十二个,因为对绘画的考察没细致到范畴环节上,所以具体有哪些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大脑会拿这套先验范畴去联结感性所接收得来的现象以形成判断。最初,对各个现象的判断是散乱而缺乏联系的,但经过大脑的一系列复杂综合之后就形成了一个集中的对象,康德将其称为先验对象。这就是认识的知性阶段,而知性就是利用先验范畴对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以形成先验对象的能力。

最后,将一个个的判断放在一起进行向前溯因或向后推果的推理,形成结论(结论也是判断),这就是理性阶段,而理性就是对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

而康德的不可知论正在于——人类的感官和先天认识形式有限,并不能接收所有的物自体所散发的表象,所以康德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只是经过感官和先天认识形式所“过滤”后剩下的所能接收表象,也就是现象。现在我们对康德的认识论体系有了大致的认识,就可以以康德的眼光去重新考察一下古典绘画到后印象主义的转向线索了。

伦勃朗(晚年自画像)

2. 古典绘画艺术的认识论基础

之所以古典绘画时期与印象主义时期都能被统筹到古典绘画时期的范畴下,是因为此两时期在绘画形式或理念上具有同一性、具有共相。这个共相之一就是该两时期的画家都在追求画下“真实之物”、“客观之物”。但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导致了两个时期的绘画形式产生差异,这是前文有所提及的。

那么,绘画的形式与内容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如果要画一位正在割麦子的农夫,那么拥有一个割麦子姿势的男性农民形象就是所要绘画的内容;而用什么绘画手法与技巧去表现这位正在割麦子的农夫形象就属于绘画的形式。这就像两个数学公式“X-Y=Z”与“X+Y=Z”一般,“X、Y、Z”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内容,但公式却是固定不能变更的形式。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澄清——所以我们只考察画家在主观中形成“真实之物”这个对象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认识能力,不考察将“真实之物”实现到画板上所使用到的认识能力。因为这个绘画形式在绘画上可以说是具有先天性,它是已经在画家思想中的,直接决定如何呈现内容的一个手段。

其次,在“真实之物”的内容上我们不考虑表面内容的“真实”,只考虑内容在感性本质上的“真实”。我们以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举例。首先,画中踩在云上的圣母与长着翅膀的天使在表面上来说都是“不真实的”。但是不管是云、女人、小孩还是翅膀都是通过想象力将现实中的感性事物组合而成,所以其在感性本质上是真实的。

古典绘画中的众多艺术流派主张只是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风格或内容的转变,本质上都是对美术的“微创新”。它们使用的技法都是建立在透视法和解剖学基础上,他们的变化也只是在表面内容上。这也是为什么将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浪漫主义等诸多时期统一为古典绘画来考察的原因。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古典绘画

古典绘画的绘画形式是知识,该时期的画家们认为对“真实”最主要的把握是体现客观之物的立体感。所以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依赖建立在解剖学、几何学等知识的绘画技法(如透视法)以求还原对象最真实的形态。他们对光的表达只停留在明暗法上,即用明暗的对比体现光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追求表现光与影,而是利用明暗法的光与影来体现物体形态的立体感。这种生硬的光影表达方式虽然给人一种顺滑清晰的感觉,说明了古典绘画对感性层次光影的忽略,哪怕是以画光影著称的伦勃朗也是如此。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肉眼受到光影的影响并不会有如此高的清晰度。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光影模糊正是被古典绘画画家们用理性将其抹去变成了明暗法的光影。

所以古典绘画的画家们所考虑的真实是理性主义的真实,即利用理性结合知识与经验去反思和推理出他们自认为的“真实之物”。在认识论上,古典绘画的画家们的形成“真实之物”过程是:感性接受物自体的表象形成现象——知性结合先验范畴将现象综合为先验对象——理性结合知识改造先验对象。

依然以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为例。从绘画技巧看,拉斐要尔适当地运用了短缩透视法,从而使人物之间留出了纵深感的空间,给人一种厚重和真实的感觉。但其在光影的表达上依然只使用了明暗法,而且整个光影的明暗轮廓比较圆润,如圣母脚下的影子就是圆状。深深体现了古典绘画对光影在“真实性”上的不重视。

伦勃朗《解破学课》

印象主义·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认为古典绘画对知识的追求太过刻意,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真实,这种对事物的固有知识成为了追求“真实”的阻碍。印象主义认为,就应该每次绘画都是写生,画下眼见为实的“真实之物”。所以印象主义的绘画形式是实见,即眼见为实。其所考虑的真实,并不是古典绘画艺术的那种“思想中的原本的真实”。形象主义流派又名外光派,所以他们的绘画理念是自然应该是捕捉自然的真实,而反应到画家眼睛中的唯一的真实,就应该只是光线。

著名的印象主义之父莫奈在晚年时,对自己的绘画理念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描述,可以结合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来感受。他说希望自己一生下来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突然获得视觉后抓起画笔,把看到的一切全部记录下来。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印象主义绘画理念,抛开固有认知,纯粹遵循眼睛看到的情景来作画,捕捉自然,捕捉真实。所以相比古典绘画艺术,他们的画作就不再显得那么立体且更看重光影的表现。而通过莫奈的描述我们也能看出,印象主义所追求的“真实”是极致的感性现象,仅仅只是感性直观得来的杂多而已。

莫奈《日出.印象》

3. 古典绘画与印象主义的同一之为真实主义体系

古典绘画起于文艺复兴运动,这是一个理性之光觉醒的时代。人们强调理性,力求利用知识呈现最客观的客体。古典绘画时期形成绘画对象的“真实之物”同时使用到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大认识能力。到了印象主义时代,画家们对“真实的标准”有了更感性的看法,将“真实”看做眼见为实,回归感性现象,印象主义时期形成绘画对象的“真实之物”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

印象主义的画作在第一眼看上去总是难以与古典主义、洛可可、浪漫主义等古典绘画找到共相,好像他们是两个共时态的不同体系。然而,看上去没有并不代表实际上没有,这个共相不在眼前的感官表象里,而在头脑里的思想里,即在绘画形式上对“真实之物”的追求。但追求“真实之物”必定导致画家们反思“真实”是什么,以至于给“真实”下一个标准。正是这个标准的不同,导致了印象主义与古典绘画的绘画形式的差异。所以印象主义并不是偶然地或凭空地诞生的,更不是与古典绘画是两个共时态的不同体系。古典绘画与印象主义理应属于同一体系下的两个不同时期,而且印象主义是古典绘画的历时性转向而来,而“真实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正是这个转向的线索,是给他们带来同一性的共相,故古典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理应共同属于真实主义体系。

德加《赛马》

- 作者后记 -

康德哲学的艰深导致难以进行通俗化表达,我费尽心思却仍感觉难以让读者明白透彻。其主要原因在于康德的哲学自成体系,去掉一块就难以理解另一块。比如说文中提到的“先天”与“先验”两个概念由于篇幅有限我就没有展开讲述,恐怕没看过哲学的读者读到他们会觉得云里雾里,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此我还是粗略解释下:“先天”与“先验”都是逻辑上在先的意思。比如“发声”和“歌唱”时间上是同时进行的,但逻辑上没有“发声”就没有“歌唱”,“发声”是“歌唱”的逻辑前提。而“先天”与“先验”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具有客观性的天赋观念,即不需要后天经验就能运用的、具有普遍性的能力或知识。所以康德的唯心主义看似像唯我论,但是它却是具有客观性的。

而“先天”的东西不一定涉及有关对象的经验知识(如形式逻辑只管形式的正确,不管真假问题),“先验”的东西则一定要涉及有关对象的经验知识(涉及内容,即知识的真假)。所以“先验”是“先天”的子集,而“先天”与“后天”的划分是逻辑上的层次划分,“先验”与“后天”是认识论上的层次划分。

雷诺阿《菜花》

人已赞赏
观点评论

关于台北故宫藏巨然《雪景图》作者的几点商榷

2018-11-3 23:31:58

观点评论

陈丹青:水墨素描写生断送了水墨的性命!

2018-11-3 23:45: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