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毅
【本期话题】艺术家还是艺术商人?
策划:李振伟
编者按:自从资本介入艺术以来,对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以至艺术家普遍被市场所左右,甚至许多颇有才华的艺术家也未能幸免,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无不透露着商人气息,而不见其艺术品位,社会中曾流传一句话:艺术家都在谈钱,商人都在谈艺术。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这类现象,即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商人化。在此,本期时评特以“艺术家还是艺术商人?”为主题,邀请相关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创作无能让艺术家沦为商人
□杜洪毅
商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任何人类活动都不能逃离广义的市场范围,艺术当然不在例外。从宏观意义上讲,当代艺术有两大主要职能,其一是作为精神领域的探索创造活动而存在,其二是服务于商业市场。但是,如果因此说艺术家就应该以商人身份自居,沦为市场的奴仆,则是极荒唐的事情。
艺术市场的成熟与繁荣,最大意义在于让艺术家拥有独立创作的可能,摆脱了古代同行必须看雇主和赞助人眼色行事的被动地位。如果艺术工作者想要从市场中获得丰厚回报,就应努力创造出最优秀作品来。近代历史上一些杰出艺术家,如西方的毕加索、达利和我国的张大千,之所以生前就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他们让自己转型为商人,而是拿最好的作品赢得了竞争。

如果我们进一步展开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还会发现更深层次原因是这些人在创作上的无能。他们要么本是混进艺术创作队伍的投机分子,要么因为缺少作为艺术家必备的才华与勇气,只能转而求助于其它手段。毕竟,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比做一名杰出的艺术家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是艺术天才还用得作如此作贱自己么?当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时,只好退而求次之,通过商业营销手段来掩饰内在的虚弱,努力把自己包装成“非常成功”的艺术家。

如果只是个别艺术家把向商人形象靠齐也就罢了,若成为一种普遍化的风气就相当成问题。可很不幸,这就是中国当下艺术界的现状。功成名就者靠商人形象维持已有地位,无名无地位的打肿脸也要装出个排场来,年老的生怕被人说跟不上时代节奏而奋勇直追,年轻一代更不用提了,少数几个市场红人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偶像标杆。当艺术家们一窝蜂向商人转型时,直接导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集体平庸化。只要稍微审视下当今中国艺术家们的大作,就不难发现无论大名头还是小名头,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有几个拿得出一两件能让人怦然心动的优秀杰作来呢?

这也在提醒收藏家们擦亮眼睛,不要被艺术家们打扮出来的“成功人士”光鲜外表迷惑。毕竟,艺术创作是要拿作品说话的,虚华的包装无法掩饰住本质上平庸的。话说回来,除了华而不实的吹捧外,我们能指望商人艺术家名下的作品有多高文化内涵呢?(来源:中国美术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