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晓刚最新作品展在佩斯画廊位于纽约曼哈顿切尔西区的空间中开幕,这批完成于2018年的最新作品包括纸本油画及综合材料拼贴作品。
张晓刚,关于睡眠4号,2018,纸本油画、报纸拼贴,137 x 120 cm
© 张晓刚工作室,佩斯画廊供图
正如张晓刚本人所言,他的艺术首先是体验式的——像是酝酿着故事发生的场所,或是散场后的残局,艺术家在作品内部构建藉由情感和想象催生出的时空。张晓刚的最新作品仍旧与时势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更加坚定地回归到个人内心最诚实的叙述之中。
张晓刚2018年新作《床1号》局部细节 © 张晓刚工作室,佩斯画廊供图
国外媒体在报道展览中称: ”在张晓刚新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强大的失重感或不稳定性。这些画像漂浮在画布上,或在摇摇欲坠的木凳上保持平衡,或漂浮在浴缸的水中,投射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展览现场
© 张晓刚工作室,佩斯画廊
展览现场
© 张晓刚工作室,佩斯画廊
在距离张晓刚“大家庭”风格的确立过去二十年之后,艺术家在创作上则先后开启了《失忆与记忆》、《绿墙》等多个系列及媒材的探索,同时他也从未回避过对于昔日世界的迷恋。通过反复描绘记忆深处的意象,他将每一段落入时间之河的生命片段标记在画布上,希冀依循这些图像记号寻回往日的诗歌。而也正如这个古老寓言的结局一样,艺术家与时间的关系将注定是错位的。最终,他既无法像那些时刻顺应时代的人一样地投身于当下,也因时间流逝的本质而永远无法与旧日重逢,这都令他的坚持有了某种孤注一掷的悲情意味。
展览现场
© 张晓刚工作室,佩斯画廊
展览现场
© 张晓刚工作室,佩斯画廊
而在张晓刚展出的新作《跳跃1号》中,大面积跳跃的色彩和与过去相比更富动感的女孩形象,让我们与他所创造的“与世隔绝”的空间仿佛更近一步。这一鲜活的形象好似来自记忆与梦境交织的记忆深处,让当下与昔日时光发生了重叠。
张晓刚,跳跃1号,2018,纸本油画、纸张拼贴,194 x 86 cm
© 张晓刚工作室,佩斯画廊供图
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这种融合与重叠正在张晓刚的创作线索中显现出愈发重要的意义。对他而言,那个朝向过去的心灵王国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对现实与当下的不断体验而保持着动态的更新。在持续三十余年的构建中,张晓刚的艺术世界不仅未因为记忆的褪色而逐渐坍塌,反而在过去与当下的共同滋养中历久弥新。
更多展览现场
艺术家张晓刚各个时期作品市场简析
1、学习期(1977-1982年)
学习期是指张晓刚在四川美院求学的经历,但是在川美的现实主义绘画训练并没有让张晓刚像很多同学那样成为“伤痕”派画家或投身当时流行的乡土题材,他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语汇。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暴雨将至》、《天上的云》、《天地之子头像》等系列作品。
暴雨将至
2、探索期(1982-1993年)
张晓刚自四川美院毕业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期,年轻艺术家不满于当时中国美术界继承苏联社会现实主义的主流创作路线,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方向,成为对美术界的一场现代主义启蒙,张晓刚与毛旭辉、叶永青等艺术家一起组织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是其中最早的区域性艺术活动之一。1989年以后,他将视角从西方主题移向个体生命在历史与集体命运中的脆弱与偶然,这种思索,也使他后来成为西方语境选择阅读中国艺术时的一个意识形态化的代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草原组画》、《桃花山》系列、《幽灵》系列、《遗梦集》系列、《生生息息》系列、《深渊集》系列、《天安门》系列等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生息息》系列和《天安门》系列。
生生息息之爱
3、成熟期(1993-2008年)
1992年,张晓刚赴欧洲游历后回国,开始创作奠定其艺术史地位的《血缘•大家庭》——取材于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照相馆纪念照,其中呆板表情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其标志性的作品。张晓刚从1993年起开始创作《血缘•大家庭》系列,直到2008年仍在创作此系列作品。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自1994年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在“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上大获成功之后,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该系列作品成为了张晓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上拍的245件(次)张晓刚作品中,其中有超过90件(次)是《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83%的成交率;另外从张晓刚27件(次)过千万元成交的拍品中也可以看出,其中有17件(次)作品都属于《血缘•大家庭》系列,而且张晓刚作品的最高拍卖记录也是由此系列作品所创造。在此阶段,他还创作了《里与外》系列、《同志》系列、《失忆与记忆》系列以及其他同类型的肖像作品。
血缘:大家庭3号
4、转型期(2008年至今)
在距离张晓刚“大家庭”风格的确立过去二十年之后,艺术家在创作上则先后开启了《失忆与记忆》、《绿墙》等多个系列及媒材的探索。2008年创作的《绿墙》系列,该系列是以其父母的房间为素材创作的,张晓刚称父母当年很顽固,对绿色的墙壁一直不肯改。该系列将艺术家对内心的探索与带有中国集体记忆的独特的“绿色”结合在一起。在转型期张晓刚还创作了《车窗》系列、《天堂》系列以及一系列雕塑作品。
张晓刚:想当卡夫卡 却被当成沃霍尔
【艺术家】张晓刚:画“家庭”出名,但我的家庭很多残缺
关于最新展览
Zhang Xiaogang: Recent Works
2018.09.07 - 2018.10.20
Pace Gallery
537 West 24th Street, New York
注:作品图片感谢佩斯画廊,展览现场图来自Shutterstock Prem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