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如何欣赏一幅画?

  • 一幅画如何能卖到过亿?

  • 如何理解欧洲艺术作品中盛行的女人裸体?

……

抛开对艺术品的赞扬与解读,单纯地观看,我们是如何去观看一副画的?

 

观看之道

(Ways of Seeing) 约翰· 伯格 著

约翰· 伯格(John Berger,1926年——2017年1月2日)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1926年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役后进入Cen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学习。1948年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1952年,他开始为伦敦左派杂志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

 

他有多部艺术专著,如《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毕加索的成败》等;他回忆性质的小说《我们在此相遇》,名篇《G.》(1972)获英国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观看之道

 

我们通过观看世界先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中的地位,继而再基于我们的知识通过语言来解释世界,我先观看世界,再用语言解释世界。在观看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就像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刚刚展出时备受学院画派挖苦批判,称它有伤风化,但在随之崛起的印象画派眼中,这却是自由艺术的真正表达。

 

马奈作品 草地上的午餐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储备的知识又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观感,就像你沉浸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这是地球自转的缘故,这些知识并不触及你此时此刻的观看感受。

 

1

 

什么是观看

 

 

观看不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我们只观看到那些我们选择注视的东西,就像你现在看着手机,其实周边的人、桌子、马路也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但你的注意力却主动聚焦在手机屏幕上。

 

我们的注视通常不局限于一件东西,注视时视线会移动,会将看见的事物构筑进事物链中,成为我们看见的事物,比如你在看球赛时,会看到足球、球场、运动员、裁判、观众,但你观看的不是这些孤立的个体,而是一场精彩的球赛。

 

2

 

影像的意义

 

 

影像是在重造或复制景观,比如油画、照片、影视等等。照片中的人和真人面貌相符,但只是本人容貌的复制,它不会说话没有生命,只是鲜活的本人的一个象征与符号。作为一种表象,影像脱离了它产生的时空,经历的时间跨度可以从瞬息到数百年。

影像出现的目的,是为了用它呈现不在眼前事物的形貌,岁月变迁物是人非,而影像却依旧记录着你我当年模样同时也隐含着当初对事物和人的看法。其他任何时代的遗物,在展现各个朝代人民的生活方面,都不如影像直观。每一个影像背后都体现一种观察方法,摄影师拍照要选取角度,画家绘画要考虑构图

 

3

 

影像欣赏的异化

 

老年贫济院男管事 哈尔斯

 

人们观赏艺术的方式会受到一整套旧有看法的影响,例如文明、形式、地位、品味等。随着时间流逝,有的观念可能已经过时,但在面临当代问题对自身利益的冲击时,有人便会神秘化过去,从而保护自身利益,例如某些艺术作品被画廊拍卖行炒到天价。

 

神秘化就是重新解释之前原本很清楚的事实,以哈尔斯为例,他开创肖像画的先河,但有个权威的作者这样评价他:

 

哈尔斯恪守他个人的观点,此举丰富了我们对同时代人的认知,也提高了我们对那不断增强的冲击力之敬畏,这种力量足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生命的活力。

 

 

这就是神秘化,什么叫“对不断增强的冲击力之敬畏”?在这里语言看似高深精妙,但却没有观点。倘若哈尔斯能听到后世评论者这样的溢美之词,恐怕自己都会觉得尴尬,他自己在画画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得这么深远复杂。就在他给老年贫济院男管事画像的时候,他已经贫困潦倒,在那时那刻,它是以贫民的角度观察这些权贵然后下笔的,后世的人却神话他的独特视角。

 

我们看见风景时便会身入其境,看见过去的艺术品,便会置身于历史之中,但有人也将其神秘化,他们用溢美之词和脱离作品的解构,把画作从一副人人能感知的生活体验,塑造成是一种冷漠的“艺术欣赏”,这些人便是少数特权阶层和他们的附庸。

 

他们通过神秘化过去的艺术来编造历史,例如在《老年贫济院男管事》中,一个需要救济的老人给救济院的领导画画,这本身就是莫大讽刺,但后世的统治者不会指出这层含义,因为他们也面临社会救济乏力的问题,因而统治者需要新的解读来掩盖这些事实,把观看者的注意力引入对色彩、笔触、光线、构图、人物塑造的关注之中,让专家给出一堆云山雾罩的溢美之词,无疑是极好的神秘化方式。艺术品被举得高高在上脱离生活;而历史的真相也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4

 

相机和复制品对传统油画的影响

 

 

透视法以观看者目光为中心,传统油画运用透视法的每张图都在提醒观赏者他是世界唯一的中心。而照相机分离出了瞬间的表象,你拍到什么取决于你在哪里,而不再是万物向你的目光聚拢,尤其是电影摄影机的出现表明中心是不存在的,因为画面在不断的流动,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

 

     拉瓦锡夫妇作为画和图书的封面

 

每幅画呈现出的感受都与它所处的环境不可分离,都是独特的,但照相机复制图画破坏了这种独特性,这让图画从原先的一种感受,变为可以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感受。就像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拉瓦锡夫妇》,本来是挂在拉瓦锡家里的,这是人家房屋家居和生活的一部分,铭刻着二人的幸福和浪漫。

 

但是当把这幅画的复制品作为小说封面后,在小说读者看来,这就是小说中的主角了。虽然看起来毫无违和感,但是这已经与拉瓦锡福福温馨的生活无关了,这幅画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裂变。

 

如今,艺术品被虚伪的虔信包围,人们讨论与展示艺术品,仿佛面对神圣的遗迹,它们成为自己劫后幸存的物证遗迹。为了证明他们是真迹,便得研究其起源的时代。

 

有人刻意用神秘的手法把艺术品搞得举世无双,例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两国专家分别倾尽全力以数百页的文字证明自己的是真迹而对方的是赝品。人们不再关心画作的艺术价值,而是竭力证明其独特性、唯一性。

 

达芬奇  岩间圣母

 

画作的复制品会挑战艺术的权威,使得昔日这些束之权贵高阁的艺术品的形貌,变得人人可得,但如此广为流传的复制品也使得真迹更显权威,艺术品的真迹依旧与权力、财富、地位等因素紧密相连,艺术品市场高昂的价格令普通人望而却步艺术使不平等显得高贵,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艺术品拍卖频频拍出天价,名画的复制品谁都可以见到并且获得,但这不能阻挡有钱人对真迹的趋之若鹜,以此彰显身份。

 

当我们不再用怀旧的心情去观察古代的艺术,艺术品也就不再神圣。油画原作静谧而冷凝,可以从中追溯作者挥笔作画的场景,这缩短了我们与画家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讲,所有油画都是当代的作品。在新的影像语言的冲击下,以往的艺术已失去权威,倘若总是沉湎于对形象越来越模糊的古典艺术的吹捧之中,就会固步自封,要抛开包袱,勇敢地拥抱当下。

 

二、油画中的裸体

 

1

 

裸体与裸像

 

 

欧洲传统中的裸体(nakedness)和裸像(nudity)是有区别的。裸体只是脱光衣服,而裸像则是一种艺术形式。裸露的身体要成为裸像,必先被当作艺术观看的对象。裸体是自我的呈现,裸像则是公开的展品。

在观赏裸体画时,观看对方的裸体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裸体的意义在于它的佐证作用——原来我们也像画中人一样,我们跟其他人并无太大分别。同时裸体也激起我们强烈的慰藉感。换而言之,在没看之前感觉神秘莫测心情复杂,但在看见裸体的一刹那,神秘感消失,所有复杂的感官都被性感的现实征服,继而回归于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这种感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需要。

 

在十八九世纪,政客、商贾常常云集在裸体画像之下,议论纵横。每逢有人感到理屈词穷时,便举目仰望,从图画中寻求慰藉,来肯定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

 

大公利奥波德·威廉在他的画廊 小达维特·泰尼尔

 

2

 

裸体画背后男权的虚伪

 

苏珊娜与长老  Jacopo Tintiretto

 

在裸体画中,女性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而是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裸体,是裸给男人看的。镜子常作为女性虚荣的象征,但这种说法十分虚伪,例如在《苏珊娜与长老》图中,画家在她面前放一面镜子,表示女人的虚荣,画家一方面从描绘她的裸体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在道德上谴责她。几乎所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性形象,都是展露身体正面的——不是直白的就是隐喻的——因为性爱的主角,就是看画的那位作品拥有者。

 

伦勃朗 达娜厄

 

传统欧洲油画中,仍有少数例外的裸像杰作。有些画家对其绘画的女子倾注了强烈的感情,不留给观察者任何遐想的余地,观赏者被迫承认自己是局外人。比如了伦勃朗的《达娜厄》,对观看者而言,画中的女人并不是为自己而裸,她在等待自己的情人,他们的故事与你我无关。这从她的胴体和深情中,可以表露出来。

欧洲油画中的裸像,通常用来表现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个人价值。艺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有自我的思考与感受,不随波逐流,这些裸像恰恰体现了画家开始关注人的人性之美,也反映了创作的自由,画家不再服从于教会的要求和安排,而是顺遂自己的内心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

而这些画作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思想家、赞助人与收藏者的个人主义,他们按照个人的意愿、喜好与利益进行着艺术创作与投资,是个人主义在艺术和经济上的表达。但问题在于女人仍被视为物品,这里的个人主义是属于男人们的,至少在艺术上是这样。

 

在欧洲的裸像艺术中,画家、收藏者、观赏者通常是男性,裸像艺术的对象男女都有,但女性是占到绝大多数的,这正是迎合了男权社会下男人的视角。虽然体现了个人主义,但也体现出了男女的不平等。

现代的社会迅速发展,社会观念迅速更新,但是观看女性的模式与女性形象的用途仍无改变,女性依旧是广告商、媒体吸引观众和消费者眼球的利器。描绘女性与描绘男性的方式是大相径庭的,这并非因为男女气质有别,而是“理想”的观赏者通常是男人,而女人的形象则是用来讨好男人的。

编者注:在当代中国,“小鲜肉”的兴起也能反映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成为商家追逐的主要客户。

 

三、油画传统的背后

 

油画以写实为主,油画传统形成了我们在文化衫的许多想法,这套规范仍然影响我们观察风景、女人、食品、高官显贵、神话等题材的方法,并提供了我们所谓“艺术天才”的典型。

 

1

 

油画歌颂私有财产

 

 

从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古典油画一直是欧洲绘画艺术的主流。油画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例如素描、壁画)的地方在于它能表现所绘物品的质感、纹理、光泽和结实的感觉,因而它可以非常的写实,你拥有的财富尽可收入画中而不失光彩。油画能够反映社会关系,可以用来炫富,因为它能将你所用的财富鲜活的记录展现出来,例如油画中的食物说明了物主的财富和日常生活方式。

 

两大使  小汉斯·霍尔拜因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饲养的牲畜宠物,着重显示血统以证明其身价,这又侧面反映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建筑画则被视为房地产的一项特色。

 

简写者注:前人把自己拥有的财富尽收画中和当下人们把和自己的豪车的合影晒朋友圈的本质并无二致,以所拥有的财富来展现自己的地位的心理与诉求,古今相同。

格罗夫纳勋爵的阿拉伯种马和马夫  斯塔布斯

 

2

 

油画迎合权贵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意志

 

 

在人物像中,权贵们通常希望自己的形象使人感到警惕和冷漠,一如古代的帝王一般(例如《两大使》),历史与神话作品为高层统治者的言行提供了示范。权贵们常常目光散漫、穿越画布,穿越观看者,以一种高冷的姿态拉开与观看者的距离,显示自己的高高在上。还有人将自己画进历史事件之中,画作的主人站在这类画之前,希望看到他自己的热情、悲伤或慷慨的古典面孔。

 

他在画中所见的理想形象,仿佛自己就是历史中那时那地的主宰。也有人将自己的妻女划入神话之中,来伪装高贵的身份或者满足奢侈的梦幻。比如雷兹诺所绘的《装饰婚姻之神的美惠三女神》中以女神姿态现身的女眷。

装饰婚姻之神的美惠三女神  雷兹诺

 

一些反映下层生活的图画为新兴资产阶级所青睐,因为这宣扬着一种他们笃信的理念:凡发达者必是诚实而刻苦工作的人,而无用之辈则理应一无所有。(小旅馆即景)

小旅馆即景  Adriaen Brouwer

 

3

 

传统与大师

 

 

很多人不理解”传统“与”大师“之前的区别,甚至很多打破传统的“大师”还被冠以传统优秀代表的名号。比如伦勃朗被后世尊奉为荷兰市民肖像画的泰斗,但晚年少有人来买他的画,贫困潦倒晚景凄凉。晚年画风突变,沉郁悲怆,画画不再是为了他人和金钱,而是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这也造就了他的艺术境界高于同时代的大多人。

 

但后辈没有注意到他这一点,依旧执着于他开创的技法却忽略了他的不为金钱而艺术内在精神。大师最后是反传统的,但后辈看到的还是他的传统。

有传统,就有什么是“伟大艺术家”这种陈词滥调,伟大艺术家一生挣扎奋斗——对物质环境不认同、对世人不认同、对自己不认同。比如梵高有生之年都备尝艰辛,仿佛不在苦难中挣扎就不足以彰显其伟大。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呢?

 

油画崛起发展的岁月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画作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在面对为金钱还是为自己这样的追问时,画家会陷入纠结。因而在很多人看来,那些在苦难中挣扎,不为金钱流俗所缚不断突破的艺术家毋庸置疑堪称伟大。

艺术批评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拿杰出与平庸作为标准。每一幅杰作都是持久而成功奋斗的结果;无数平庸的作品与奋斗无关,但也不乏努力却终归失败的悲剧,有些人天赋有限尽管努力依旧作品平平,不能简单据此就称这些人为庸才,其作品为庸品。

 

平庸之作,不是画家笨拙或粗野,而是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很多画家都不想错过赚钱的好机会,消费者喜欢什么我就画什么,至于是否能保证高超的艺术水准是否能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创新,那就很难说了。

 

四、广告与资本主义

 

广告作为商业竞争的手段,会最终有利于大众及最有效的制造商,因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广告也和某些关于自由的观念息息相关:购买者选购的自由,制造商办企业的自由。

 

1

 

广告许诺未来

 

广告建议我们用消费改变生活和自我,它宣言我们只要多消费,就会更富有,虽然花完钱后只更穷。广告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物品。你拥有他人想拥有却没有的东西,可以给你带来足够的慰藉,为了达到广告给我们许诺的令人羡慕的未来,我们开始购买商品以树立自我形象。

 

2

 

广告根植油画传统

 

 

广告与油画有着很深的渊源,在照相机诞生之前,多数广告也是以油画形式体现的。二战后,现代平面广告技术已经完全取代油画技法。油画与广告虽分道扬镳,但广告设计从油画中借鉴的理念、技法与范式却并未消退。平面广告借鉴的艺术形式包括油画、雕塑、喜剧、小说等等,但作为直观的平面视觉艺术,与油画的关系无疑是最深的。

油画深刻影响着广告,广告又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经济。广告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油画语言,许多广告直接参考了古代艺术作品,有时更是整幅广告模仿原作。广告中的人物动作神情与油画如出一辙。

 

Judgement of Paris,Lucas Cranach the Elder,1530

Victoria’s Secret, 2012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广告引用艺术作品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艺术是富裕的标志,它属于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艺术又象征着文化,在广告中引入艺术,意味着它所推荐的商品既是奢华的享受同时又能体现文化价。油画本就是用来歌颂私有财产的,立足于“你拥有什么,你就是什么”的原则,广告也是如此。

古老神秘的遗迹令人心生敬畏但人们对真相却只是一知半解,将这些东西引入广告之中可以增强当下产品品质的权威性,就像买药的时候,一提是老字号、百年宫廷秘制、含中草药配方、《本草纲目》上有记载等等叙述,就会不明觉厉,自觉拜服。一下子把传统的东西拿出来总能震慑吸引很多人,古代油画之于现代广告,亦有这样的功效,某种程度上,即是古代艺术在当下的回光返照。

 

3

 

广告与油画的区别

 

 

油画显示了画作主人拥有的财富,并巩固收藏者的价值观,让收藏者确信自己已经拥有这一切,油画画的是画作主人拥有的东西。而广告相反,广告宣扬的是你没有的东西。广告许诺未来,目的在于让人对现在不满,并会让你相信,拥有这些东西,你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广告宣扬魅力,为了使这这充满魅力的梦幻成为现实,人们踊跃消费。

 

4

 

广告与资本主义社会

 

广告还有助于掩盖社会中一切不民主的现象,广告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通过购买广告宣扬的商品,让你忘却生活中的苦恼不公,抵达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广告回避真实世界中的苦难,期许给消费者美好的未来,但未来还未到来,所以它描绘的美好令你无可反驳。

广告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生命——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没有广告就难以生存的地步,广告告诉消费者哪些是美好的,并通过狂轰滥炸的广告将这些观念强加于人。

 

编者注:商品生产和产品创新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必需品和使用品都是商品,广告让好的商品众所周知。

简写者注: 作者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因自二战后各国经济高度发展,同时资本主义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这正是全球范围内左翼思潮崛起的时代——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女权运动、嬉皮士运动等等,而作者约翰伯格正是这一思潮在文艺批评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来源网络)

 

人已赞赏
艺术与生活

真正的素描高手是怎么样的!

2018-8-24 16:13:36

艺术与生活

世界上最贵的绘画,了解一下

2018-8-24 16:51: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