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成功开展 获得专家学者与观众热情赞扬

“我们还能遇见《诗经》吟诵过的爱情吗?”七夕佳节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的《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以这样的提问开头。展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并制作,通过呈现中华各民族缤纷多彩的传统爱情节日,以及融汇了歌、舞、乐、服饰、礼仪等具有浓烈审美诗性的丰厚爱情文化遗产,展示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所拥有的丰富精神价值以及带给当代人的情感启迪。

历史上,为了给居住分散的青年提供交谊机会,中华各民族普遍孕生了大量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爱情节日。据统计,中华各民族的爱情节日概约数百个之多。

 

《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带领观众重温这些充满蓬勃生命意识和浓厚诗性的爱情节日,展现各民族爱情文化为当代中国遗留的一笔丰厚的审美文化遗产,并充分呈现这些民族传统爱情文化所蕴含的自由平等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崇尚群体情感道德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秦汉以后中原地区因受礼教规束而长期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而与此同时,周边的很多民族却始终保留着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婚姻形态,较完整地承袭了属于人类自然情感的权利特征;尤其是许多南方民族所崇尚的“自幼即习歌,男女皆倚歌自择配”等融汇了审美诗性的传统风习,应证了《诗经》所吟唱的“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时期的中华古典爱情婚姻形态,由此在古代中原地区的婚聘制度之外,构成了中华婚恋文化的另一个绵绵不息的美好传统。

 

直到半个世纪前,我国几乎所有南方民族都保留着“以歌为媒”的传统风习,用歌声来寻找爱情,这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情歌文化,也为当今中国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审美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展览还突显了少数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在公共保障制度方面的深刻启迪。

 

历史上,很多南方民族的恋爱不被看成是私事,而是在集体性公共仪式活动中发生;社区与村寨既为青年恋爱提供专门场所,又为青年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情感体验程式——村寨的‘公房’制度与频繁的爱情交游节日就是对爱情活动予以保障与激励的程式化文化机制。这其实是中华各民族在自身传统文化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一种民间情感智慧。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阐释策展意图时介绍。

 

这些民族为爱情活动而设置的公共保障与激励机制,可为解决当今时代青年人常遭遇的交友交游困难提供启迪。

策展人认为。

 

展览还重点展示了中国传统爱情信物的独特形态,揭示了与西方爱情信物不同的东方文化价值观。

 

展览中所呈现的大量不同于西方以钻石作为信物,而是强调相连、相系、相缠、相结的情感理念,以柔软性、缠绕性为基本形态的中国式爱情信物,可以帮助我们去破译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和情感DNA。

策展人郑茜介绍。

 

《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既呈现了传统社会中群体性“倚歌择配”的诗意化景观,又反映了南方一些民族为青年恋爱而建立的传统“公房”制度;既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以物传情的文化习俗,又展现了在爱情活动中以服饰、定情物为代表、寓含着深刻内涵的一套物质文化符号系统。

 

 

由于爱情文化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构建一个以情感为主题的展览具有较大挑战性。在策划制作《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爱情文化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展团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形式进行了大胆摸索,创意性地将博物馆陈列与现代装置艺术融为一体,与空间设计师共同完成对“非遗”展示模式、展陈规律、创新之道的深层次探索。为此,在展览开幕之日,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合作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的呈现与表达”学术研讨会,汇聚著名博物馆学学者、业界代表、优秀设计师等,就以“物”为核心价值的博物馆如何接纳“非物”形态,并有效诠释与表达“非遗”的深层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试图总结当今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诠释与表达的模式、特点与规律。

 

 

 

研讨会详细报道将于近期推出

 

参观展览后,专家学者们对《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爱情文化展》报以高度肯定与极大赞许,同时也对进一步提升展陈设计提出了中肯意见;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新闻媒体亦进行了及时报道。一些观众表示:这是一个很少在博物馆里见过的展览主题,具有独创性意义。

 

 

 

 

 

 

 

据悉,本次展览展期为2018.8.17—2018.10.7。

人已赞赏
艺术与生活艺术教育

Mike Winkelmann科幻插画作品

2018-8-19 20:27:11

展览展讯

“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第八届北京双年展全球火热征稿中

2018-8-20 9:54: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