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还能遇见《诗经》吟诵过的爱情吗?”七夕佳节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的《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以这样的提问开头。展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并制作,通过呈现中华各民族缤纷多彩的传统爱情节日,以及融汇了歌、舞、乐、服饰、礼仪等具有浓烈审美诗性的丰厚爱情文化遗产,展示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所拥有的丰富精神价值以及带给当代人的情感启迪。




历史上,为了给居住分散的青年提供交谊机会,中华各民族普遍孕生了大量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爱情节日。据统计,中华各民族的爱情节日概约数百个之多。
《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展》带领观众重温这些充满蓬勃生命意识和浓厚诗性的爱情节日,展现各民族爱情文化为当代中国遗留的一笔丰厚的审美文化遗产,并充分呈现这些民族传统爱情文化所蕴含的自由平等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崇尚群体情感道德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秦汉以后中原地区因受礼教规束而长期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而与此同时,周边的很多民族却始终保留着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婚姻形态,较完整地承袭了属于人类自然情感的权利特征;尤其是许多南方民族所崇尚的“自幼即习歌,男女皆倚歌自择配”等融汇了审美诗性的传统风习,应证了《诗经》所吟唱的“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时期的中华古典爱情婚姻形态,由此在古代中原地区的婚聘制度之外,构成了中华婚恋文化的另一个绵绵不息的美好传统。




直到半个世纪前,我国几乎所有南方民族都保留着“以歌为媒”的传统风习,用歌声来寻找爱情,这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情歌文化,也为当今中国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审美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展览还突显了少数民族传统爱情文化在公共保障制度方面的深刻启迪。
”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阐释策展意图时介绍。
”
策展人认为。




”
策展人郑茜介绍。







由于爱情文化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构建一个以情感为主题的展览具有较大挑战性。在策划制作《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爱情文化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展团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形式进行了大胆摸索,创意性地将博物馆陈列与现代装置艺术融为一体,与空间设计师共同完成对“非遗”展示模式、展陈规律、创新之道的深层次探索。为此,在展览开幕之日,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合作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的呈现与表达”学术研讨会,汇聚著名博物馆学学者、业界代表、优秀设计师等,就以“物”为核心价值的博物馆如何接纳“非物”形态,并有效诠释与表达“非遗”的深层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试图总结当今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诠释与表达的模式、特点与规律。

(研讨会详细报道将于近期推出)
参观展览后,专家学者们对《古典爱情——中华各民族爱情文化展》报以高度肯定与极大赞许,同时也对进一步提升展陈设计提出了中肯意见;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新闻媒体亦进行了及时报道。一些观众表示:这是一个很少在博物馆里见过的展览主题,具有独创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