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果:这个时代为何怪相百出?

刘丰果(四川大学)

【本期话题】这个时代为何怪相百出?

策划:李振伟

编者按:日前,网上传出一个小视频,一个人拿着一幅作品喊道:我就是唐伯虎,这就是我500年前画的。再联系最近艺术圈中各种令人瞠目的现象,无论是传统书画领域,还是现当代艺术圈,为了出名,不惜一切办法,即便是被人批评的“恶名”也不以为意,甚至以被人谈论为傲,在此,本期时评特以“这个时代为何怪相百出?”为主题,邀请相关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恶名”非名——艺术圈的刻意搞怪搞不出名堂

刘丰果

时下艺术圈有不少怪现象,有自称名人“转世”的、有闭眼“创作”书法的、有在左右不停收放的长卷上“涂鸦”书画的等等。

这些怪现象本身都是日常行为,艺术创作倦怠了,偶尔做些搞笑的动作放松一下,甚至做一些恶作剧娱乐一下、激发一下灵感无可厚非。如果不是自媒体时代的广为传播,这种事情发生了也就过去了。如果一个人喜欢唐伯虎的画,经过名师指导和勤学苦练,达到或超越唐伯虎的绘画水平也有可能,不足为怪。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事件当事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吸引眼球、网络媒体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但求点击率、普通大众“娱乐至死”的心态导致盲目疯传等等,使这种本来不怪的行为多方合谋不断发酵、演变、强化,大有越来越怪,愈演愈烈之势。

  艺术圈本来应该比艺术才能的高低,然而奇怪的是当今艺术圈,人见人比的不再是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是比谁知名度高、认知度广。只要是“名气”,不问名气何来?即便不是业内的名气,甚至是“恶名”。这就促使一部分人惟以“成名”为目的,试图把娱乐至死的精神发挥到极致,通过娱乐大众提升自己的名气,以期获得“名人效应”提高自己的身价及其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圈当然需要有名家引领,艺术家也需要自信和激情,当然也需要适当的娱乐精神。但是,艺术表现本身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本应见多识广、深思熟虑、成竹在胸,才能跃然纸上。曾任哈佛大学教授的著名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早在1906年前就专门论述过艺术中的理性。并提出艺术的经典性来自从日常事物中提炼普遍性和表现普遍性,良好的趣味意味着艺术的理性化,即艺术与其他趣味之间必须是和谐的。所以单靠“搞怪”不但不能成名,也不能成就伟大的艺术品。

  美国媒体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1985)对“娱乐至死”的文化现象进行过强力批判。并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当今,比电视更便捷的网络传播和自媒体时代着实把尼尔·波兹曼描述的娱乐至死推到了极致,大有没有什么不能娱乐的发展趋势。

难怪有那么多在艺术上少有建树的人想通过介入娱乐大众变成“网红”获得名气,出了名再抬高艺术品的身价才是王道。于是就有梦想先把自己当成“娱乐明星”取悦大众,得到大众认可再把自己变成“艺术明星”。

诚然,有娱乐圈的人成名后跨界到艺术圈并小有成功的,如赵本山、冯巩、倪萍、徐静蕾等。甚至有媒体戏称一些名人是被娱乐圈耽误的“画家”。如2007年方正电子就根据徐静蕾的手写字体量身定做出一款“方正静蕾简体”,被方正方面称为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书法计算机字库产品,标志着“计算机字库”将进入个性化时代。但是这些娱乐圈的名人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有了看家本领,才发展艺术这个业余爱好的,这些明星艺术品的价格明显不是艺术价值本身决定的,而更多的是艺术品之外的附加价值决定的。所以,盲目成名不可能抬高艺术品的价格。

  从文化标出的角度来谈,当对立的两项之间不对称,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就是标出项,而使用较多的那一项就是非标出项。有意把异项标出,是每个文化主流必有的结构性排他要求。专业媒体对一些艺术圈的“怪相”进行报道,是为了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亚文化(可简单理解为标出反面教材),从而把非标出的文化现象变为正常现象,确保文化的正项发展。但是这些标出项却以此为亮点,借助媒体的报道大肆炒作自己,博取名利。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点击率却让自己越来越“怪”,大有不“怪”不正常之意,甚至有将这种非正常现象变为正常现象的发展趋势。

生活中异项变为正常项的例子其实很多,以乞丐服成为服装设计的潮流为例。乞丐本是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破烂的乞丐服装本是异项被标出的。但是在媒体宣传、网络价值、从众心理等共同作用下,乞丐服被贴上了自由、原始、狂野、神秘、叛逆、快感等标签,竟然产生了“乞丐美学”。所以才有满大街穿“乞丐服”的景象,甚至在某些年龄段或者某些文化群体中没有几件破洞的衣服变成了很不正常的现象。年轻人愿意穿“破”衣服的前提是大家知道他没有“穷”到买不起完整衣服的程度,试想一下如果时光回到艰苦岁月,大家都在穿破洞和补丁的衣服,“破”衣服需要设计吗?乞丐服怎么会被标出呢?

  艺术圈的这种怪行为被标出正说明绝大部分人是正常的,这些是亚文化的小概率事件。但是,按照这种亚文化群体的发展势头,如果不做及时的修正处理,像乞丐服一样,标出项变为正常项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为了确保艺术圈有正常的艺术氛围、创作环境、成名机制、艺术价值等,必须坚决抵制这种非正常现象正常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并时刻接受海量的信息。专业媒体的职责应该由之前的信息传递转变为负责解释这些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而不是事件报道,更不是推波助澜。

大众也应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盲目跟风,有图未必有真相。艺术圈的怪现象都是为了“成名”需要,被娱乐、被夸张、被设计出来的事件,何来真实可言?所以,要多思考、多看专业媒体的对事件的真伪和价值判断,对自媒体时代的假象,应该不围观、不评论、不传播。

艺术家应该靠自律,而不是他律。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应该非常清楚才对。提高知名度没错,可以走正当渠道;提高艺术品的价值也可以,要用作品说话;获得丰厚收入也行,取之有道即可。(来源网络)

人已赞赏
观点评论

看不懂的艺术品为什么能卖天价?

2018-8-14 16:11:26

观点评论

德国绘画经历了啥?

2018-8-14 22:28:4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