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后妻有:日本有个乡村艺术节

越后妻有:日本有个乡村艺术节

  导读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乡村改建树立了最佳范本,艺术已经成为当地生活的一部分,中国有望借鉴其模式,开展更多乡村与艺术的融合。

7月29日,第七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开幕,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将以日本新泻县乡村作为舞台,展示户外装置艺术作品。自2000年首届艺术节开幕至今,越后妻有成为了一场具有典范意义的社会实验,展示了“公共艺术复兴乡村”的可能性。

目前,越后妻有艺术节已从商业角度收获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当地老龄化问题严峻的社区。从本届策展来看,艺术节希望进一步拓展艺术在乡村复兴议题上的讨论空间。通过反思城市化带来的均质空间,促使人们回望乡村,重新体验乡村的生活形态。

反思城市化启发中国乡村改建

北川富朗是越后妻有艺术节的总监。1994年,由他策划的公共艺术项目“Faret立川”完成后很快获得了广泛关注。该项目用现代装置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创造适宜生活的环境。2000年,受新泻县邀请,北川富朗开始策划越后妻有艺术节,希望帮助当地实现乡村的复兴。

今年的越后妻有艺术节期间,北川富朗策划了主题展览“方丈记私记”。展览邀请了27位艺术家在“四叠半”的有限面积内创造一个独特的空间形态,以反思城市中的“均质化”公共空间构成。

《方丈记》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隐士鸭长明的随笔集,书中,作者描绘了方丈庵中闲趣的隐居生活,同时也诚恳地袒露自己的矛盾和烦恼,为自己难以安于清贫而反省。“四叠半”则是传统和室的最小房间单元,换算面积大约是7.5平方米。密集高效的城市将许多公共空间简化为“均质”,缺失了个性。小小的“四叠半”则往往更加私密,更加富有个性和创造性。而《方丈记》则反衬了当代人在便利的城市生活中产生的“乡愁”情感。

在本届参展的“四叠半”中,有家中的私人空间,也有酒馆、小吃摊、办公室等公共空间。艺术家发挥创造力,拒绝“均质空间”的规模出现,探索在浓缩的空间中表达自我。其中,中国艺术家向阳运用了不同木料的古旧中式家具搭建空间,窗户部分则将平面的丝绣转化为立体的雕塑形态。大舍建筑事务所与声音艺术家殷漪合作,构建了一座迷你的“音之迷宫”。

此外,还有许多中国艺术家参展了本届越后妻有艺术节,是历届以来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徐冰、马岩松、王思顺、几米、王耀庆等。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北川富朗表示:“中国的城市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比,广袤的农村地区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艺术需要介入中国乡村,但仅介入还远远不足,要让每个地区能够通过艺术,充分体现其价值。”他进一步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和中国艺术家合作,为中国乡村的公共艺术实践作出贡献。

今年5月,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首次在中国举行发布会。乡村改建如今也是中国的热门话题,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就以此为主题策展。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国也有不少尝试融合艺术与乡村的例子,但从影响力和延续性上来说都不如越后妻有。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国推广人、瀚和文化董事长孙倩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把大地艺术节模式引入中国,探索符合中国发展的“艺术乡建”工程。

挖掘公共艺术价值

“越后妻有”是日本古代地理概念,孕育了距今4000年的日本早期文明“绳文时代”,也是川端康成笔下唯美的“雪国”。但到了20世纪晚期,这里却变得落魄凋敝。人口流失、老龄化严重是越后妻有典型的地区特征。这里的面积比东京都市圈还大,但人口目前仅剩7万。

1997年,这里的一所小学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被关闭,法国艺术家波尔坦斯基和卡尔曼将这所废弃的小学改造成了艺术作品“最后的教室”:昏暗的学校礼堂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灯光,横七竖八的长椅上老式摇头电扇吹来微风。观众在灯光和微风中行走,感受这座老去的校舍和离去的青春气息。展览开幕时,当地老人们带来了许多珍藏的物件,诉说他们在此就读时的故事。

在随后几届艺术节期间,越后妻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15年第六届艺术节带动了周边110个村落参与,根据日本经济研究所数据,经济效应达50亿日元。其间,有51万人来此参观游览,仅从门票和周边商品贩卖上,艺术节就覆盖了自身运营成本的80%。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公共和私人收入的提升。每届艺术节后,部分适于保存的优秀作品将在此驻展,成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现在已累计有两百多组常设展品,完全令当地变作艺术乡村。

艺术融入当地生活

接受《艺术市场》杂志采访时,中国艺术家徐冰说:“好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它与周围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具有尴尬的强迫性。”徐冰表示,今天中国很多艺术介入社区的案例中,常常能看到这种尴尬的违和感。而越后妻有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样本,公共艺术在这里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甚至促进游客一同体验这种生活。

从松代车站下车,草间弥生的著名作品《花季的妻有》映入眼帘。这座雕塑是艺术节驻展作品之一。冬季时降雪量大,当地人会将外围花瓣拆卸下来以避免损坏,等开春重新安装。在展览期间,当地居民会组织成志愿者队,为从松代车站下车的游客进行导览。

2015年,中国艺术家蔡国强邀请了当地一位86岁的老手艺人。在老人的指导下,蔡国强和当地人一起学习技艺,编织出近1000件草扎。这些作品最终构成了装置艺术《蓬莱山》的一部分。

徐冰表示:“说是艺术在帮助这个地区,事实上,这个地区的普通人也在帮助艺术的发展。”当地人参与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维护,而艺术作品也参与了当地社会议题的探讨。

同样在2015年,越后妻有的地震引发了泥石流灾害,翠绿的山川仿佛被撕开了一片伤口。日本艺术家矶边行久用230根高3米的黄色标志杆,将这片伤口的边界醒目的标记出来,命名为“泥石流的纪念碑”。

今年在同一地区,矶边行久在地面铺设了一条醒目的导水管道。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就在这一作品下方280米的地下,有同样一条管道在不断引流地下水用来发电。两件作品在同一地区交错,让人们意识到所谓“自然灾害”也许并不完全是自然的错,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同时,在艺术节的策划下,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有机会参与到当地的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体验之中。为解决游客住宿问题,艺术节邀请著名光影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在此建造了“光之屋”。特瑞尔根据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设计了这一空间,用光影打造出一间独一无二的旅社。

本届艺术节期间,组会委特别设计了两条“艺术鉴赏路线”。这两条线路一条沿着日本最长的河流信浓川前行,向游客介绍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条则希望向游客展现当地自然环境的严峻,以及当地居民为了生存搭建梯田、修筑盘山道路、挖掘隧道等诸多努力。

北川富朗说:“两条线路各自需要一整天时间走完,除了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希望游客也能体验这里的生活方式。”(来源:网络)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艺术教育

全世界最著名的十幅肖像画

2018-8-6 21:48:05

媒体关注

高度近视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2018-8-7 9:26: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